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導論──數百之眾的挺身出演 本期專題 50 2022/06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臺灣原民的著名特色之一,就是擁有往千邁進的大量部落,其中傳承無數世代者有之,國家搬動來這去那者有之,棄此處轉他向者有之,進駐生根者有之,空屋乏人卻不減名聲者有之,有名在望者有之,還有,舉家與舉家共同打造者亦有之。部落有如老兵不死,千錘百鍊,永遠在那兒;也很像層層文化城牆圍身,外力打不垮我。談到臺灣原住民族,必定部落意象秒入腦海,因為,它太真實,也幾乎二者就是同義詞。

  帝國(政權武力)或帝國代理人(龐大人口)在叩關未知之山林之際,居在半山不高的在地群體,必定首先面臨壓力。今新竹桃園之交的泰雅族馬武督部落,正是近世史上北臺灣此等逢遇經驗的代表者之一。梁廷毓爬梳文獻,外加自己的勤勞田野就教,獲得不少跨越世紀時空,部落競逐於帝國力量的有價值資料,完成了一篇值得展閱的文章。從中,我們深刻了解到尖石Mrqwang馬里闊丸後山群和復興Msbtunux大嵙崁前山群在歷史中,與馬武督源起以及後續聯盟以維部落健全的密切關連,這是足證部落不散的第一篇章。

  與前文著重歷史過程不同者,陸浩宇和陳俊斌則強調文化的堅韌性。他們分別著墨於卑南族南王部落與寶桑部落的特定文化史題目。南王是大部落,寶桑也常被認定是前者的附屬小部落。不過,南王大,而寶桑卻知名,以後者為名之公私單位多,甚至代表臺東市之傳統地名,它也常常入榜。陳文敘述夾處於大量外族人口居所間的寶桑族人,在重要在地女傑領軍下,以歌唱和少年團體復興了逐漸失能的部落機制,而且愈表現愈引人入勝。傳統的文化制度,經過努力,終於被完好轉置,少少二百人,卻也成就出一個本土滄桑的再次容貌姣好。至於陸文,則正面書寫大部落之主要年齡階層在當代的積極任事典故。二件社會矚目大事情,吸引了作者的注意,於是,他細心觀察到,原來老人與年輕人固有之年歲類分範疇,繼續有效主導著族人面對難題的決策措施。二篇卑南族相關文章,提醒了部落內在強大之不可被輕忽的事實。

  楊政賢的文章與眾不同。他描寫了蘭嶼島民和菲律賓巴丹島群南北對向往返以及不再往返之間,在進入現代性要素支配的今天時空之際,所呈現出的家園感知。原鄉是一在文中較常出現的詞彙,當然,蘭嶼各部落的傳說特質,亦為作者討論問題的支柱,既然是各部落,就牽涉自我單元建置的思考,此時,原鄉不會永遠是籠統範疇,反而,一份在地居所範圍的實體認知,將會是主導思維的要素。楊文強調北南方位的比觀,事實上,從部落角度出發,可能此等方向論述也會很有看頭。

  綜觀本期主題4篇論文,直接間接均談到特定群落在歷史或於文化制度實踐裡的關鍵位置。他們可以於砲火下,百年不消退,也能在他族人口爆壓環境裡,堅持生活價值,更持續在亦島亦部落之基準下,望著大洋延續著古老更新的臺菲人文情事。篇篇是佳作,推薦給大家。畢竟,部落就數百之眾,卻也演繹了精彩人類故事。他們世代傳承,挺身而精緻出演了自己的歷史文化本事。那是完好的一樁樁記實。人們根生於此,也黏己不離,於是,數百處小小區塊,都成了安身立命的大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