:::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民族文化內涵的假面──白族與土家之當代難題 文獻評介 51 2022/07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Brown, Melissa J.

2002 Local Government Agency: Manipulating Tujia Identity. Modern China 28(3): 362-395.

Notar, Beth E.

2006 Authenticity Anxiety and Counterfeit Confidence: Outsourcing Souvenirs, Changing Money, and Narrating Value in Reform-Era China. Modern China 32(1): 64-98.

  

  中國少數民族所呈現出來的族群文化真實性與否問題,對國際人類學者來說,常常是一項困擾。換句話說,原本抱著一個研究題目前來,卻很快發現,必須先處理好擋住生活文化之前的虛假面貌狀況,否則很難繼續深入完成預計的分析課題(參謝世忠2004[1989];Harrell 2012)。本文擬欲討論的白族(人口將近30萬,分布於雲南西部環洱海四周一帶,係中世紀該地區大理王國的統治群體)與土家族(人口逼近一千萬人,主要分布於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般認為其係先秦時期巴人的後裔)二篇文章,即是在此一背景下的產物。

  Beth E. Notar發現出現在雲南大理白族觀光地區的每一個人,多少都有一份對於事物是否真實的焦慮。例如,攤位上的玉是真的(圖1)?古錢是真的?飾品是真的?酒是真的?而某一名托缽和尚,被指認出前次還在俱樂部跳舞,另位號稱藏醫者,卻一口京片子。甚至鈔票哪個版本可靠也是問題,有人說:「新版我不要!」外來客害怕假貨,在地人擔心假鈔。在地報導人始終警告作者一切都是假的,只剩母親對子女的愛是真的。

  

P59_0001

圖1 雲南大理觀光區的白族攤位
(圖片來源:謝世忠攝,2012/10/25)

  

  在白族的活動範圍裡,常見女人勞苦,男人懶作現象。這難道是白族傳統?還是觀光必須以女性貌裝引人使然?不過,有些飾品被以煙燻成焦黑,看起來像古物,然後再編織一個背後的歷史故事,假的也變為真的。熱鬧區中有一名為洋人街區域(圖2),商家之間超級競爭,賣者天天搶販售位置,漢人往往居上風。白族小商人每天從村內走來城區遊客區買賣,路程辛苦,以至於常見到底是住村裡,還是賣房搬遷到城內,夫妻總是爭執不下。終於愈來愈多族人放棄村落,而這也牽涉到了城區與村子的白族真實性所在之問題。

  

P59_0002

圖2 雲南大理的洋人街
(圖片來源:謝世忠攝,2012/10/25)

  

  大理是白族傳統生活領域,如今已成了真假紀念品、真偽鈔票以及造說虛構故事氾濫的場域。

  Melissa J. Brown在湖北田野調查。她指出,1949年之前,湖北沿長江地區根本沒有族群問題,大家都一樣,只有先來的土家和後來的客家之分,並全顯現出漢人意識。1950年代地方官員發現具有少數民族身分真的有利可圖,於是開始設法製造。現在所稱的土家文化,基本上都是各地湊合來的。原先擬識別其為苗族,但引發大反彈,因為「土家住平地,是文明人,不若山地苗族的不文明」。

  識別土家族之時,都是個人來申請,因為早已經無所謂群體的存在了。在地土客人人生活自在,彼此通婚往來已久。這裡全境無論漢與非漢,都是葬在居家旁邊(圖3)、祖先不全納入牌位、幼子繼承、父母親權衰弱、信奉田好漢神等等。大家基本文化生活都相同,但,這些和其他省區典型漢人並不相同。地方官緊抓這一點,決心務必要成功造出一個少數民族。改成了土家民族,考試可加分,但,多數人心底還是認同自己為漢族。只要祖父母為少數民族,自己即可申請民族身分。問題是,祖父母為漢族者,和祖父母為少數民族者的生活樣子都完全一樣。不少人為此感到困惑。

  

P59_0003

圖3 土家族葬禮
(圖片來源:甘炤文 2018)

  

  1954年識別出土家族,1957年才公告,因為反對聲音多。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占人口約四成最為保險,畢竟中央不喜歡太大族,擔心分離意識作祟,常會派人來查看,結局多半不妙,所以,務必要只維持四成,不多不少,這是最佳情況。主政者不會去管人民反彈,也從不考量基層意見。事實上,明明有九成多土家身分人口,卻只上報四成。當前多以地方出身和特定姓氏,來辨識是否為土家族,很容易被操作。

  所謂白族和土家族的難題,其實就是「虛假」的壓力。白族是生活領域壟罩在假貨、假錢、假人、假文化情境裡。土家族則到底是不是少數民族,都還有人高度質疑。中國少數民族場域裡的假面貌似乎充斥於各處。許多國際學人抵達田野地之後,均會先將該現象予以解構,以便更能掌握少數民族在社會主義情境裡的生存之道。本文介紹的二位作者之著作,就是世紀之交頗為流行的典型國際中國人類學研究重要課題。

  

引用書目

甘炤文

2018 〈湖北.恩施.土家族【封面故事-旅讀中國】〉。https://blog.hamibook.com.tw/%E7%BE%8E%E9%A3%9F%E6%97%85%E9%81%8A/%E5%BF%AB%E8%AE%80_%E3%80%8Aor%E6%97%85%E8%AE%80%E4%B8%AD%E5%9C%8B%E3%80%8B2018%E5%B9%B408%E6%9C%88%E8%99%9F%E7%AC%AC78%E6%9C%9F_%E3%80%90%E5%B0%81%E9%9D%A2%E6%95%85%E4%BA%8B%E3%80%91/?p=34735,2022年6月20日上線。

謝世忠

2004[1989]〈中國族群政治現象研究策略試析─以「傣泐」為例的探討〉。刊於《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謝世忠著,頁131-15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Harrell, Stevan

2012 Ways of Being Ethnic in Southwest China.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