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穿梭在巴崚的時光隧道 老照片講古 47 2021/08

文/高理忠 Tanga Maray

高理忠 Tanga Maray

桃園市復興區巴崚國小校長

  

  一切要從一張泛黃且帶有侵略性的日治時期的老照片(圖1)談起,這是普遍用於控制高山地區的砲臺。

  

P129_0001

圖1 馬崙山砲臺(照片上原文: 位於馬崙山頂的我方砲兵)
(圖片來源:遠藤寬哉 1911:42)

  

  哇!那樣的年代,竟然在臺灣北部泰雅族的世居地,出現這麼現代化的武器,心中浮現的是,它怎麼會出現在這蓊鬱的森林,難道是要打胸前有著勝利標誌✔的臺灣黑熊嗎?還是要在這裡吟誦上天賜予美好山林所預備的禮炮?抑或是展示日本軍國主義的霸權?

  回溯日治時期初,在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8年的任期,漢人的抗日勢力瓦解,接著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接任後,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進行五年理蕃計畫(1910-1915年)。其中大漢溪上游馬里闊丸溪(玉峰溪)沿岸:包含秀巒、玉峰、台耀、武道能敢、三光、爺亨等,以及合歡溪(三光溪)沿岸的巴陵、光華等,泰雅族各社抵抗激烈,在日本優勢兵力討伐,以及設置三座主要砲臺(李棟山、芝生毛台山、馬崙山),控制現今尖石及復興後山整個區域。

  2019年為了實踐教育理想與親近土地母親懷抱的嚮往,來到了桃園的最高學府巴崚國小服務,這也是個人服務教育生涯的最終站。好美的名字拉拉山(泰雅語l’ra是登高遠眺之意),巴陵(Balung)則是巨木之意。

  初進校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群山懷抱,雲霧繚繞、變幻莫測的風情,陌生的是,何時在學校的上方矗立著一座大型的紅色鐵塔,乍看之下確實有點像是法國的地標─巴黎鐵塔,但心中滿是疑問?我試著釋疑!

  

一、砲臺與鐵塔

  

  日治時期的五年理蕃政策(1910-1915年),讓馬崙山砲臺與監理所和軍營,監控並威嚇族人,讓美麗的拉拉山,從此風雲變色,昔日種小米的光景不再,而是生活在如同疫情時代的恐慌與無奈。現在的巴陵鐵塔則是用另外一種浪漫呈現,位於海拔1314公尺的打卡景點,當然仿製的三門砲臺,也讓遊客追憶這段過往(圖2)。

  

P130_0002

圖2 現在的巴陵鐵塔與前方的仿製砲台,除了讓遊客追憶過往,也成為打卡景點。
(圖片來源:高理忠提供)

  

二、民族教育的深耕

  

  由於巴崚國小的師生對馬崙山砲臺的歷史是陌生的,我們就從學校的民族課程做大幅度的調整,將部落史地、部落產業、泰雅文學、泰雅藝術、狩獵文化和食農教育作為學校的在地特色本位課程。

  在巴崚國小的民族課程中讓孩子走入部落,了解歷史文化,推動課程活化與深耕在地。更用馬崙山砲臺的歷史事件,作為訪談耆老、了解泰雅大嵙崁後山群特有的圖騰編織,並結合泰雅樂舞並演譯詮釋。這段歷史,成為巴崚國小參與2020年全國原住民e起舞動歌舞劇比賽「Ttuliq squliq na Balung再出發 巴崚之子」時的架構內涵,孩子們深刻地體會先輩們當時的衝擊,更有勇氣面對此血淋淋的血淚史(圖3)。

  

P130_0003

圖3 巴崚國小學生參加2020年全國原住民e起舞動歌舞劇比賽,舞劇「Ttuliq squliq na Balung 再出發 巴崚之子」納入馬崙山砲臺歷史事件的背景。
(圖片來源:高理忠提供)

  

三、紀錄片─馬崙山砲臺事件
(導演 Rudaw Taru,報導人Taya Masing)

  

  由於對馬崙山砲臺歷史的了解,太魯閣族好朋友謝皓任(Rudaw Taru),受巴崚國小拉並老師(Lapin Walis)邀請到校指導,由在地耆老陳松明(Taya Masing)擔任報導人,以馬崙山砲臺歷史事件為背景創作的歌舞劇,發現其讓人悲憤的歷史脈絡,用心的訪談和文獻查考,完成了這一步如史詩般的紀錄片,讓我們得以一窺全貌並留下完整的紀錄(圖4)。

  

P131_0001

圖4 謝皓任(Rudaw Taru)導演到校指導,介紹紀錄片《台灣馬崙山砲臺事件》。
(圖片來源:高理忠提供)

  

  歷史不斷的演進,而這張老照片所傳達的是當時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積極討蕃的滅族計畫,但對世居在這片山林的泰雅族而言,則是飽受欺壓與面對美好山林風雲變色的世代。

  現在我們正穿梭在巴陵的時光隧道,讓我們更清楚並實踐泰雅祖靈橋(泰雅語hongu utux彩虹橋)所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引用書目

遠藤寬哉

1911 《蕃匪討伐紀念寫真帖》。臺北:遠騰寫真館。

Rudaw Taru

2020 《台灣馬崙山砲臺事件─桃園復興區巴陵部落大嵙崁後山群》。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eXR6yxy7A,2021年5月30日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