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群島之洋──荷蘭萊頓民族學博物館特展 時事快遞 44 2020/11

文/吳佳錚

吳佳錚

荷蘭萊頓大學碩士生

 

「因為流著帶有鹹味的汗與淚,於是我們知道,海洋的確在我們的血液之中。」1
──大洋洲研究者Teresia Teaiwa

  

  2020年3月至8月,荷蘭萊頓的民族學博物館(Museum Volkenkunde)的大洋洲特展,在入口的展板引用此話,搭配獨木舟的主視覺和藍色色調,破題點出從海洋視角出發的展示主軸(圖1)。

  

P095_0001

圖1 以反光材質和船打造海洋的入口意象(圖片來源:吳佳錚攝,2020/3/10)

  

  過去學界有Hau'ofa(1994)等人對於陸地觀點的反省,這股思潮也逐漸延燒到博物館界。有別於先前諸多展覽雖批判殖民者,但大多仍將與殖民地的文化互動視為陸地上點對點的接觸,此展覽則從海洋出發,更根本地從大洋洲島民的世界觀著眼。正如一塊展板所說:「大洋洲並非遙遠海域中島嶼散佈的大陸,而是連結著諸島們的海洋。」此概念為陸地與海洋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反思性的視角。

  

P096_0002

圖2 第三展區的互動裝置,呈現海洋為主體的思維。(圖片來源:吳佳錚攝,2020/3/10)

  

  此特展的論述軸線可分為大洋洲的環境和人文兩面向。前者聚焦人類長期對海洋的忽視及資源破壞,使得許多南島社會文化面臨危機,例如海平面上升影響的居住安全議題,或是傳統的航海知識逐漸失傳。另一件大型藝術作品(圖3)則利用廢棄塑膠,拼裝成2120年的海洋世界,提醒不只是大洋洲島民,全人類將禍福與共地面對海洋的污染和保護議題。

  

P097_0002

圖3 由具毛利血統的藝術家George Nuku製作的藝術裝置Bottled Ocean 2120(圖片來源:吳佳錚攝,2020/3/10)

  

  接下來的展區則開始鋪陳海上諸島與世界的文化交會(encounter)。透過列出觀眾可能熟悉的關鍵字,如比基尼、高空彈跳、mana靈力等,指出大洋洲和歐洲觀眾們所屬文化的距離比想像中要短。太平洋島民們不只是遙遠的「他者」,而是同樣受全球化影響的人們;許多當代人們的日常經驗,其實是大洋洲文化的產物。此展示敘述顛倒了「作為文化輸出國的西方」與其他「非西方的文化接受者」的二元想像,從而在全球化浪潮中賦予後者更為積極的作用。

  然而,策展者並不是要掩飾西方國家的剝削事實。反而意欲以更多元的方式指出殖民力量對於當地文化和生態造成的影響,其中最震撼者應屬Lisa Reihana的影音裝置:「追尋金星(感染)/In Pursuit of Venus [Infected]」,藉由對庫克船長故事的新解,嘗試擺脫殖民與被殖民者間對立且過於簡化或單向權力輸出的框架。2同樣的,展場不僅指出當地傳教士也可能為島民改宗基督宗教的重要推手,還展示受西方影響而增添槍枝主題的傳統藝術創作(圖4),抑或牽扯當代外交政治的藝術餽贈等,以精彩展品說明大洋洲與西方長期而複雜的文化交流。

  

P097_0001

圖4 當地與殖民者交流後增加的創作題材:「槍與刀」(Geweren en messen)(圖片來源:吳佳錚攝,2020/3/10)

  

  以海洋為基底,此特展複雜化大洋洲諸島之間和之外的連結故事,也讓觀眾明白自身與大洋洲的相遇與糾纏將延續不止。

  

附註

[1]“We sweat and cry salt water, so we know that the ocean is really in our blood.”

[2]此作品曾於2018年Pulima藝術節來臺展出,更詳細的討論可看林侑澂(2018)〈Pulima藝術節專題Lisa Reihana《追尋金星(感染)/In Pursuit of Venus [Infected]》〉;或是同年林浩立(2018)的〈太平洋未來主義:翻動歷史洪流的《追尋金星[感染]》〉。

  

引用書目

林侑澂

2018 〈Pulima 藝術節專題 Lisa Reihana《追尋金星(感染)/In Pursuit of Venus [Infected]》〉。「非池中」,https://artemperor.tw/focus/2417,2020年8月17日上線。

林浩立

2018 〈太平洋未來主義:翻動歷史洪流的《追尋金星[感染]》〉。「芭樂人類學」,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694,2020年8月17日上線。

Hau'ofa, Epeli

1994 Our Sea of Islands. The Contemporary Pacific 6(1): 14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