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樹與其他──鄒族土地與文化的故事》
新書視窗
第43期
2020/10
文/楊曉珞
楊曉珞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作者:浦忠成
出版社:作者自行出版
出版日期:2019/12
ISBN:978-957-43-7383-3
浦忠成(pasu’e poiconx)於2019年12月出版的《神話樹與其他──鄒族土地與文化的故事》,是作者自2011年至2019年陸續發表文章的合輯,雖然文章是在不同研討會或期刊分別發表,但是在「神話樹」的脈絡之下連結為一個整體,將鄒族從神話時代到當代的歷史做了系統性的排列,並且如樹枝延展般將鄒族的環境適應、認知系統、文化習俗、宗教信仰、遷徙移動、族群關係等納為神話巨樹的內涵,具體呈現鄒族民族生命的萌芽、成長、開枝散葉與部分的退縮凋亡。
本書共分為十二章與四篇附錄,第一章即是創世、造人、洪水、作物起源、部落建立、祭儀創造等神話時代口述史,形構了鄒族生長的空間與歷史。神話傳說不只是故事,還透露過往的生活環境與變動的族群關係,鄒人的口述包含環繞鄒族領域的卡那卡那富、沙阿魯阿、甲仙埔人、邵、布農等族群,之後隨著與漢人、荷蘭人、日本人等外來族群與政權的接觸,口述史納入與這些他者的互動,族群疆界與內部組成也因之變動,並出現近代的「傳說」或口傳敘事,例如紅毛人之水(chumu no angmu)、吳鳳傳說,以及新信仰的進入與新儀式的出現。
作者在書寫神話傳說時,同時做了紀錄與分類,將神話主題、神靈系統與相關之文化羅列詳盡的表格,亦針對文本做深度的分析,後續的近代史發展則對鄒族社會的重要變遷予以詳實記載,這樣的書寫背後仰仗多年累積深厚的田野訪談資料,以及持續回到部落參與的親身經驗。也因為作者持續地記錄與書寫,本書與作者過去的出版書籍相比,更多了近代鄒人生活變遷的各種討論,例如,從「變動的kuba及其儀式」便能看到近年來鄒人信仰變遷、長者凋零、生活型態的轉變與行政機關的影響;「鄒族的新儀式」則看到鄒人因應當代發展,擷取傳統結合新創的生命力。
本書作者自序中提到,「這本書說的不是什麼學問,而是我的族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現在只是將它們整理而寫成你(妳)我他(她)都能看得懂的敘事文字」(頁IX),雖將本書比擬為長輩在火塘旁或灶旁敘說的故事,但顯然作者仍是有心縱橫時間與空間,將鄒族神話樹添枝生葉。本書十二篇文章因應不同性質的研討會與刊物邀稿,而有不同的寫作取向,有偏向民族學、文學、地方(嘉義)研究、原住民族文獻採集等,在神話的部分可見作者文學研究功力,而近代故事的脈絡整理精彩,則更令人期望作者未來有機會能兼容更多取徑地深入討論。另一方面,由於作者出身自鄒族兩大社(hosa)之一的特富野(tfuya),許多傳說紀錄與個人生命經驗大幅呈現特富野的版本與觀點,日後若能廣採更多敘事觀點,甚或討論族群內部敘事差異的緣由,則更能凸顯鄒族整體的多元敘事脈絡與族群內部關係。盼望作者持續述說更多不同的故事,將故事系統整合,成為更雄偉的神話巨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