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的復權:臺灣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與現代法秩序的自我救贖
新書視窗
第39期
2019/10
文/本刊編輯部
資料來源:春山出版提供。
作者:吳豪人
出版社: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05
ISBN:9789869735933
「所有的政治哲學、法律哲學都探討正義。正義帶來和平。但我們要的是真正的和平,還是像康德在〈永久和平論〉一開始所嘲諷的,墳場公墓般的『R.I.P.』?」四百年來,殖民者相繼踏上臺灣這座島嶼,憑藉其統治手腕與治理心態,使得原住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失所。時至今日,雖在2005年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蔡英文總統於2016年的原住民族日道歉,也依然無法解決原住民族文化遭法律層層綑綁的困境。
原住民族的生存與文化發展,最大關鍵在於土地。在現代國家的市民法架構之下,如何在土地、財產、歷史、文化等層面,積極回復原住民族長年被剝奪的權利,將對現代國家的法秩序及社會大眾既有的個人私有財產權觀念,帶來極大的挑戰。重新思考土地集體權的價值,是要回應今日社會最根本的問題,而本書的書名已透露了一個契機,那些在線性演化之社會達爾文主義眼光下的「野蠻」,其實正是一個化解階級衝突、調和人地關係、邁向「文明」境界的機會。
長期關注原住民議題的作者從法學的基本概念出發,層層剖析「財產權」概念的起源、發展及運用,接著分析原住民族土地與權利是如何在這樣的歷程中被剝奪。此外,作者也對照日本北海道阿依努族與臺灣原住民族爭取權利的訴訟與立法鬥爭史,檢視、分析原住民族在殖民主義與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法秩序的雙重桎梏之下,難以真正復權的根本癥結,並提出解決方案。
本書特點有三:第一,臺日案例與經驗的針砭與互補:本書大量取材於日本經驗,有別於過去學界向印象中「進步的」加、紐、澳取經的傾向;第二,釋義阿依努族「二風谷訴訟判決」所展現文化權論述的重要性;第三,從「轉型正義」到「轉型不義」的義憤與批判:簡言之,「轉型不義」是在「轉型正義」的進步政治口號無法落實成為有效的政策施為所產生的負面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