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 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
新書視窗
第37期
2018/12
文/本刊編輯部
本刊編輯部
「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
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
作者:松岡格
譯者:周俊宇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8/03/26
ISBN:9789863502739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提供。
今年3月,日本獨協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松岡格副教授出版《「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一書的中文譯作,原書是以日文撰寫,但為了讓臺灣人也能了解這本書,並且將這本在臺灣原住民族地區做的研究帶回原住民族地區,因此有了中譯本的誕生。
松岡教授的專業是文化人類學與地域研究,他認為,當代的文化人類學需要面對族群社會的變遷議題,並納入外部世界的脈絡,尤其是19世紀後許多少數族群被現代國家編入及整合,其社會不免受到國家的影響。而地域研究的專業使他關注地域/地區被劃入國家領土後當地社會歷經的變化,這是一段複雜、漫長、多階段的過程,包括國家制度的滲透、從前現代國家到現代國家的治理替換、國民形塑、地域知識、土地資源的流用等層面。此一學術工作非常重要,但鮮少經過爬梳,本書便是立基於此展開研究。
應用於本書所探討的對象,便是臺灣原住民族居住的地區,日治時代被稱為「蕃地」,戰後國民政府時期被稱為「山地」。本書主要探討原住民族社會如何被整體收編進入現代國家的整合過程,當原住民族地區被劃入到國家領土的同時,統治者也企圖將其整個社會編入國族社會中,完成「地方化」,並對領土上的人民展開國民形塑。這段過程在日治時期展開,直到戰後,國民政府仍接續此一地方化的過程,因此可以看到日治時代的蕃地治理和戰後的山地行政兩者具有緊密的連續性。日治時代是一個開始,在正式啟動前花費不少時間與功夫對「地域」有效掌控,而後以稻作普及等經濟政策配合地方化的施行。之後是國民政府的統治,完成了形式上的地方化,實質化也有一定的進展,但最後仍沒有成功完成。
松岡教授認為,地方化的失敗與「單純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有關。「單純化」(simplification)是James Scott以科學式林業類比國家統治的概念,林業家為了方便管理而栽培單一化的林木,卻製造了脆弱的環境,一旦病毒入侵,所有林地便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國家統治者對原住民族實行的地方化就是單純化的一種,為了方便控制與挪用,開發出種種將原住民族社會單純化的工具,例如測量法、地籍圖、土地登記制度、姓氏、標準語等,而國家以稻作推廣對小米文化打壓與破壞,也同時是農業單純化與文化單純化的策略。然而,單純化排除了原本社會的生活秩序與政治自律性,因而帶來類似林業單純化的負面影響,當年蘇聯的計畫經濟、坦尚尼亞的現代化「村化」政策,都因沒有預見單純化的謬誤而帶來失敗,而在臺灣原住民族社會施行單純化的結果,也因為剝奪了原住民族社會原有的自律與秩序,因此對社會帶來複合性的危機,影響至今。
雖然前述地方化、單純化的過程並未全面成功,但國家統治者已將原本「看不見」的原住民族社會編入國家,使其變成「看得見」,這就是「可視化」(legibility)的過程:國家將土地與人民一一分類、登錄、建立次序,以達到有效掌控,進一步定義、組織化人們日常生活的形式。經此過程,原住民族社會不僅被看得見,具有可讀性,更能讓現代國家有效施行統治。
本書探討國家利用地方化、單純化、可視化的過程將原住民族整合進入國家,此一關注反映了作者的關懷,他認為現今臺灣原住民族社會面臨了經濟、文化、認同等方面的危機,以及文化自律性與安定性的瓦解,和社會自律性的喪失,這些當代的複合性危機都必須回歸檢視當年原住民族社會如何被編入國家的過程,以溯及既往的研究視野,才能理解整體的結構性因素,本書的貢獻即是在此。而松岡教授提到本書還有三個研究的不足之處:原住民族與徵兵制的關係;在普通行政區的原住民沒有納入本書研究;本書的田野地是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地區,跟其他地區的族群情況可能有所不同。這些課題則待他本身或其他研究者未來一起致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