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腳川社公學校
老照片講古
第38期
2019/06
文/林素珍
林素珍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阿美族人,主要專長臺灣原住民族歷史和文化,擔任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之歷史主題工作小組召集人。經常思索的問題:究竟我們社會希望哪些事被記憶下來?哪些事永遠被遺忘?
七腳川社公學校
日治初期教育採取多軌制,日本人、本島人(漢人)、平地的「蕃人」、山地的「蕃人」採取不同的系統。給漢人和平地的「蕃人」子弟,先有國語傳習所,後改為公學校,最後又改稱為國民學校。山地的學校則由警察單位負責稱為蕃童教育所,後來改稱為教育所。日本人則就讀小學校,後來也改稱為國民學校。
日治時期原住民的教育原則就是施予同化教育,教育體系可分為蕃童教育所和蕃人公學校,蕃人公學校在其負責的教育單位和師資上均和漢人相同,1922年(大正11年)臺灣教育令修訂後,「蕃人公學校規則」被廢止,將其與一般公學校合併,幾乎與漢人公學校無異。
照片中七腳川社蕃人公學校,建校有一個特殊的歷程,1900年5月1日花蓮縣境獲設公埔、璞石閣、古魯等三分教場,同年7月5日公埔分教場廢止,新設太巴塱分教場。10月12日古魯分教場廢止,新設薄薄分教場。1901年5月28日古魯分教場重獲設立許可,並以大魯閣(石田貢)分教場為名開課。1905年3月31日國語傳習所廢止,國語傳習所個分教場凡學生為「蕃人」,皆獨立為四年制的公學校。1906年太魯閣原住民抗日,公學校校舍全毀損以致學校關閉,太魯閣地區封鎖,無法復校。1907年6月28日公學校被移轉至七腳川社(今花蓮縣吉安鄉),9月20日改稱七腳川社公學校。1908年七腳川社事件爆發,七腳川社公學校於12月15日停課,亂後學校校舍教被摧毀殆盡,只剩簿冊兩、三冊。1909年7月27日七腳川社被移至臺東鹿野鄉,公學校則被合併至今天的關山國小。原花蓮七腳川社新設薄薄公學校荳蘭分校。
日本殖民統治之初,對原住民的教育政策是以改善風俗習慣為要務,對於知識的培養是排在常識的養成之後。公學校用國語讀本主要培養對君主絕對服從的國民,亟欲培養忠誠之意識。
圖1:1908年12月被燒毀的七腳川社,左一是臺東廳長森尾茂助。(資料來源:《七腳川事件寫真帖》,張良澤提供)
圖2:1908年12月,掃蕩七腳川社而被燒毀的七腳川社公學校,臺東廳長森尾茂助站立校園門口。(資料來源:《七腳川事件寫真帖》,張良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