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地圖集》的徵集與選錄(下) 本期專題 31 2017/04

文/郭俊麟

【作者介紹】

郭俊麟

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二)地圖徵集經過-國外收藏單位

 

1、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綜合性圖書館,館藏地圖豐富,有日治時期覆蓋臺灣之地形圖多套,包含日治初期的《臺灣五萬分一圖》及《臺灣二萬分一圖》、《二十萬分一臺灣假製地形圖》、蕃地測量時期的《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日治中、後期的《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五萬分一地形圖》、《二十萬分一帝國圖》、《五十萬分一帝國圖》、《百萬分一東亞輿地圖》等。另有大量不同比例尺的主題地圖或都市地圖。

其中日治臺灣的三套《五萬分一地形圖》原本混編方式收藏(註7),目前已採同樣的圖框重新編號,另搭配1894年出版的《十萬分一地形圖》製作索引圖(圖5)。日本國會圖書館另已製作專屬網頁「外邦圖(臺灣)」,(註8)供使用者查詢。該館有關《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共67幅,均為臺灣日日新報初版發行之版本(1923-1924),缺1幅「????社」。

 

描述: g032

5: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將三套《五萬分一地形圖》搭配《十萬分一地形圖》製作之索引圖。

 

2、臺灣協會

 

臺灣協會位於日本東京,為戰前曾生活在臺灣,戰後遣返回日本之相關人士所組成。藏有會員寄贈之臺灣相關戰前和戰後刊行書籍,涵蓋通史、理蕃、教育、經濟各方面,計三千餘冊,其餘老地圖和蕃地老相片亦豐。地圖以日治時期地形圖為主、也包含日治及戰後的一些鳥瞰圖和市街圖,共約200-300幅,並編有完整目錄。其中《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典藏有14幅,均為臺灣日日新報版。

該協會另藏有一批霧社事件地圖,為《昭和五年臺灣蕃地霧社事件史》之附圖,已於2010年由臺灣歷史博物館《霧社事件日文史料翻譯》中收錄。該協會所藏原住民相關書籍中,1911年的Report of the Control of the Aboringines收錄有五十萬分一英文版北蕃圖及南蕃圖,以及二百萬分一的九族分布圖。另外1912年出版的《理蕃概要》及1933年的《蕃地事情》皆附有「蕃族分布圖」。

 

3、日本東京大學總合圖書館

 

東京大學為戰前日本最早的「帝國大學」,在日本統治臺灣初期擔負學術調查臺灣之重任,蒐藏許多臺灣原住民相關文物,相關資料主要分藏於博物館和圖書館系統。東京大學有關於舊版臺灣地形圖之蒐藏,主要存於東京大學總合圖書館。2012年東京大學已將臺灣舊版地形圖之數位檔案贈與臺灣大學圖書館,計有7套地形圖,共221幅。其中與原住民族地圖相關的圖組有《二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地形圖》,總督府蕃務本署測繪,1911年製版,共5幅;以及《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含7圖幅,共9張,皆為較晚期的臺灣日日新報正式版。

 

4、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戰史研究中心閱覽室

 

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戰史研究中心閱覽室蒐藏有日本戰前陸軍省、海軍省檔案及軍用地圖,相關軍用圖多以檔案附件形式存在,或以「文庫」、「史料」為名收藏。地形圖套圖則是獨立置放,但尚未登錄在閱覽室電腦資料中,目前僅提供人工方式調閱索引圖及申請。有關臺灣原住民相關的地圖史料,主要集中在牡丹社事件相關地圖文件,包含為明治71874)年記函第十二號「日清役後談判主趣書及蕃地圖電報并雜輯」(檔號10臺?M7-5),有日本海軍省調查之「臺灣蕃地略圖」,為琅嶠下18番社之手稿地圖,以及當時調查之番社戶口表。此外,該館所收藏日本征臺戰役時測繪的1895年《臺灣五萬分一圖》圖檔有98幅,其內容涵蓋部分原住民區域,尤其圖上描繪之蕃界相當多元,區隔土人、熟蕃、生蕃、惡蕃,而非只有「生蕃界」而已,其內容值得進一步探討。

 

5、日本公文書館

 

日本公文書館收藏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內閣檔案文庫所收藏的地圖,系內閣檔案附圖,包含珍貴的手稿地圖,以及部分由各省廳移撥的成套系列地圖,如外務省移撥日本早期海圖等。其檔案文件目前皆已數位典藏上網,並有中文版網頁「亞洲歷史資料中心」。(註9)然而地圖部分因尺寸過大,僅有少量和日本史密切相關部分公布上網,若要完整查閱仍須親赴日本公文書館內調閱。該館與臺灣原住民相關之地圖,主要為牡丹社事件相關手稿地圖,收藏內容整理於表7

 

7:日本公文書館牡丹社事件相關地圖及檔號(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名

館藏編號及大小

海圖編號及出版時間

1.臺灣南部圖(手稿)

公文書館177-006162.5*94cm

18744;水路寮海圖30

2.臺灣南部圖

公文書館292-0186A

-

3.臺灣島清國屬地圖(手稿)

公文書館177-0021180*62.2cm

18744;水路寮海圖31

4.臺灣島清國屬地圖

公文書館558-0088166

-

5.臺灣全島圖(手稿)

公文書館292-0169181.2*104cm

18744;水路寮海圖32

6.臺灣全島圖

公文書館558-165-88

-

7.淡水多口嘈哦國姓

公文書館558-0088167

18742;水路寮海圖13-16

 

6、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

 

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之地形圖套地圖,過去多年在中央研究院所執行的「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合作下,已可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典藏之中國相關地圖文獻查詢系統」(註10)中進行查詢。其中與臺灣原住民族相關之《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有46張,覆蓋43圖幅。其中包含多張早期半成品蕃地地形圖,這些也是當時殖民政府尚無法進入的區域,圖幅大半尚為空白,或等高線只有粗略的計曲線,若搭配後期的完整版地形圖,將可作為山地測繪進程的最佳佐證。

美國國會圖書館還有一些與臺灣原住民相關的散圖,可在American Memory網站(註11)搜查。典藏重點如1870年李仙得所繪製Formosa Island and the Pescadores之手稿地圖,該圖其後縮圖簡化並出版於1871年的《美國與外國商業關係年度報告》,圖上標繪番界以東(包含花東與恆春半島)為「土番地界」。此外,另有1879年福建候補同知李聯琨繪呈福建巡撫之《臺灣前後山全圖》,此圖與夏獻綸《臺灣前後山輿圖》時代接近,前者為山水輿圖,重點在描繪營區劃分和開山撫番的重要地點跟屯兵處。

四、選圖原則及復刻地圖清單

 

在兩年多來相關文獻的考察及國內各館藏的清查基礎上,計畫團隊擬定以下選圖方針做為本地圖集出版的核心原則:

(一)優先選錄國內既有出版品尚未收錄的原住民族相關地圖。

(二)以各歷史時期最具史料價值的地圖為選錄對象並兼顧版本差異。

(三)考慮蕃地測量階段的歷史進程,收錄不同版本及比例尺的代表性地圖。

(四)以測量最詳細且覆蓋山地最完整的《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為主要收錄對象,包含該套圖各版本及紅字添繪之行政管轄地圖。

(五)所有收錄地圖需取得原館藏授權,以原尺寸原出版樣式復刻出版。

 

在上述原則及配合計畫履約標的,計畫團隊共挑選出219張地圖進行復刻,包含荷西時期4張、明鄭時期1張、清領時期14張、日治時期200張。其中《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的部分,雖然計畫團隊從68圖幅中蒐集到365張不同版本,因部分版本僅存在時間記載的差異,經取捨後以品質較佳的日日新報公開發行的正式版為主體,再從各圖幅中另選出地圖內容或測量範圍有明顯差異的應急版、完成版及另一種正式版收錄,共計復刻109幅。

 

由於收錄地圖數量龐大,為方便使用者檢索查閱,本圖集配合歷史時期、主題及圖幅等內容,製作各地圖的的專屬檢索編碼(表8,表9)。第一碼為歷史時期,依照荷西、明鄭、清領、日治四個階段,區分為共四個代碼;第二碼為地圖主題或套圖類型,在荷西、明鄭清領時期,依照主題內容,如港口、區域、或歷史事件等區分;在日治時期則以套圖或組圖類型來區分;第三碼為圖名或圖幅編號;日治時期的《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及《五萬分一州廳管內行政區劃圖》編碼中另出現第四碼,《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之編碼以abc依序區分為應急版、完成版及正式版;而《五萬分一州廳管內行政區劃圖》之編碼順序由上而下,再由右至左,編碼以p表示台北州管轄範圍、h表示花蓮港廳管轄、t表示台東廳管轄、n表示台南州管轄、k表示高雄州管轄,區分行政管轄區域之差異。

 

8:荷西、明鄭、清領時期復刻地圖清單(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時期

主題

圖  名

測製時間

張數

備註

荷西時期

1.區域地圖

1.       「中華沿海地區海圖:廣東、福建與福爾摩沙島」

1.           (東印度)公司雞籠與淡水圖」

2.           「描述艾爾摩沙西班牙港口圖」

3.           「描述艾爾摩沙荷蘭港口地圖」

1653[1753]

[c.1655]

1626

1626[c.18世紀]

4

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荷蘭國家檔案館藏

西班牙賽維亞印度檔案館藏

南天書局藏

明鄭時期

1.區域地圖

1. 「臺灣略圖」

1657
[c.1662-1680]

1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清領時期

1.清領前期

1.       「福爾摩沙與中華沿海部分圖」

2.       「福建省圖」

3.       「大清直省全圖-福建全圖」

1730

1735

1862

3

南天書局藏

南天書局藏

南天書局藏

2.開港與涉外事件

1.       「羅發號事件-福爾摩沙南部圖」

2.       「福爾摩沙與澎湖群島圖,中華」

3.       「臺灣南部生蕃地圖」(手稿)

4.       「臺灣南部之圖」

5.       「明治六年臺灣圖」

6.       「臺灣清國屬地」(手稿)

7.       「臺灣島清國屬地部」

8.       「臺灣南部圖」

1867

1870

1872

1873

1873

1873

1873

1874[c.1885]

8

美國國家檔案館藏

南天書局藏

日本公文書館藏

日本公文書館藏

山下和正藏

日本公文書館藏

日本公文書館藏

南天書局藏

3.近代化與開山撫番

1.       「全臺前後山圖」

2.       「北臺灣地圖」

3.       「臺灣蕃地圖」

1880

1887

1888[c.1896]

3

美國國會圖藏
南天書局藏
南天書局藏

 

本圖集所收錄荷西、明鄭、清領時期的原住民相關主題地圖共有19張,其中荷西時期收錄的主題地圖有4幅。這些大多是在採金、探險及殖民過程中,對當時主要港口週邊進行的觀察與測繪結果,從地圖的註記中可發現多為原住名部落的名稱,僅少數有漢人的地名。明鄭統治台灣23年間少有繪製臺灣地圖,僅收錄一幅安平一帶的「臺灣略圖」,註記了鄰近的平埔聚落、府城及相關兵備訊息。清領時期的台灣原住民相關地圖則可分為三大類型,首先是清領初期地3幅,主要是耶穌會教士測繪福建省地圖時來臺測繪的成果,相關地圖首次呈現了民番之間的界線。隨後因應漢人入墾及移民增加,也出現了不同版本的「民番界址圖」,圖幅寬約50-70公分,卷軸可長達500-700公分。因這些民番界址圖,已有多個機構出版並做詳細的導讀,故不列入本圖集收錄的清單中。清代開港以後的原住民相關地圖製作,則多與涉外事件及近代化過程中的開山撫蕃有關。有關涉外事件的主題地圖,本圖集收錄有8幅,當中包含兩套手稿及印刷版本差異的關鍵圖資。從牡丹社事件到清法戰爭期間,清政府體驗到國際事務及臺灣防備的重要,增設臺北府及臺灣建省,並實行開山撫番政策,相關地圖共收錄有3幅(表8)。

 

9:日治時期復刻地圖套圖清單(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時期

套圖/組圖

圖幅

測製時間

張數

備註

日治時期

1.       五萬分一內灣蘇澳間蕃地豫察圖

1 坪林尾 2 宜蘭 3叭哩沙 4 屈尺 5大豹社 6 天送埤 7大嵙崁 8內灣

1903

8

 

2.       豫察北蕃圖

1         二十萬分一北蕃圖

2         三十五萬分一北蕃圖

1908

1913

2

 

3.       二十萬分一蕃地地形圖

1         第一號 臺北、桃園、宜蘭

2         第二號 宜蘭、新竹、臺中

3         第三號 南投、嘉義、花蓮港

4         第四號 阿猴、臺東

5         第五號 阿猴南部

1911
(製版)

5

 

4.       五十萬分一北蕃南蕃圖

1         北蕃圖

2         南蕃圖

1911

2

英文版

5.       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

1         蕃地圖

1913

1

含臺灣全島蕃地以外範圍

6.       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

1~68圖幅
a
應急 b修正 c正式

1908-1916
(測圖)

109

圖幅編號及版本差異請參閱導讀四

7.       五萬分一州廳管內行政區劃圖

1~68圖幅
p
臺北州管轄 h花蓮港廳管轄t臺東廳管轄n臺南州管轄k高雄州管轄

1929-1932
(添繪)

73

州廳有重複圖幅,缺新竹州台中州管內圖

 

本圖集所收錄的日治時期原住民族地形圖多達200幅,包含包《五萬分一內灣蘇澳間蕃地豫察圖》、《豫察北蕃圖》、《二十萬分一蕃地地形圖》、《五十萬分一北蕃圖、南蕃圖》(英文版)、《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五萬分一州廳管內行政區劃圖》等七套。

 

其中,《五萬分一內灣蘇澳間蕃地豫察圖》主要集中在今日的台北往南及宜蘭山區一帶,共8張;《豫察北蕃圖》依比例尺區分有「二十萬分一北蕃圖」與「三十五萬分一北蕃圖」,共2張;《二十萬分一蕃地地形圖》則由北到南覆蓋所有蕃地領域,共5張;《五十萬分一北蕃圖、南蕃圖》為總督府向國際宣揚理蕃成果所製作的英文版地圖,分北蕃及南蕃各1張;《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為臺灣全島地圖共1張;《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68個圖幅中,依據應急版、完成版、正式版區分abc三個版本,共計有109張。《五萬分一州廳管內行政區劃圖》則是以《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為底圖,依照各州廳行政管轄範圍的行政區劃紅字添繪之套圖,本圖集共收錄有73張。

 

上述所提及的《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與《五萬分一州廳管內行政區劃圖》兩套圖中,因有些圖幅存在不同版本地圖或分屬不同行政管轄區域,使得同一圖名的地圖在本圖集中復刻數張以上。以圖名為「關山」的地圖為例,本圖集收錄則有《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的應急版(地圖.6.51a)、完成版(地圖.6.51b)、正式版(地圖.6.51c)、以及《五萬分一州廳管內行政區劃圖》的臺東廳管轄(地圖.7.44t)、臺南州管轄(地圖.7.55n)、高雄州管轄(地圖.7.62k),共復刻有6張之多。讀者除了可以藉此理解並還原蕃地測繪的原始脈絡,也可針對相同的區域,進行不同版本地圖的內容分析。

 

日治時期地圖的規格有比例尺、方位與經緯度,以及水平等高線,地圖記號有對應的圖式規格,內容也蘊含豐富的地理訊息。本圖集在復刻重製時以原規格及尺寸複製,如此才有利於讀者理解當時製作者的空間描述。此外,日治時期另有大量的普通地理圖或主題圖,這類地圖係依各出版單位的需求或地圖呈現目的,將地形圖縮製、編繪或加入特殊元素輯製而成。這些主題地圖的性質與「地形圖」的差異甚大,也需要更多文獻的搭配解讀,故不納入本圖集的收錄範圍。

 

結語

 

臺灣史上各殖民政權在臺灣時所繪製的原住民族相關地圖種類多元,這些地圖不僅是當時的「數據化」治理工具,也是政治介入原住民空間的利器。藉由地形測繪與土地資源的調查,在地圖繪製的過程中同時建構了當時的傳統土地紋理。本研究團隊藉由相關文獻的考察,配合國內外15處典藏單位的調查,整理出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原住民族基本地圖集,並另外撰寫「荷西、明鄭、清領前期相關地圖」、「清代臺灣開港及近代化過程相關地圖」、「日治臺灣的山地探險與測量」以及「日治時期《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等四篇導讀,讓使用者能深入了解這些地圖的測繪歷程及製作背景,能更正確地運用這些圖資於相關原住民研究與教育推廣上。

 

如同1980年代西方興起的批判地圖學風潮所強調的,地圖繪製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建構的過程,地圖必須如同文本被解構,任何地圖並非只是單純的呈現地表事實,它經過複雜的人為設計過程,也是一種文化的產物。研究團隊所整理出的這些地圖與基本導讀,其重點在於描述現有典藏的狀況、徵集的過程、版本的比較、繪製技術與方法的釐清,整理出前數位典藏時代未被注意到的不同地圖版本及其繪製歷程。這也是提供給各領域專家或對關心這些地圖的讀者進一步解構這些地圖與進行文化分析的鑰匙,持續挖掘地圖技術規則背後所隱藏的地方紋理與社會文化意涵,探索地圖繪製與權力之間的關係,將是這套原住民族歷史地圖集可提供後續研究發展的重要貢獻。


(註7)蒐藏內容可參見鈴木純子1966年編著的《國立國會館地圖目錄臺灣朝鮮篇》。

(註8)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外邦圖(台灣)網址:http://rnavi.ndl.go.jp/research_guide/entry/post-311.php (閱覽時間2014.12.31)

(註9)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址:http://www.jacar.go.jp/chinese/index.html (閱覽時間2014.12.31)

(註10)美國國會圖書館典藏之中國相關地圖文獻查詢系統網址http://webgis.sinica.edu.tw/map_loc/ (閱覽時間2014.12.31)

(註11)American Memory網址http://www.loc.gov/rr/geogmap/(閱覽時間2014.12.31)

 

(本文原刊載於《原住民族歷史地圖集》。)


因網頁篇幅限制,故本文分為上、中、下三則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