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既是文物也是當代時尚──實用的鄒族keʉpʉ 文物掌故 50 2022/06

文/浦少光、楊曉珞

浦少光

鄒族獵人

楊曉珞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鄒族人使用的keʉpʉ(網袋/獵袋)有兩種,一種名叫keʉpʉ no aʉlʉ(鄒語直譯為真正的網袋,圖1),另一種稱作keʉpʉ no etuha(鄒語直譯為繫綁的網袋,圖2)。keʉpʉ no aʉlʉ是現在仍常見的束口袋狀的肩背網袋,其他很多原住民族也有製作同類型的網袋,這種網袋用於上山時揹放工具與獵物。keʉpʉ no etuha是四方形的網袋,可以折疊得很小,上山時折起來放在keʉpʉ no aʉlʉ裡面,如有捕獲大型獵物,便可使用這種網袋,將掛繩或揹帶掛於前額揹負獵物,由於是要用於揹負大型的獵物,這種網袋很大,網洞也很大。1

  

P90_0002

圖1 keʉpʉ no aʉlʉ(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鄒族傳統獵袋製作課程學員作品)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20/12/23)

  

P90_0004

圖2 keʉpʉ no etuha(楊新興製作),照片為當代製作之較小形制。
(圖片來源:方敏全攝,2019/11/20)

  

  以前每個人使用的keʉpʉ都是自己製作的,由於是個人用品,keʉpʉ的大小、風格、技巧都跟個人的使用需求、美感和技術有關,例如有位陳長老的手非常靈巧,他編的keʉpʉ就十分精美細膩,而在編法上,則會在達邦和特富野兩社群有些不同的差異,因此以前的keʉpʉ個個都是不一樣的。以前編keʉpʉ的材料是自己種的苧麻,取莖部纖維,將苧麻纖維一邊用手捻成細線,一邊把捻好的線用手或一根細棒編成網狀。keʉpʉ編好後不會染色,上山拿到獵物後,把動物的血、油脂塗在袋子上面形成保護層,休息時晾在火塘上,燻乾之後會更加堅固。

  過去,keʉpʉ的使用與製作者都是男性,用以上山、狩獵。女性操持農務,則是編製和使用不同大小的yungku(背簍),方便承裝農具、穀物、根莖蔬菜等。由於現在不是人人都有製作自己的keʉpʉ的需求,這項技藝已非每個人都具備,為了傳承,部落中時有開設keʉpʉ製作課程,女性亦會參加學習。現在很多女性編織和使用keʉpʉ no aʉlʉ,她們編織小型且精細的keʉpʉ,這種束口袋狀的肩背袋很適合當作隨身背袋,不但能搭配鄒族服飾,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使用。然而,keʉpʉ no etuha已經很少有人製作、實際使用,最近才有少數會製作的人在文化課程中傳承這項技藝。現在揹負大型獵物通常使用塑膠線編製的keʉpʉ no aʉlʉ(圖3),以強韌、耐用、方便清洗的優點取勝。

   

P91_0001

圖3 塑膠線編織的大型keʉpʉ no aʉlʉ(浦少光製作),適合上山使用。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21/12/31)

  

  現在keʉpʉ的材質也與過去不同,沒有再使用苧麻,而是用麻線、棉線、塑膠線等易於購買的現成線材。以前的前額揹帶或是肩背帶是以苧麻或黃藤編織,現在前額揹帶使用安全帶或是柔道腰帶取代,肩背帶則多用柔軟的粗棉線。由於現成線材有許多顏色選擇,近年來keʉpʉ no aʉlʉ出現各種彩色或多色的設計,符合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和喜好。近期為了結合鄒族傳統植物染與編織的知識傳承,亦有運用薯榔、十大功勞等植物,2將市售麻線染色後編織天然色調的keʉpʉ(圖4)。現成線材也改變了keʉpʉ的製作方式,以前編製keʉpʉ使用手或是細棒,因為要一邊捻線一邊編織,日本時代引入整捲的現成線材後改變了工具型態,發展出以動物的角作為鉤針再接上木頭的設計,可以纏繞待用的線束,現在則多用更易取得的自製竹製編網棒(圖2右上與圖4)或是金屬鉤針。以前鄒族男人日常使用的keʉpʉ,在現代雖然有一些改變,隨著現代鄒族人的需求而調整,仍然是今日鄒族人生活中的重要用品。

  

P92_0002

圖4 當代常見以彩色棉麻線、塑膠線製作keʉpʉ,近期亦有運用天然植物將市售麻線染色,製作多彩的keʉpʉ(浦少光製作)。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22/4/4)

  

附註

[1]鄒族人對於這兩種網袋的名稱有完全相反的兩種稱法,另有一說keʉpʉ no aʉlʉ是四方形網袋,keʉpʉ no etuha是束口袋狀網袋。名稱相反可能是基於地域不同,或對其形狀功能的認知差異,現今無定論。

[2]當代鄒族需要運用植物染色的用品已不多,最重要的是棕紅色的山芙蓉籤條,因此原生梅樹心和薯榔這兩種紅棕色系染色植物知識仍有保留,其他顏色則少見流傳。阿里山十大功勞是近年才發展出的新染料,它是生長於阿里山的臺灣特有種植物,使用莖和果實可分別或搭配染出黃、藍、綠等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