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博物館中的淚痕之路:傷痕、反省到復興的重探路徑
時事快遞
第44期
2020/11
文/孫嘉穗
孫嘉穗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教授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國立美國印地安人博物館)在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展出的「淚痕:切諾基遷移的故事」(Trail of Tears: A Story of Cherokee Removal)展現了切諾基人曾嘗試不同策略避免撤離原有土地,卻仍遭迫遷的歷史,由切諾基人的視角探究印地安人在1830到1850年間的撤離是如何發生?誰做出的決定?人力成本是多少?展覽展出的故事釐清了許多對淚痕之路的誤解,也重探受壓迫的歷史與顯現當代切諾基人透過圖像和短片講述切諾基民族如何抵制被驅逐的努力並重建自己家園的故事。
探看切諾基與淚痕之路的歷史與展覽可提供當代原住民許多足以借鏡之處。切諾基(Cherokee Nation)是美國最大的聯邦認可部落,擁有355,000多名公民,這些公民中有超過100,000人居住在奧克拉荷馬州並創造了超過20億美元的經濟體系,切諾基族及其人民透過藝術復興,語言恢復和歷史遺產保護來維護其文化傳統。當今的切諾基族孩子們可以在切諾基學校學習講切諾基語言,而公民可以從切諾基國家寶藏學習傳統藝術形式。
在強烈的認同感與復興之路的前行路徑上,切諾基族不再只是被迫遷的民族,透過文化與商業機制的計畫性運用,切諾基族人在經濟上蓬勃發展,也獲得良好的醫療系統照護,不再只是迫遷受助的角色,而能在奧克拉荷馬州成為經濟上舉足輕重的要角,使得族人不僅在經濟上獲得改善,更在精神層面得到自重與自信,而淚痕之路也在落腳之處展現新的篇章,以自己的傳統與文化將淚痕轉化為有力而堅強的重生之路,並激勵著年輕人走過祖先的血痕印記後,以創新的力量活用原住民知識與傳統文化,在疆域內創造新的豐富歷史與經濟發展,並療癒世代的傷痕印記。
淚痕之路不僅是標示著美國印地安歷史的重大事件,顯示印地安人在其中的壓迫,數以千計的印地安人在迫遷的路途中死亡,影響著難以估計的印地安家庭與個人,展覽不僅在探看與釐清此段歷史,也彰顯著在其中的壓迫與重生。
此展覽試圖重新探看此歷史事件與探究其所顯示的當代意義,當代的年輕人形成新型態的運動,以騎腳踏車或步行的方式,重新巡走淚痕之路,原住民年輕人重新串連,以腳踏車或步行的方式追隨祖先走過的路徑體驗此段傷痕歷史,在巡走的過程找尋記憶,理解歷史,並在年輕印地安原住民中形成新的網絡串聯,而其中的各種紀錄與書寫更形成豐沛的能量,召引更多印地安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反思淚痕之路的歷史履痕與反思印地安原住民走出傷痕的路徑。展覽的回饋中展示著多位走過淚痕之路的年輕人在其中的感動與反省,祖先的沉痛歷史強化年輕原住民的認同感與凝聚創新生發的能量。透過旅遊的方式年輕人巡走歷史,在每個淚痕之處體驗當時的歷史情境與認識祖先們在各個地點的故事,一起巡走的夥伴透過討論與集結找到自己的路,與認識血脈中乘載的文化印記。
「淚痕:切諾基遷移的故事」召引參與者進入博物館的空間重探淚痕之路的歷史印記,在了解搬遷的影響後,更顯示當代切諾基族如何慶祝和維持重要文化價值和習俗,並善用文化資產創造經濟上的蓬勃發展,也激勵年輕族人在尋找自我和認同中,創發源源不絕的族群生命力。
而此特展與過去一般北美印地安原住民博物館有關淚痕之路展示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其對於復興與重生的顯現,使得觀者不再只沉溺於過去的悲痛歷史,更有著激勵年輕人如何從傷痛過往重生的積極意義。淚痕之路的故事激發著藝術家以不同形式創作,從繪畫到影像,一直在不同歷史時段由不同的創作者據以發想,並透過不同藝術文化形式創作並於博物館中展現,而此次的展出在回顧歷史與釐清重要史實之外,更展現了當代切諾基族人的重生路徑,顯現其保存族群傳統文化,並善加發揚光大,走出悲情之外,凸顯其進步性。
博物館的展示隨著時代的進步結合媒體影像,不僅顯示過去的史實文物,也揭示隨著祖先的履痕巡走的年輕人所記錄與製作的影像,讓觀者感受年輕印地安原住民尋索自己根源的路徑與感受。而近年來博物館的展出結合媒體與數位典藏,以做為進一步構連教育的多種嘗試,不僅可拓展相關展出的影響力,也可扣連教育體系,持續將相關內容衍生為不同年齡層之教育運用,以使博物館展出與教育系統進行更實質的合作。
「淚痕之路」的展出顯現美國切諾基人遷移的歷史與重建家園的故事
(圖片來源:取自https://americanindian.si.edu/nk360/removal-cherokee/index.html,2020/10/6上線)
國立美國印地安人博物館富含豐富的印地安人歷史文物與教育資源
(圖片來源:取自 https://americanindian.si.edu/,2020/10/6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