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導論──有人斯有好故事 本期專題 45 2020/12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每個人都是社群中人物,從個人所涉之時事地物反觀主人身,必可撥見人文背景和社群建置之原理原則。本期專題焦點於此,招來了多位深思熟慮的寫作者,她(他)們精湛地詮釋特定個人身處文化情境的堅毅精神,也娓娓道來溫馨敘事裡之自我、家庭以及與更大群眾間的綿密關係。讀這批文章,整個大臺灣,從北到南,自偏東延線極東,述說多少原民自身和他身的生命體驗,也釐清了族群之所以守得住自主位置,可貴之處就在那份我族意識終究不減滅的堅持。

  在茫茫未可知的前提下,說要遷居,談何容易。但是,慧慧筆下的新桃園人/桃原人做到了,而且成功達陣。來自花東的阿美族人,歷經半世紀折騰,最終得以安居大溪大河畔,有的教會凝聚,有的音樂舒坦,有的則成了打造都市建屋功勞者。三人主角,印證了來到新鄉的正確抉擇,他們和社群族人們一起成為新在地人,無怨無悔,繼續珍愛土地。

  巴唐寫到臺東魯凱社區的跑步英雄人物,是傳奇,也是傳統。幾人的跑山紀錄,大家津津樂道,那除了是尋獵的精準眼光之外,更有救難解苦的功能。一有緊急災禍,快跑者第一抵達,拉回了危險邊緣的生命,功績無價。作者喜歡這樣的社群身體感文化,但,似乎凋零現象正在作用,引人擔憂,也更使人懷念過往健將。或許重新找回跑不停的道理,也能帶來族群生活一片生機。

  年輕的婉瑄,為自己的祖母寫傳。她以「走活歷史」為文章標題,顯然,那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果然,從其書寫中,字字揭露才萬把人出頭的臺東卑南族,當有一些號召型領袖,方得以熬過外力壓境的百年時間。祖母自幼品學兼優,文武俱備,一點一點積累出受人敬仰的條件,而作者的極致問話,諸如外來國家教育是文化扼殺還是社會進步等等,挑戰著老人家的回應智慧,但,特定時空的作為,從今天角度看之或許不會人人認同,只是,歷程縱使斑斑,今日卑南族依舊屹立不搖,那才是重點。小孫女寫資深嬤嬤,很有看頭。

  近二十幾年來,原民學者紛紛露出頭角,有效掌握自我族群部落歷史文化闡釋者日眾,這是努力的成果,其中卻也有著數不盡的奮鬥故事。我們說奮鬥,好像就是簡單地物質和非物質資源的加油,然後即可以有成出頭。但是,對一名原住民知識分子來說,生活的點滴片刻,每一分秒,往往都是掙扎,我是誰和我能為族群做什麼,以及將來性何在等等,都是難題。希文來自排灣,現在是大學教師,她的自我民族誌剖析,就是這樣一個故事的典型。她是來去又回又走再返的遊返青年。讀她的文章,多有感同身受。

  最後的一篇,是個有意思的特例。佩含比較了臺灣和紐西蘭二個經典原住民族期刊,刊物在作者界定下,就是一個部落,亦即為本期專題所稱的社群,而在其中寫稿者,則應可稱為一個個人物。社群人物誌在此處嫣然突出。二份刊物的刊存時間差隔40年之久,一是西方先進國家二戰後積極與原住民族對話的嘗試,另一為臺灣好容易掙脫思想桎梏的上世紀末10年好紀錄。它們囊括了許多用心用力人士,他們都期盼國家社會更美好,大文小作一篇篇寄來,從而積累出紙上雖談兵,卻也風采奕奕,直接間接促動原民事務實踐層面的發展,也留下精緻的文學種子。這些等等人物,無疑都是社群中堅夥伴。

  這5篇佳作,帶來豐沛之部落內外人物生活的經典點滴。我們學到也感應到有人斯有好故事的道理。多次翻閱,仍津津有味,建議大家細讀品味,包准自己也很想寫個好故事,讓自我社群留下看得見你我他的文化底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