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老照片作為最常民化的文獻:以一批日治時期臺東里壠支廳布農族地區影像資料為例(下) 老照片講古 45 2020/12

文/謝博剛

謝博剛

社團法人臺東縣布農青年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IV.影像美學詮釋及生命史編排

 

  回到這張影像(圖2),其構圖與人物表情具相當的戲劇張力。首先,作為談判主動方,日本警察的威儀保持著嚴肅的神情,小林巡查部長頷首仔細聆聽對話,高階的金川警部則面無表情默然以對,富永支廳長由於角度問題反而無法看到表情。不過作為談判的主角,Aziman Sikin深鎖眉頭下帶著一抹意味深長的微笑,一旁的Lanihu則較為凝重。後方的通譯者何昧姿態謙讓而顯緊張,倒是一旁牽著的森太郎天真的眼神直直的往前看。對系譜關係與家族口述史更加熟悉後,這個場景的張力便更加彰顯,因為其中Lanihu正是大正3年(1914)日本警察搜索隊在霧鹿社引發死傷慘重的衝突事件1後,率隊於嘉寶(Kahuaz)阻擊卑南族人伕隊的領袖人物。他的姪女Saidu嫁給擔任日本人警手但具有一半布農族血統的何昧,並輾轉協助照養另一位抗日英雄之女,今日卻又再度面對日本官方的進逼,且涉及親屬與好友,又要權衡今昔時空勢力,其不自在的神情可想而知。

  

P093_001

圖2 Aziman Sikin與日本官方第一次的接觸協商
(圖片來源:何豊國授權使用)

  

  圖3與圖4是同一個「森太郎的畢業旅行」的主題,兩張照片的人物姿態呈現出意味深長的趣味性。西元1940年正值日本「紀元2600年」,這即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政府為重塑天皇權威而仿效西元,在現任天皇年號之外,配上由神武天皇登基元年起算出的紀元年。2600年既是重要的「整數年」,當時近衛文麿首相也提出建立東亞新秩序的「大東亞共榮圈」,由此在全日本各地(包括臺灣)興起了一波的「紀念行事」。當何昧之子森太郎自公學校畢業後,其畢業旅行的安排自然會納入參拜代表全臺社格最高的臺灣神社。

  

P094_002

圖3 臺東廳巡查何昧之子森太郎畢業旅行參訪臺灣神社
(圖片來源:何豊國授權使用)

  

  位於今日臺北圓山大飯店一帶,1944年改為臺灣神宮的臺灣神社,是國立的官幣大社,為當時全臺灣的總鎮守。圖4則是森太郎一行人參訪鄰近的圓山動物園留影,圓山動物園是1916年由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自私人收購後營運的動物園,影中大象是名聞全臺的「瑪小姐」(マーちゃん),也是童謠「大象」裡頭的女主角。1926年由緬甸抵臺,由於曾經過訓練,所以當時在動物園裡的慰靈祭時都會擔任「動物代表」俯臥跪拜,完完全全就是當年的網紅。由圖3與圖4的姿態並列,可以看到參拜神社神情肅穆,全員立正站好,相較之下動物園參訪則明顯輕鬆許多,但無論如何拍下全體紀念合照,在那個年代還是了不得的事情,無論是耍帥或者害羞,表情似乎都挺嚴肅的聽從攝影者指揮。

  

P095_001

圖4 皇紀2600年(1940)森太郎與瑪小姐(マーちゃん)的合照
(圖片來源:何豊國授權使用)

  

  策展團隊透過照片的第一生命史(談判現場當下時空)、第二生命史(人事時地物的研究),編排了其第三生命史:也就是透過展示手法確定特展的目標與故事軸線,讓64張的獨立文本重新編排為一完整的歷史敘事,其中每張幾乎都經歷過如圖2「Aziman Sikin的歸順談判」的細緻考證。對於策展團隊而言,圖2的重要性不只在於其文史價值,也不只具有戲劇張力的視覺美感,更因其足以串起特展的重要主題:選擇。策展團隊的目標便是讓觀眾透過照片與衍伸的展示設計思考「選擇的重量」,在「成為日本人」與「成為抗日先烈」光譜兩端間,還有什麼其他的可能,如果是你又會怎麼選擇?

  隨著照片內容背景的考證出土,還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議題「移動」。過去各族群因農耕獵場等需求自由來去移動,建立交換網絡的古典時期,到了現代國家進入後,為了塑造可被治理的地方秩序,對於「移動的控制」遂成為其治理技藝的一環。經歷武力征服,將游耕族群強迫定耕化,甚至帶入市場經濟,種種都與人及物的「移動」有關。這批照片便包括了這系列的各項工程,而且越到晚期就越能夠看到國家企圖將人帶到遠方去:一開始是把部落頭人帶到里壠官廳接受頒獎、把精英帶到總督府舉行懇談會、或者揪團去日本「內地」見證現代科技與國家的「壯盛」,甚至把壯丁集合帶向更遙遠的南方出征。「移動」成為進入現代國家的隱喻,而且延續到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時期,在物質基礎的革命性轉變下,經濟移民潮讓原住民族往離散人群(diaspora)發展,這批照片無疑就是歷史改變的開端。

 

V.結語

 

  2020年10月21日開展的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的「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為這批老照片編排出全新的生命史。裡頭有歷史的見證:對於原住民族近代史的反思;也包括常民化史料保存與研究的博物館命題,觀眾能否透過參觀這次的特展,產生想要回家翻一翻老照片的念頭?於是團隊透過展示設計,將家族影像與鄉內各個時代的老照片整合起來,既有藝術性的策展呈現,也包括具有教育意義的老照片保存典藏技巧。

  如果結尾是空白的相框,希望觀眾能填上自己家族的故事,每個人家裡所有的老相片主題各不相同,能夠講出來的故事也會很不一樣,細節所拚湊出每個過往時代的樣貌,這個過程很療癒,有時也不免因年華過往而潸然落淚,老照片的研析雖然不盡然每次都是美好的回憶,許多家族積累的喜怒哀樂都在畫面裡頭一一浮現,但這樣替時空膠囊解縮壓的歷程,往往讓許久不見這些照片的家族成員們低迴不已,而充滿著微觀歷史研究的醍醐味。

  

P097_001

圖5 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2020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主視覺海報

  

附註

[1]霧鹿事件是日本人所造成區域族群衝突的延伸,日本人在七腳川事件後將部分投降者移居鹿野新七腳川社,又將其與卑南族人徵調作為輕便臺車的車伕。對布農族人而言,山腳下的臺車侵入其領域範圍,彼此間相互衝突驟然升高。此外霧鹿社屠殺事件更讓往後十餘年,新武呂溪上游各社對於日本人的不信任,造成戰事衝突頻傳。

 

延伸閱讀:老照片作為最常民化的文獻:以一批日治時期臺東里壠支廳布農族地區影像資料為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