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那路很會彎──第三屆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聯展 時事快遞 2 2012/04

文/潘小雪

東冬.侯溫劇照(黃錦城攝影)那魯灣一詞原先來自阿美族歌謠,後來廣泛應用在臺灣各族,它是虛詞或是打招呼的發語詞,沒有確定的指涉意義,但每個人都可以賦予它感覺的詮釋,例如:開心的呼喚、表達善意、情感的期待等。「第三屆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聯展」將這個詞語轉化為美學概念:「那路很會彎」的「路」,指的是繼民國99年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走出來的路」展覽,原住民藝術創作者走出自己的路、走出傳統之路的後續發展狀況。

宜德思.盧信油畫作品(黃錦城攝影) 藝術家創作的途徑一直保持在自我與大地、世界的對應交流中,緩緩向前行,原住民藝術工作者也不例外。當他們摸索打開了意義的盒子,一時之間許多的議題如土地正義、美好文化、自我探索、素材實驗、流行創新、教育關懷、永恆傳唱、文化身體等,並時性的開展出來,創作之路從最早單純的出發點,曲曲折折走向意義的那一端,這些途徑交織成為自己的世界圖像。

藝術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那路很會彎」除了表現上述的思想之外,也有一種輕鬆自由的意思,在部落中,「很會~」這生活用語有「頑皮地讚許」或「挑釁的激賞」的語氣,表現原住民族在應用有限的漢語時,恰到好處地表達對世俗價值不急不緩的性情,也想充分表現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與高美館在兩屆駐村計畫中,致力於原住民藝術家的創作環境與展現,讓社會看見其發展軌跡。

主辦單位行政院原民會在4年前向財政部爭取公益彩券回饋基金,規劃辦理「原住民藝術家駐村促進部落林介文編織作品。(黃錦城攝影)在地就業3年計畫」,至今為第三屆,補助的藝術工作者共計115位,大幅提升臺灣原住民族藝術領域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本屆的42位藝術工作者為:陳文生(哈古)、許坤仲、鄭林貴鳳、謝水能、沈萬順、張梅娘、彼得洛‧烏嘎、雷恩、達比烏蘭.古勒勒、安聖惠、尼誕.達給伐歷、宜?思.盧信、撒部‧噶照、馬躍.比吼、陳安琪、林介文、廖光亮、高獻庭、林琳、馬郁芳、秦榮輝、伊誕、舒米.如妮、張世凱、施雅香、謝美如、莊蒼菁、高勝忠、河蘭英、楊亞君、武玉玲、陳春花、李雅馨、東冬.侯溫、廖怡馨、碧斯蔚.梓佑、方敏全、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林廣材、劉靖怡、達鳳.旮赫地等,其中哈古、許坤仲兩位前輩是薪傳成就者。

原住民族的美學體系
本團隊在一年之間,舉辦兩次研習營、一次創作營、四次分區展覽、兩次巡迴展、一次全體訪視,壓軸的期末聯展在高美館展出,並進行期末「評鑑」。這些工作雖然是以政府「擴大就業」方案之概念與項目來進行,但東華大學藝術學院團隊在內容與方法上有更多的創意與藝術活動的作為。

研習營主要以專家講座與創作論壇為主,邀請各類型藝術、法律、行銷專家學者演講,強化藝術與法律知識;創作論壇以藝術工作者為主體,進行個人畢生的創作成就與一年計畫之報告,透過分享,彼此認識與互動,日後成為跨領域合達鳳.旮赫地雕刻作品。(黃錦城攝影)作的動力。創作營集合藝術工作者進駐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為期一週,進行創作與合作,最後在園區展出作品。分區展覽是規劃各地藝術工作者就近在居住地進行作品展演,分別為北區的烏來泰雅博物館、東區的花蓮原住民文化館、臺中的原住民綜合服務中心、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以展覽刺激藝術工作者不斷地創作。巡迴展將前兩屆藝術工作者捐贈的40餘件,分別在屏東、花蓮展出,與民眾分享原住民之藝術成就,以及建立藝術經紀平台。「全體訪視」為拜訪藝術工作者,考察藝術駐村的實況,提出對工作室設備、環境之觀察與建議,以及創作進度、優劣等之評價與協助。

本計畫在徵選時分為:視覺藝術類、創意產業類、音樂表演類、薪傳成就等,然而,藝術工作者並不會被分類所限制,他們互跨領域,擴張成多元的形式內容,還原藝術本來的面貌。本展覽以藝術工作者各自發展出來的五個類型展出,除了讓欣賞者了解藝術工作者所關懷的存在問題之外,也企圖建構原住民族創作的美學體系。這五個類型有自我探索、部落時尚、文化身體、經典薪傳、土地正義等。

高勝忠服裝設計作品(黃錦城攝影)雷恩雕塑裝置作品(黃錦城攝影)反思批判中創新風格
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曾多次提出「原住民藝術家」這個用詞在論述上的尷尬處境,藝術家就是藝術家,為何要加上「原住民」?就像「素人藝術家」這個詞沒有意義一樣,我們不能忽視加上「原住民」這個詞將被特殊看待,很可能被當代藝術排除在外。另一方面,為了彰顯一種特殊的藝術風格是由某些特殊族群所創造出來的又不得不標示其國名或族名,這種處境很快就被反省著。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極力批判原住民族在社會中為甚麼要扮演唱歌跳舞給人家看的那一群?臺灣最有特色的樂舞,為何如此不由分說的變成了弄臣?他一方面在提醒藝術家要有自覺與矜持,一方面也警告社會不可草率對待;臺灣東岸不少的藝術工作者參與還我土地、反財團破壞環境的自覺運動,以此作為藝術創作的動力並轉化成藝術表現形式;林介文在花蓮瑞穗紅葉部落號召族人展出《翻了》,形成在部落中「開放空間」與「開放工作室」的可能;舒米在石梯坪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創作營《米巴流-水梯田復育藝術季》,集結20餘位原住民藝術工作者以及國際藝術表演團體參與,表現本計畫藝術工作者有能力執行國際創作營之各項藝術行政工作;廖怡馨與雷恩受邀在臺北誠品展演,表現舞蹈與劇場的新語言,以及文化身體;雷恩、古勒勒、達鳳、安聖惠受邀個展、聯展無數,他們的作品儼然已成為臺灣藝術界的新興風格。

本屆藝術工作者大都能用現代媒材創作並且提出自我探索、社會批判、部落創造、存在自覺的新形式,這都說明了原住民藝術家創作途徑走向當代藝術的路上。(本文作者為「第三屆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聯展」策展人、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