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參與者的學術接觸—人類學倫理的實踐與躊躇》 新書視窗 47 2021/08

文/王俐容

王俐容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

  

書名:參與者的學術接觸—人類學倫理的實踐與躊躇

作者:謝世忠

出版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出版日期:2020/09

ISBN:978-986-5452-31-5

  

P135_0001

  

  在臺灣的人類學學界,以及其他以人類行為研究為主體的各種研究社群,對於參與者倫理議題的重視,可以說是相當晚近的發展。相對於英美人類學界在1960年代開始進行的倫理反省,2010年之前,人類學界仍甚少有公開討論參與者的研究倫理(劉紹華 2010)。但現實社會中研究團隊與參與者(特別是原住民)的衝突在臺灣社會逐漸升高。像是2003年國家衛生研究院在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共抽一千五百位原住民血液做痛風基因研究,並向美國申請專利,於2010年被媒體揭露後,引發了原住民團體的抗議(吳芝儀 2011)。近十年來,科技部、大學、與各種學會紛紛舉辦倫理規範相關的工作坊與課程,作了許多的努力。研究倫理的幾個重要價值,例如1979年「貝蒙特報告」中所提出的三個基本原則:

  

  對人尊重:體認每個人所具有的尊嚴與自主權……必詳實告知研究相關資訊並取得自願參與之同意書。

  善意福祉:研究者必須保護參與者,研究的執行應讓受試者受益……避免其受到的風險。

  公平正義:必須公平對待所有受試者,不能刻意或排除某些族群的受試者……也要確保所有參與者受到公平一致且善意的對待。(引自吳芝儀 2011:23)

 

  上述基本原則大致已經落實在科技部或相關研究審查的各種表格與資料審查的規範中,像是知情同意書的取得,受訪者資訊的去脈絡化,個資與取得資料的保護等等,但是,研究倫理除了以上格式化的操作之外,臺灣學界是否普遍理解「研究倫理」的重要?什麼算是「知情同意」?研究設計者是否覺知可能帶來的傷害或是未預期的後果?是否能預先在研究設計裡盡量避免參與者的風險?像是避免因研究執行而造成經濟利益的損失、政治參與的降低、不當政策的制定、教育機會的剝奪、健康的傷害、群體的汙名與歧視、規範或價值的侵犯等(浦忠勇、闕河嘉 2008;黃漢忠 2017)?

  《參與者的學術接觸—人類學倫理的實踐與躊躇》這部作品,帶領大家進到田野現場,生動具體地透過不同的真實個案,反省這些抽象的倫理議題。例如書中所舉1964年Napoleon Alphonseau Chagnon對於亞馬遜河流域Yanomami族的研究,在人類學界轟動一時。但在三十年後,卻被揭露與控訴,其研究團隊的不經意失誤造成Yanomami族麻疹流行而死傷慘重(健康傷害);研究發現聲稱Yanomami好鬥崇尚暴力造成該族後續的悲慘境遇(群體的污名與部落發展的負面影響);人類學家帶來的大量物質用品破壞了當地政治平衡(政治的危害與規範的侵犯)等等(謝世忠 2020:67-70)。Chagnon團隊是否真的造成以上的後果,還有其他爭議,人類學界並沒有定論,但這個真實的經驗凸顯了研究倫理的重要,稍微疏忽或是錯誤詮釋,沒有關注參與者的福祉與風險,都可能形成嚴重的後果。

  當然今日已經不是1960年代,臺灣也非亞馬遜河流域,但研究者所應該負起的倫理與道德責任為何?臺灣學者或是學術界是否已經有了共識?本書提出很多提醒:像是人類學者進入「特端文化」的研究中(例如毒品販售或是人口買賣),如何保護參與者的風險、個人隱私與進行研究的知情同意?面對「易受傷害族群」(蔡甫昌、許毓仁 2013),例如身心障礙族群、兒童、暴力受害者、弱勢性傾向等的研究者,在研究進行中如何強化更多的保護措施以降低風險等等。

  本書另一個重要性在於對原住民研究倫理的個案闡述與詮釋分析。具有豐富跨國原住民研究經驗的作者,提供了北美、南美、日本以及臺灣等多地與不同歷史社會脈絡下,原住民族與研究社群之間的愛恨糾葛,幫助我們省思:在什麼情況下,學者的研究其實是在掠奪與扭曲原住民族的著作權或是知識主體;從部落拿走或獲得的資料是否只有利於自身,卻對部落社會與原住民族地位的提升毫無幫助甚或有害?隨著當代原住民族權利,從社群參與、部落集體同意、民族自決、主體維護等原則的發展,作者深刻地叮嚀我們,對於當事人的「知情同意」,絕非制式的簽署表格,更建立於研究者與參與者動態與持續的溝通過程,雙方互信互惠、理解與支持,平等對話與共構出來的結果。因此,我們也深信,研究倫理的強化與捍衛,並非單向約束研究者,更是幫助學術界與原住民族群在學術研究與部落發展之間,尋得雙贏局面的重要因素。

  

引用書目

吳芝儀

2011 〈以人為主體之社會科學研究倫理議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5(4):19-39。

浦忠勇、闕河嘉

2008 〈原住民研究倫理:從狩獵計畫談起〉。《農業推廣學報》24:73-90。

黃漢忠

2017 〈原住民族研究的倫理議題〉。「亞洲大學105學年度中區研究倫理工作坊(三)」,亞洲大學亞洲講堂,3月9日。

蔡甫昌、許毓仁

2013 〈易受傷害族群研究之倫理議題〉。《台灣醫學》17(6):662-674。

劉紹華

2010 〈倫理規範的發展與公共性反思:以美國及台灣人類學為例〉。《文化研究》14:197-228。

謝世忠

2020 《參與者的學術接觸—人類學倫理的實踐與躊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