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以植物為名,用詩歌構築的精神世界──凱達格蘭文化館藝文特展「非常之土:當詩歌與植物共生」 時事快遞 45 2020/12

文/浦念瑜Akuanx Poiconx

浦念瑜Akuanx Poiconx

凱達格蘭文化館文專人員

 

在展場中,我們留下一張椅子,一盞燈光,一首詩,讓我們獨立地合唱。
不妨就在這裡坐下,想像如果一首詩與一個人,願意成為種子以後。

  什麼是非常之土?我們認為土地的神秘繁複,與敞開的親密體貼,總在非常與日常中流動。當我們在平輩間的笑鬧中揶揄著:你好土—但「好土」又有什麼不好?我們土生土長,也會離土換土。當代的原住民生命情境中,我們與流變的生存空間、差異的生命經驗,如何相互感知與對話?「非常之土:當詩歌與植物共生」特展,於位居城市的展間策劃生長,我們好奇如何以詩歌回應植物的族群文化內涵,型態,記憶,與生命力的呼喚,而不僅只是知識的分類鋪排?我們試著將詩的聲音、植物的生命力還給寫作者,無論是過往創作的積累,或者重新生長出的詩歌節奏,詩中的想像與感官,不僅有了親密於自然生態的歌詠,也容納複雜、具當代感的變奏。共生中有異音,十種植物與十位詩人,觀者的眼睛聽見聲音,萌發了大於十的生命景觀。

  

P075_0001

圖1 「非常之土:當詩歌與植物共生」特展主視覺
(圖片來源:凱達格蘭文化館)

 

當我們長在一起

 

  展場以「耕作與飲食」、「器物與日常」、「氣味與記憶」、「神聖與世俗」、「時間與空間」五個主題延展詩人的植物世界。在展場開端的「耕作與飲食」這個主題下,黃璽與乜寇選擇了小米與豆子作為發想植物:只因需要重現的事物,意味著消逝與衝擊。

  「器物與日常」乘載的日常情意,Apyang的〈G…a…a…a…s〉有傳神豐富的身體勞動,Salizan的〈採藤給妳〉又是如何誠摯與含蓄,一如那木訥的傳情;「氣味與記憶」在Liglav A-wu〈被遺忘的祭場〉中深刻接合了她創作與生命歷程中,由於移動經驗帶來的族群、性別反思,月桃的香氣成為返鄉的線索。Nakao的〈采風番社圖外〉,以檳榔翻轉了原漢之間的視線。「神聖與世俗」在族語的吟誦、神聖的寓意之下,卜袞的〈Paikaduuan mas Asik山棕愛戀〉,與林源祥的〈Tu asap kani mulri/姆姆的排香草〉,也有截然不同的躍動與韻律。最後,木棉與芒草是常駐在臺灣人視覺景觀中的植物,但在詩人的眼中,能如楊曉珞回歸到吉貝耍的原初記憶,讓空間延展出未來的時間;或如馬翊航筆下的野芒,在芒草的耐性與韌性中,彈奏出境遇與生命的音樂,觀眾可以在展區末端的「時間與空間」,體會十位詩人各自面對的土(在地與遷移)與日常(神話時間與內在記憶),以及以詩「傳情」的線條。

 

結語

 

  「非常之土:當詩歌與植物共生」特展是一次敞開的邀請,邀請你與十位詩歌創作者,遊走呼吸於傳統與當代、土地與族群、身體與思想之間;是一個探問:你的植物,你的土,會是什麼?

  

「非常之土:當詩歌與植物共生」

展期:2020年8月28日至2021年2月9日

地點: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凱達格蘭文化館B1特展區

  

P077_0001

圖2 展場一角,讓觀眾自己選擇讀詩的位置與方式
(圖片來源:浦念瑜攝,2020/8/27)

  

P077_0002

圖3 進入展場的第一個主題:耕作與飲食
(圖片來源:浦念瑜攝,2020/8/27)

  

P077_0003

圖4 花蓮漂流木藝術家馬浪.烏瓦日為展場製作的種子椅,為觀眾營造讀詩的私密空間
(圖片來源:浦念瑜攝,20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