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新竹竹北新社采田福地 文物掌故 43 2020/10

文/劉康威

 

斗葛依依遷舊社
三山二水宅其方
遺風七姓海隅賜
築室草茅緒命彰
何莫由斯長食邑
誰能舍此固封疆
采田竹塹名惟自
平埔歆芬土地揚
(頸聯五六句為采田福地門楹對聯,摘句以為詩。)

 

P75_0001

圖1 新竹新社采田福地。
(圖片來源:劉康威攝,2019/1/26。)

 

  新竹縣竹北市新社地區采田福地,為平埔道卡斯族竹塹社的公廳祠堂,取名為:采田福地。為新竹縣縣定古蹟,也是現存僅有的平埔族祠堂建築。竹塹社本居於新竹頭前溪南岸舊社地區,後因頭前溪氾濫水患而遷移至頭前溪北岸的新社地區。清乾隆時賜姓:衛、錢、廖、金、潘、三、黎七姓,而稱為七姓公。

  竹塹社新社貢生廖瓊林〈新社采田公館記〉1有概略的記述:「故我之社,始基於香山,繼移於竹塹,固無異穴居野處,結繩紀事者也。及索遷至舊社,始營公室,纔入版圖。厥分七姓:曰錢,曰衛,曰廖,曰三,曰潘,曰黎,曰金。為國新丁,屯守臺疆,屢建巨功,扶國安民,如分封茅土,食邑采田者耳。至乾隆年間,乃遷斯地。三山發而中立,二水分而中流,左案獅頭,右屏鳳鼻。築室於茲,因名之曰:新社公館。」

  筆者文首此詩為此文,與采田福地,有感而發之作。

  采田福地門左右對聯為「何莫由斯長食邑 誰能舍此固封疆」。廳內對聯為「新雨隨二十四番花風初至 社倉積三千萬石米價常平」。廳上正上方懸掛的由三塊木板拼成的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御賜「特封 義勇可嘉匾」為仿製品,真品於日治時代被日本人借走未歸還。左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牌位,中為土地公,土地婆,右為七姓公牌位。神龕刻有「番釐保障」。

  采田福地石製香爐,上刻「竹塹社」,旁刻「戊戌年」「八月旦」。兩面各刻螭、獅圖樣,造型樸素簡單(現於新竹縣縣史館)。今采田福地建築為清光緒四年(1878)建。戊戌年應當為道光十八年(1838)。

  「采田」合為「番」字,「福地」意為土地祠。新竹地區土地祠也多有稱為「福地」的,如新竹市東前街的「東瀛福地(開臺福地)」,湳雅街的「南邨福地」,三民路的「真福地」,花園街的「花園福地」等。

  而附近的居民也將其當做一般的土地廟。不時有人前來參拜。大部分為寧謐無什麼人的平常。

  今屬新竹縣竹北市新國里,中正西路219巷38號。

  采田福地於當下時代的變遷,依然存在著族群融合的特色,更是臺灣僅有的平埔族祠堂。而新竹縣道卡斯族文化協會也在籌備中,期可凝聚平埔族群,道卡斯族族群認同,發揚與傳承平埔族群,新竹道卡斯族傳統文化。

 

附註

[1]〈新社采田公館記〉係來自采田福地廣場牆壁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