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導論──家家戶戶有故事 本期專題 48 2021/09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本刊本期專題焦點為原民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大範疇,單單講究傳統或現代,就已有無數題目可供撰寫對論。我們開放讓寫手發揮,結果收得3文排灣族相關,以及1篇阿美族。當然,版面篇幅限制,就只能有如此規模的出版,但是,匯集起來的討論重點,還是有它足以引起廣泛啟發的效益,只要大家認真閱讀,並多多指教。

  排灣族的多篇,各自有長,也披露了不少細緻點滴之人類社會文化情事。劉柳書琴和太麻里陳利友妹二人話談語伴十位數字以上個小時,前者學者,後者國寶,因此,登錄下來之細膩資訊,均為認識族群內在生存力道的基點,也就是深具價值,文化精神的核心即在於此。尤其陳利女士一家幾代間的臺東源起,高雄打拼,再次臺東回歸等等,一連貫的現實社會安身立命與繡畫不停之族群韌性,經由劉柳老師銳筆闡釋,讀者豁然敬意由生。

  林芸竹的文學感強,於是在書寫二本小學生畫冊裡,如何描繪想像失智長輩被自然界和全球文化所隱喻時,有著頗富情感的文字。作者從中一直找文化,哪兒的自然位置裡,富有文化要素,直覺上很重要,然而,客觀情勢裡,被小孩青睞的新式要角,卻很少源自傳統。她在與學生的指導老師交流後,終於獲得了不一樣的思維。其實,新的一輩本身就是文化創造者,他們不可能被拘泥於古老範式而永遠不得改,當下族群部落年少成員的所思所為,正是該被鼓勵肯定的。最重要的是,原民社會的失智症問題受到重視,那是每一家戶可能面臨的大挑戰,而小朋友自小建立觀念,一起幫助老人家擁有後段的幸福。

  從前面二篇文學領域的專文,轉至呂美琴的教育大旗,其實彼此可以無縫連線,畢竟,小學圖冊即是教育基礎的一環。呂老師文章談到進入家庭來一起「童」遊學習,老中青幼少以及都會大學生通通在場享受知識。她的筆觸有科學,也帶著歷史記憶回味,還有對於族人專業與大社會關懷間鴻溝的反省,讀來很有綜合感覺,也更了解在原住民族教育議題上,接下來應該做些什麼。排灣三文涵蓋東排和北排,剛好該族各群間,這二群語言最接近,文化傳統也關係緊密,其實呂美琴題目的kivangavang/玩耍一字很可以貫穿全部,連陳利友妹也是80年前在vuvu祖母輩長者和kina/媽媽前頭,邊玩邊學到父系編織與母系繡花之精髓。

  唯一的阿美族研究是李宜澤的成績。一個很近都市的部落,自己也身處都市化快速步伐裡,而那鄰旁的都市成了都市樣態也在不久之前,等於是部落與非都市的城鎮,一起演化成都市,但是,部落意識深根,縱使業已與都市規制形式難分,阿美族人卻仍文化維繫其中,世代濡化不斷,不過,其間的跨世代、跨職業、跨地域等等與前不同的現象,倒是寫下族群部落今日生活新篇章。甚至,疫情當下,族人的部落裡外概念更是清晰,而那正是家戶合成之認同力量,疾病危機反而成了集體自我的推動再造來源。李老師文章有歷史的宏觀,也滿是民族誌人文,點到了阿美族當世的關鍵一頁。

  原民家庭故事多,它們印證著面對大小世界的處事選擇,也充分呈現出族人品味生活變遷的拿捏方向。四位作者很用心,嘉惠了妳(你)我在內的讀者,大家多細讀,以期養成投資寫作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