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 新書視窗 41 2019/12

文/本刊編輯部

 

本刊編輯部

本刊編輯部

 

主編:胡台麗、劉璧榛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出版日期:2019/09

ISBN9789860599510

 

本書為胡台麗、劉璧榛兩位研究人員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持的「當代情境中的巫師與儀式展演」研究群,長期與國內外學者合作的新近研究成果,將201611月舉辦的「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學術研討會最後通果審查的十五篇文章集結出版,亦為華語世界巫文化研究的田野與理論對話交流,將比較視野從臺灣擴展到鄰近區域的中國南北方與東南亞,顯現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

各篇撰文作者各自於不同田野地點長期深入調查、研究,提出1990年迄今新的現況調查資料,除多數為人類學養成訓練外,亦有民族音樂學、心理學、歷史學、文學及宗教學等學科背景,提供本書跨學科多元的分析視野。

全書章節安排按照地域分為三個部分呈現,包括臺灣原住民族(六篇)、中國北方族群(五篇)、中國南方與東南亞族群(四篇)。第一部分「臺灣原住民族」先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的巫文化,希望打破巫文化以北方薩滿為中心的刻板印象,涵蓋屬於南島語族的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邵族和大武?族的巫師與祭儀。第二部分「中國北方族群」收錄中國北方族群巫師薩滿文化的文章,包含滿族、赫哲族、達斡爾族和蒙古族,這些族群的巫師薩滿和俄國西伯利亞的巫師薩滿有很深的文化連帶關係及共通的表現型態。滿族、赫哲族與西伯利亞的通古斯語族相同,稱巫師為薩滿。第三部分「中國南方與東南亞族群」則收錄中國南方與東南亞族群巫文化的文章,除了關於中國廣西壯族佒儂語和布傣語不同分支語群的研究,更將研究地點拉至更南端的馬來西亞,研究對象變成在政治與宗教居邊緣地位的華人道士與乩童儀式。

此外,本書收錄的文章凸顯出「巫文化消失與復振」、「巫文化與其他信仰的關聯性」、「成巫條件的多元性」、「通往神靈界的巫路旅程和附身」、「神靈觀與靈力來源」、「巫師祭儀文本的記錄與分析」等六個議題,除了著重國家與地方社會互動下特有的時空脈絡,強調不同地區的巫信仰文化的獨特性,並使用當地的專有詞彙及語言來理解分析,同時編者亦希冀透過本書較寬廣的巫文化研究定義和具體的民族誌田野資料呈現,反思西方薩滿研究一些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與概念,孕育新的研究取向與理論視野,為巫文化的動態民族誌注入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