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原住民族生活集體空間─以歷史碑文重新論述 本期專題 37 2018/12

文/本刊編輯部

本刊編輯部

原住民族生活集體空間─以歷史碑文重新論述

 

臺灣原住民族因為沒有文字,在歷史的論述往往僅有統治者一方的聲音,而原住民族是居住在臺灣最久的住民,一般人卻很少感覺到臺灣有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的存在,特別是生活環境中所見與原住民族相關的歷史記憶,但大多數民眾可輕易在風景名勝看到廟誌石碑、開拓碑、埤圳碑,或藉由地名、街道路名,回溯該地的歷史。以漢人為主的社會文化,稀釋了原住民族歷史記憶,使得鮮少人感知到原住民族空間歷史記憶的正義。


今日臺灣生活空間的歷史記憶,大多以漢人開拓、殖民政權的歷史記憶為主,如漢人開墾或開鑿水圳(水圳碑文)、日本殖民軍事侵略(忠魂碑、表忠碑)、開山古道、開拓紀念碑等,原住民族生活空間中的歷史記憶不受重視,因而嚴重失衡。除了臺灣平埔族群相關的起源傳說與重大歷史事件碑文極少,原住民族生活區域充斥殖民統治者的碑文,也少有以原住民族歷史與文化所命名的道路和地名,且許多遺址或遺跡也未受到妥善維護,甚至出現錯誤的歷史碑文。


碑文作為歷史、傳統與記憶,成為營造民族生活空間或歷史事件的再現方式,用來界定在地社群的集體時空想像。目前臺灣原住民族歷史研究已經累積一定的成果,如何讓原住民族的歷史真正被看見,相當迫切需要構築一個有多元民族歷史記憶的空間,且有助於建立多元的民族史觀。


本期專題從歷史碑文的角度來重新論述原住民族生活集體空間,先對如何透過碑文建構有原住民族歷史記憶的空間與族群認同,達到建立轉型正義中的多元史觀進行概述;再透過目前調查中的歷史碑文現況,以現有文獻的記錄與分析,試圖與《文化資產保存法》規範來討論碑文的設立脈絡;亦從「番管業碑」來探討平埔族群哆囉嘓社傳統生活領域變遷。同時,介紹花蓮地區日治至戰後原住民族歷史相關紀念碑類型,以及2000年之後所設立的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紀念碑。此外,從設立於花蓮市國福里的「紀念1878」紀念碑,展開與族裔的戰役歷史詮釋對話,並以原青的人類學視角,來看四處原住民族歷史碑文調查紀實。最後,藉由劉斌雄教授拍攝的平埔族群公廨老照片,在新、舊公廨對照下,分析變與不變的所在,並對這批珍貴影像文獻的運用提出在地觀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