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冒險家漂過Formosa 本期專題 2 2012/04

整理/本刊編輯部

幾位歐洲冒險家在18世紀,因為意外的航行,漂流來臺,留下了與原住民族相關的歷史文獻,其中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逃兵Carolus Van der Haeghe,1690年代末期因與老闆發生齟齬,乃前往巴達維亞城當東印度公司的士兵。他大膽冒險、放浪輕浮,加上嗜酒,常惹上麻煩,後來因與人爭吵,逃往菲律賓馬尼拉。


貝尼奧斯基向法王路易十五建議以臺灣為殖民地。(智慧藏資料室)Carolus的日記"De avonturen van een VOC-soldaat"記錄1699-1705年間的冒險航行。1704年6月,他與同夥在菲律賓偷取一艘海舟(knoo),6月26日航至菲律賓北部、有一大島四礁的巴丹群島(Batan)。27日從巴丹島啟航後,原擬駛往澳門,再搭船返回歐洲,但應該走西北西,卻往東北東航行。28日下午,看到一群海鳥(今屏東滿州?或更北),約午後三點,看到一片廣大陸地,判斷是Ernosse(即Formosa,福爾摩沙)。


29日,禮拜日,開往一個水深封閉的海灣,整日未見人影。接著見遠處有各色小舟,有許多牛隻走過,他們在該地曝曬潮濕的米糧與肉類;30日晨八點,有三隻小船來捕魚,並送肉過來(賣),看起來像中國人,幾乎未穿衣服,語言未通。他們幫忙Carolus將船開到他們的庄社,到達後,漁民不讓他們登岸,卻誠懇地送水果、煙、蔥(lookuijen),Carolus認為這些人表面諂媚,又不讓登岸,應該是日本。後來收錨,繼續往北航行。


7月5日,航抵一個港灣,《長崎商館日誌》說是琉球(Leque),Carolus等人被帶去見薩摩藩。三個多月後被遣返巴達維亞。


另一位冒險家、號稱伯爵的匈牙利人貝尼奧斯基(Maurice August Benyowsky),在1769年參加俄波戰爭被俘,遭囚禁於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清乾隆36年(1771年)他與一批囚犯越獄,奪取俄國軍艦「可畏號」(Corvett)一路南下,於8月26日航抵花蓮秀姑巒溪大港口附近。登岸後,焚毀原住民部落,不久在東北角登陸,遇見西班牙軍人伯支可(Don Hieronimo Pacheco),得知清廷在東部並未設官治理,因此而有開拓之志。9月1日,他率兵攻打噶瑪蘭族原住民。9月12日貝尼奧斯基離臺返回歐洲。


1772年,他向法王路易十五建議:在福爾摩沙(臺灣)或馬達加斯加建立法國殖民地,很不巧地,路易十五選了馬達加斯加,並派任貝尼奧斯基為總督。1786年他戰死於馬達加斯加。1790年自傳《貝尼奧斯基伯爵回憶錄與遊記》(Memoirs and Travels of Mauritius August Count de Benyowsky)出版。

 

貝尼奧斯基在遊記中,提到一位臺灣原住民的華波王子(Prince Huapo)頭戴斗笠、佩一把劍、一把弓、一支長矛,率領一支部隊來會見他,其部隊全部裸體,僅用一小塊布纏住正中間。華波王子以茶葉、菸草款待貝尼奧斯基,請他嚼食包裹少量石灰的檳榔;貝尼奧斯基儼然是救世主,自認為華波王子堅定地遵從與擁護他。(參見魏樂富撰《福爾摩沙的虛構與真實》"Formosa in Fiction")


同治7年(1868年),英國人荷恩(James Horn)在德國商人美利士(James Milisch)的支助下,率領六名洋人、三十多名噶瑪蘭人,搭船抵達南澳溪口,招募工匠著手開墾,噶瑪蘭通判丁承禧制止無效;荷恩娶平埔番頭目之女為妻,陸續從基隆招募壯勇,於大南澳興建土堡。翌年,美利士親赴大南澳視察,並從淡水、基隆運載食物、火藥赴蘇澳與原住民交易。其後在總理衙門多方交涉,以及英、德公使飭令下,荷恩等人搭船離去,在南澳烏石鼻外海遇到強風而罹難。今有一說,南澳溪口噶瑪蘭部落的村人,有著貌似歐洲人的輪廓,可能是當年荷恩及其歐洲追隨者所傳衍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