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導論──空間的橋段 本期專題 43 2020/10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臺灣原住民族的生活特色之一,就是部落空間的積極運作。部落被視為是族人安身立命的根據,來回部落的紀錄,代表著自我與家系族裔命脈的永不間斷。但是,部落如何成為根據命脈,以及時間過程中,人們又如何添料加味,使其屹立不搖,並始終能產生出一份向心力道等問題,仍待吾人探索分析,理出頭緒。

  本次專題部落的主街,期盼經由專文探討,得以揭露族人賴以為繼之居處空間的地景風貌和人文活動。我們收錄了三篇論著,分別自不同角度切入,不僅揭示了當今南北族群部落的政策回應或和文化創新方向,豐富了地景突出的片段,也綜覽文人書寫,由文學之眼但看街巷熙攘的起落,凡此,多少激起了編織生活世界圖像的動力。

  羅素玫記下臺東都蘭阿美族的喪葬歷程。那是一份對逝者可能眷戀部落思維的建構實踐。族人友親知道正在和亡者告別,他們也了解不再表達言語斯人的意願,於是很貼心地一步步讓他得以從容再見地景地貌和人來人往。從居宅到岸浪拍打的木麻黃角落,自大道轉進埂路,那原是人人一生熟知的每一寸空間範疇,如今必須再次蒞臨,即直接告知了部落作為根據命脈的不可撼動性。

  相對於羅文的悲傷卻也溫馨故事,邱韻芳文章敘述部落裡的多元色彩,那是發生於北臺灣泰雅聚落、東臺灣阿美社區、以及臺南平原吉貝耍街坊的圖畫雕像創作敘事。與山海林木的綿密關係,讓我們會較為留意到原住民傳統世界裡的動植物相,泰雅嘎色鬧的蜻蜓和比西里岸的羊兒,是為代表。代表物一方面除了自身於部落裡外被顯著地標示,另一方面卻也反映了現生活跳卻屬新創主角(如蜻蜓),以及不復過往而屬追憶講古(如山羊)等的不同動物生命史背景。牠們和新時代之網路電訊美術諸項要素的對話競逐,十足就是一場部落地景爭得一份主體地位的寫真紀實。至於臺南情事,總見以一支筆迴盪著一份不斷呼喚過往艱辛移居和史錄神蹟的寫生登錄,它無疑啟迪了後輩族人,也呼應了社區再造的期盼。

  陳伯軒閱覽文學群書,找來了數篇述及「各路人馬」者,有山路、水路、鄉路、商路、車路、泥路、獵路等等,一起或分別構築出一片片風景,供人依所需而踏上步伐。發生於途中者,或見喜樂歡悅、平心緩氣、嘆淚沮喪或者舉步惦惦的人類故事。作家們多是記載我族情景,文化意象和規制,在其中,族人深切了解,自然會於行路間,用足了心路,全力護守人馬互異的各路所在。迢迢路徑以主位民族誌立場來看,也是輻射狀出,縱然有些草木遮掩,土塵吞沒。族人可以克服難關,也理解道途中的規矩,路的種種和社區煥彩風貌相互加持,終於成就了認同的引力。

  部落的主街,可以人人特製理解或詮釋,惟無論如何,總會論及空間話題,從葬禮巡迴、村景藝術到文學道途,一路進退或往返,均能見識到族人即興和文化指揮的橋段。空間橋段搭起古今或前現代邏輯與當下新款意識間之橋梁,大家當繼續向前,謀得更寬廣的舊新合流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