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日常生活風貌》
新書視窗
第47期
2021/08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作者:Kathleen M. Adams and Kathleen A. Gillogly
譯者:徐雨村
出版社: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部
編印製作:商周編輯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ISBN:9789865435424
好書不擔心過時,本書原英文版出版逼近10年,惟課題關鍵,傳統現代交織,寫盡了大東南亞地區精彩的人類故事,值得大大推薦。全書分7大部分,收入24篇半世紀以來分頭出版的優質論文。筆者中英文版雙閱,留有十大心得:1.海陸,2.區分,3.一體,4.人民,5.個人,6.文類,7.語言,8.道德,9.傳統,10.現代。
1.海陸
二位編者,一專研海洋區/島嶼區東南亞族群文化,研究資歷將近40年,非常專業,也是一位溫文儒雅的女士。另一位專研大陸區東南亞泰國社會,相對年輕,但,學術底子佳,亦為傑出女性學者。二位搭配起來相得益彰,各個入選篇章都是好文章。
2.區分
島嶼區與大陸區的二分傳統仍然強大。島嶼區理論上很南島,但,事實上大型集體性文明幾乎全數覆蓋掉了古典南島,現在多僅見伊斯蘭與天主教。非南島的大陸區,則大型文明仍未能全數取代在地文化傳統。
3.一體
穿透大陸區與島嶼區,將二區的單篇文章放於同一部分中,以期突破二分的傳統作法,讓東南亞一體化。習於往常陸海二分作法的人,或許會覺得突兀,但,這是一項努力,雖然以往已經有不少人做過類似嘗試,卻都不如本書的完整。
4.人民
從草根看大時代大世界,是多個篇章作者的寫法,市井小民變成主角,這是人類學的特色,深入基層,也看透宏觀政治經濟背景。
5.個人
多數篇章都以特定個人為主角,如此作法,凸顯了每一東南亞居民在各個生活角落的細膩心情故事。文章內容恰如書名,日常生活栩栩如生,也深具社會文化理論的意義。作者們強項田野,結交在地好友,也專精學術詮釋,讀來甘之如飴。
6.文類
民族誌資訊的細緻和作者的細心詮釋,構成本書的高可讀性。唸了本書,不會只看到政策或政經的規制說明,而是非常貼近研究參與者(即在地居民)的共同生活體驗。因此,雖是學術著作,卻也因集中選文成功,而大大顯露出人類學溫馨面對大眾之特定寫風的效益。
7.語言
不少篇章係透過在地南島語詞彙的解讀來了解文化,令人印象深刻,那是深度田野的知識產物,無有語言能力,就難以有不斷進階版的研究成果問世。
8.道德
隱約存在的人類學者道德意識處處可見。畢竟,身處大變動和積極現代化的今天,傳統社會在第三世界政權治理下,人民總是百般艱辛或者身受其害。而從第三世界地區進入進步國度生活者之遭遇亦然。作者們會對戰爭陰影、屠殺記憶、人口販賣、鴉片生計、環境浩劫、都市浪跡等等課題多所關注,即基於同理心的實踐所致。
9.傳統
每一份人類學研究,都自動使作者凝視傳統,也自然而然會讓讀者下意識地搜尋傳統。也就是說,所有人類學論著幾乎不是明目彰顯傳統,就是暗藏傳統。本書也不例外,閱讀過程中感受那份傳統的四處乍現,或嫣然躍出,非常生動。
10.現代
所有傳統主義者仍必須面對現代化、現代性、或現代價值的衝擊或影響。東南亞居民也是如此,因此,作者們無不使盡全力充分描寫這些在地主人翁的進入現代過程,而人們那種追求生存的動力,著實精彩又令人感動。
前舉10項貫穿全書的範疇,說明了本書是一場「島與陸理應分立,抑或合一的論述與辯證」的世紀對話。東南亞可分可合,分的時候,想到應該合,才是完整;合的時候,則急欲看得到分的細膩需求。人民跨世代歷史的經驗入心,超越了地理和國度的侷限。準備動身尋求更美好未來的人們,在決定自己和家人的下一步之時,並未考慮到大陸區和島嶼區的差別,只要能安身立命,不論前往何處,均會努力以赴。一般遭到文化失落或自屬群體衰微或個人命運不幸,常常都係因跨過海洋和穿越廣大陸地的艱困要素使然,其中因宗教堅持而導致生命的傷害或少數族群之宿命等尤為顯性。未來的東南亞學術論著,還是會在陸區和島區間徘徊,而本書搶頭香式的大功績,就是非常積極強調個人的日常生活,將來的新寫手理當繼續秉持理念,讓人民聲音更加抬頭挺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