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儀式與宗教用物:北印度苯教藏人的 mkha′ klong gsang mdos 文物掌故 47 2021/08

文/劉堉珊

劉堉珊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

  

  mkha’ klong gsang mdos是流亡印度的苯教藏人每年夏天都會舉行的儀式,簡稱mkha' klong,其最重要的目的在淨化環境的瘴癘之氣、安撫神祇,維持宇宙穩定的秩序,為村落居民的生活安定進行祈福。本文將簡單介紹mkha’ klong準備與進行的過程,及儀式物的製作與意義。

  座落在北印度的多蘭吉(Dolanji)屯墾區,居住著流亡藏人中的苯教信仰者,他們自稱Bonpo,信仰的苯教(Yungdrung Bon)是藏傳佛教之外的另一個宗教傳統。根據苯教經典與僧侶們的敘述,苯教起源早於佛教,早在佛教傳入西藏前,苯教已盛行於藏區;今日藏人日常生活中許多祭儀的起源、意義及儀式物品製作的細節,如煨桑、風馬旗、朵瑪等,都留存記載於苯教典籍。

  在多蘭吉的苯教藏人,第一代多是在1950-60年代從西藏各地逃亡到印度者,他們在這個遠離大城市的山丘聚落重建了苯教寺院─曼日寺(Menri Monastery)。以寺院為核心的生活節奏,成為這些流亡者半世紀多來客居異地的重要力量。mkha' klong不同於其他與教派創建及寺院歷史相關的儀式(見Liu 2012: 283),是以整體聚落居民及其生活空間為主體。在多蘭吉,mkha' klong於藏曆5月14-16日舉行,並同時結合其他幾個相似祭儀(這些儀式多半與去除邪靈厄運,為家戶、聚落及整個生靈世界帶來好運有關,包括khro bo gtso mchogrnam rgyal stong mchod、g dugs dkar stong zlog等)(Blondeau 2000: 250; Cech 1987),展現趨近常民生活的社會功能。

  

藏曆5月12-13日:mdos 的準備與製作

  

  舉行mkha’ klong前,最重要的準備工作是製作mdos(圖1),象徵聳立在宇宙中心的神山Meru(dbus kyi ri gyal lhun po)。根據苯教典籍,Meru山是各式神靈的居所,也是神聖的大鵬鳥遨遊飛翔之處。在mkha’ klong儀式中,mdos主要是由nam mkha’(圖2)與gtor ma(朵瑪,圖3)組成,nam mkha’為菱形的竹製物,可大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象徵不同位階的神靈(以顏色及紋路區分,核心部分為眼睛),另一種為對各神靈之供品,gtor ma由麵團捏製而成,同樣也分為神靈與供品兩類。除了mdos,還必須製作bya khyung(大鵬鳥,藏人有時也以梵文Garuda稱之,見圖4),象徵飛越在Meru山上的神鳥。

  製作好的nam mkha’gtor ma,會連同採集而來的各色花朵與樹葉,按照各自屬性與神靈位階分層排列,堆疊成象徵Meru的山形;置放在最頂端的,則是象徵苯教保護神Sipa Gyalmo(srid pa’i rgyal mo,被視為「宇宙之后」)的nam mkha’

  

P139_0001

圖1 mdosmkha’ klong 儀式最主要的供獻。
(圖片來源:劉堉珊攝,2007/6/28)

  

P139_0002

圖2 nam mkha’:有兩種形式,一種為神靈之象徵,一種為給神靈之供品。
(圖片來源:劉堉珊攝,2007/6/27)

  

P139_0003

圖3 gtor ma:象徵不同神靈對象及給神靈之供品。
(圖片來源:劉堉珊攝,2007/6/28)

  

P139_0004

圖4 bya khyung(大鵬鳥):被視為神山上唯一的鳥類。
(圖片來源:劉堉珊攝,2007/6/28)

  

藏曆5月14-16日

  

  mkha' klong的儀式自藏曆5月14日開始一連三天,在護法神Sipa Gyalmo的廟堂進行。同時間,許多其他儀式也在寺院內展開。村中的每一個家戶在第一天即會將象徵家戶運氣與財富的五色旗(mda’ dar)與寶盆(稱為g·yang bumg·yang rten)(見圖5)帶到寺院,由僧侶進行招財納福的相關儀式。

  

P140_0002

圖5 手持五色旗與寶盆的村民
(圖片來源:劉堉珊攝,2007/7/1)

  

  在這三天中,寺院的誦經聲彼此起落,村民除提供儀式所需的部分經費,也會到寺院協助許多雜務的進行,如準備僧侶的餐食與茶點。此外,村民們也會到mdos擺放之處進行轉經祈福,並在第二天於寺廟旁的山丘上進行煨桑儀式(具有淨化環境及祈福作用)。

  在第三天,全村的人都會聚集到寺院,當mkha' klong的儀式接近尾聲,僧侶們會將mdos抬到後山上,村民則拿著自家的五色旗與寶盆跟隨在後。當mdos與其他祭祀之物被點燃焚燒,一年一度的mkha' klong也告一段落。

  多蘭吉每年舉辦的mkha’ klong gsang mdos,雖包含著苯教信仰者過去所熟悉的一些儀式,但整體而言,這是一個在流亡情境裡因應新的生活環境,被重整、規律化,維繫著多蘭吉聚落發展非常重要的祭儀,儀式中的nam mkha’gtor ma,更是依據苯教典籍之記載而製作,儘可能達到完整「再現」的目的。在年復一年舉行的過程中,源自於不同村落的苯教信仰者,以及出生在印度的新一代,逐漸在這個流亡聚落發展出與新社群成員及生活環境共存、連結的新日常,也在這個客居之地烙印下關於自我社群新的生活記憶。

  

引用書目

Blondeau, Anne-Marie

2000 The mkha’ klong gsang mdos: Some questions on ritual structure and cosmology. In New Horizons in Bon Studies. Samten Karma y and Yasuhiko Nagano, eds. Pp. 249-287. Osaka: Museum of Ethnology.

Cech, Krystyna

1987 The Social and Religious Identity of the Tibetan Bonpo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 North-West Himalayan Settlement. Ph.D. dissertation, Linacre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Liu, Yu-Shan

2012 A Minority within a Minority: Being Bonpo in the Tibetan Community in Exile.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