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典藏台灣史(二)台灣原住民史 新書視窗 38 2019/06

文/本刊編輯部

本刊編輯部

典藏台灣史(二)台灣原住民史

資料來源:玉山社提供。

 

作者:詹素娟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9/04

ISBN:9789862942307

《典藏台灣史》全套書共七冊,由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主導推動,召集臺灣史學界各領域的學者共同撰寫,以期能建構臺灣主體性的歷史論述。全書架構除了強調臺灣主體性的觀點外,臺灣與世界的脈動,貫串《典藏台灣史》自第一冊「史前人群與文化」到第七冊「戰後台灣史」各本內容。而正視不同時代的政治體制或政策對臺灣的影響,亦為全書的書寫特色。

本書為第二冊「台灣原住民史」,以時間和區域發展為主軸,總體討論從史前到戰後不同階段的原住民發展與治理。島嶼臺灣的原住民,在語言文化、人群分布與網絡連結上,和太平洋海域上眾多島嶼一樣,都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Lingustic Family)的一支。他們的祖先,大約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經在臺灣住居,分散在溪流下游到河口或海岸地區,建立小型聚落,並逐漸朝平原內部、淺山丘陵或東部地區移動,形成更廣泛的分布,慢慢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社會文化。

隨著大航海時代來臨,島嶼臺灣以Formosa之名浮現世界舞臺,捲入世界經濟體系後,原住民族作為本島主人的時代,便逐漸消逝,再也不能復返。儘管如此,十七世紀進據臺灣的荷蘭人、西班牙人留下尚稱豐富的文獻,若想一窺當時臺灣原住民的狀態,也不得不仰賴外來者的角度所描摹眼中的島嶼住民。當國家力量介入既有的治理規範、當部族因遷徙而開拓新領地、當新宗教隨著傳教士到來,這些變化如何影響臺灣原住民的生活?而當臺灣被納入國家的管轄後,不同的政權與統治策略,又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此外,作者亦提醒,本書內容主要是提供一個框架,使讀者能在有限的篇幅中,認識臺灣原住民歷史進展的總體圖像,包括:人的部分,含括島嶼的所有原住民,尚未取得法定身分的平埔族群及現今法定的原住民各族;時間軸貫串下,於清代試圖顧及「番界」以東的人群,日治時期則涵蓋向來不是主角的「熟蕃」,戰後亦得兼顧兩大群體的現況;空間考量上,特別注意身分、政策、制度與「普通行政區」、「蕃地/特別行政區」的關聯性。以上述三要素切入,作為鳥瞰歷史圖像的角度。儘管本書以文獻所能建構的歷史作為主要內容,但試圖在向來的集稱──如「熟番/熟蕃/平埔族」、「生番/生蕃/高砂族」中,帶入族群的視野,也以個別人物呈現其處於時代中的無奈與複雜性。礙於原住民族各族群皆有各自的起源神話、遷徙傳說、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生計型態、社會組織、分布空間、涵蓋部落等,且已有不少專書可參考,因此本書側重於原住民族群體在臺灣史脈絡中的外在描述,而較無法深入日常生活與主體世界,摹寫處身歷史浪潮中的所見所思與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