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laqi' na 'Tayal(泰雅之子)要與平地孩子一樣好! 老照片講古 50 2022/06

文/李慧慧

李慧慧

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原民福利科科長

  

  圖1-3的照片,喚起了筆者1980年初就讀桃園縣復興鄉奎輝國民小學,兒時有趣且親身經歷的記憶。當時校長帶著全校師生一起走出校園到部落主街(今桃118公路,習稱羅馬公路)踩街及大掃除。圖1是由高年級同學組成小而美的樂隊(包含大鼓、口風琴、直笛、響板)擔任前導隊伍,稚嫩靦腆的臉龐,展現在校學習現代樂器的榮耀,身高較高的女生走在前排手持:「消除髒亂人人有責」、「紙屑菓皮請丟入圾垃筒」、「環境整潔人人都健康」等,後方同學也昂首闊步,認真、俏皮、大聲呼出標語上的口號,長輩看到孩童在校的表現,同等光榮與喜悅。記憶中類似的標語還有「愛校愛家更愛國」、「沒有國就沒有家」等標語,也經常出現在校園及部落的牆上,提醒著我們要有愛國意識與情操。

  

P82_0002

圖1 桃園縣復興鄉奎輝國小師生踩街及大掃除
(圖片來源:呂淑芬攝,1984/12)

  

P82_0003

圖2 出發前於司令臺前集合及拉起紅布條
(圖片來源:呂淑芬攝,1984/12)

  

P82_0005

圖3 小朋友自校門口到部落主街大掃除
(圖片來源:呂淑芬攝,1984/12)

  

  圖2是出發前在司令臺前集合,同學拉著寫有「十二月是清潔月:清潔大掃除大家一起來」自製的紅布條,校長仍不忘再三叮嚀:「走出校園,同學們一樣要有禮貌、守秩序、愛整潔、勤學習,部落掃街是一項社區服務,體現我們的校規,做到這些,山地人(1994年後稱原住民)的孩子,就會和平地的孩子一樣好」,這些話語,亦是老師平日的諄諄教誨。透過踩街及大掃除,部落族親長輩和孩子同心協力,讓部落更乾淨、更美好。「山地人要迎頭趕上平地人、山上和山下要一樣好」的思維,不斷透過學校教育的力量,帶進部落每一個家庭。

  教育工作者推動正面生活價值都是用心良苦,立意良善,期能培育孩子成為國家的棟樑。而今回望這些場景,不免有些尷尬,配合政策宣導,卻不經意地挾帶了負面評價。山上的孩子從小被教育:「你/妳們不如山下的孩子,所以要努力趕上」,「山地落後、山地人不重衛生」等負面指稱,在教育場域長期被強調,讓孩子不敢面對傳統生活,否定傳統文化,產生一份羞恥感,形成認同的污名,與他族互動時,不敢承認自己是山地人(謝世忠 1987)。

  臺灣原住民經歷不同殖民政權統治,「教育」常被用為鞏固政權及改變被統治者不著痕跡的工具。例如日治時期認為蕃人(原住民)生活落後,設置蕃童教育所,教化原住民,改變其生活方式;到了戰後,統治者也視山地落後、山地同胞民智未開,採行山地平地化同化政策,才能成為現代國家的國民。因此,山地人民生活改進運動,以行政力量達成漢化目的,推行國語、改進衣著、飲食、居住、日常生活、改革風俗習慣等六大目標(郭秀岩 1975)。

  依政策的推展,原住民族教育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45-1962年山地平地化時期,第二個時期為1963-1987年融合同化時期,第三個時期1988年至今為多元文化時期(譚光鼎等 2008)。1984年處於第二個時期,各級學校積極推動融入整體政策,從學校推播到部落。回首過往,「山上落後,山下進步」,山上要和山下一樣好的同化政策,學校卻也蘊涵了歧視及刻板印象。對此,當時部落族人長輩如何回應?筆者深刻的記憶是—「聽老師的話,好好讀書,才會有前途,才有好的生活。」教育屬漢人體系而非原民傳統的教育方式,長輩自然挫折,面對統治者挾著強大的權力,只能無聲,期望透過教育,翻轉孩子的未來,默認主流社會價值的正當性。1980年代後,族人也漸漸熟悉統治者的社會經濟邏輯,積累錢財,將過去的竹屋及土屋,建造成磚房,如圖4-5,目的即是要追趕漢人的生活。

  

P83_0001

圖4 奎輝部落1970年代的竹屋
(圖片來源:李慧慧提供)

  

P83_0002

圖5 奎輝部落1980年代後改建磚房
(圖片來源:呂淑芬攝,1984/12)

  

  事有一體二面,教育是百年大業,潛移默化的過程,不著痕跡的改變一個人、一群人,走向成功,也可能在逆境中失去自我。透過這幾張照片喚起往日懵懂的記憶,勾連過去政府的山地平地化政策,一位已自教育界退休的族人,感嘆的說:「教育是維持政權最好的工具,作育英才,看到孩子進步,引以為傲,如今想來也有傷及孩子的自尊而不自覺。」

  老照片看到部落過去的樣貌,從歷史的場景到今天,部落樣貌也一直在形塑與改變。當年「消除髒亂人人有責、環境整潔人人健康」,亦推動在平地,但「山上的孩子要與平地孩子一樣好」,顯見山地人就是不如平地人的偏見,強化了認同的污名。

  

引用書目

郭秀岩

1975 〈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97-106。

謝世忠

1987 《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晚報。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

2008 《多元文化教育》。臺北: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