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 新書視窗 45 2020/12

文/張乃文

張乃文

社團法人臺東縣布農青年永續發展協會理事

  

作者:鄭安睎

出版社:采薈軒文創美學

出版日期:2019/09

ISBN:9789869702010

  

P102_0002

  

  現任職於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的鄭安睎老師,自就讀政治大學參加登山社以來,便時時往返於山林與學校間;撰寫碩士論文時期,因追尋布農族丹社群的遷移路徑,從此與布農族人結下不解之緣。2002年,信義鄉公所舉辦布農族五大社群尋根活動,在走回舊聚落(mai-asang)的浩蕩隊伍中,作者亦與族人們並肩同行。《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可說是作者延續這樣的緣份,對踏足布農族傳統領域以來的一次總整理。

  這本書由兩個角度呈現中部地區布農族的舊社樣貌,首先是歷史檔案中的相關記述,其次是作者追尋歷史遺構的實地探查日誌,兩者在時間上雖相隔遙遠,但透過並置、比對,能協助釐清「社」—或是布農語的asang—在不同時期的內涵、命名由來、位址與區域範圍,為中部地區布農族人的遷移歷史,提供堅實的佐證。

  作者先運用豐富的日文歷史文獻,包括報告書、專書、照片、報紙、論文等,勾勒日本行政體系進入布農傳統領域前後的變化,「理蕃」政策與警察機關如何規訓,重新形塑布農族人所在的地理空間。作者翻譯了1898年的〈林杞埔撫墾署員濁水溪蕃探險實況報告〉,此篇報告書既是日本官方進入郡大溪流域的首次探險活動,也是國家治理涉入布農族傳統領域的濫觴。此後修築的、包括「中之線」在內的警備道路,像利刃般將布農文化的社會網絡切割得破碎。

  從中,可以讀到陳有蘭溪流域鄒族人,與巒社群、郡社群布農族人間緊張的敵對關係;但任誰也不能預見,百年後的今日,經歷大規模集團移住,陳有蘭溪沿線成了布農族人安身立命的居所,郡大溪畔傾頹的石板屋群,已是可望不可及的故鄉。

  為了補充文字史料的不足、同時修正其中的錯誤,實地踏查成為理解布農舊社不可或缺的第二種研究方法。書的後半部以1987年興大法商登山社的〈郡大警備道踏查〉筆記展開序幕,以該文件記載的路線為基礎,憑藉優異的登山能力與知識,作者與團隊走訪中之線警備道各個區段,產出十篇附有路線圖與豐富照片的踏查日誌。透過圖像,讀者能對舊社的近代面貌產生具體概念,例如蓋石板屋的砌石工法,或是遺落在家屋內的日常用品,照片的視覺性讓讀者有親臨現場般的感受。

  不同於一般山林踏查書寫,側重於踏查的過程,對於歷史背景多輕巧帶過,細密的史料梳理是實地走訪前不能省略的基礎功,唯有預先熟稔區域事件,才能在林野的表象下,看出文化活動的紋理。日本地圖上標示的「社」,無法涵蓋布農石板屋群的實際分布,唯有還原後者,才有可能向百年以前布農人的生活樣貌,更靠近一些。同時行走於史料與山林的路徑,將兩者縫合為一,讓本書幾有臺灣古道踏勘寫作先驅楊南郡、徐如林著作的厚實。

  前半部的歷史場景,對比後半部寂寥的舊社現況,本書的章節安排,呼應了曾經人聲鼎沸的聚落,如今只剩石板屋遺址的變化。然而,作者撰寫本書的初衷,並非追悼,相反的,本書企圖從過去看向未來—這是一本為部落青年書寫的路線指引,讓未來的布農族人,能按圖索「家」,找到自己與祖先連結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