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凱學」到「民族議會」:魯凱族傳統領域的推動經驗
時事快遞
第31期
2017/04
文/台邦.撒沙勒
【作者介紹】
台邦.撒沙勒
魯凱族/魯凱民族議會秘書長
一、魯凱民族議會成立緣起
2006年,一群魯凱族知識菁英建立了一個叫「魯凱學」的部落格,開始針對魯凱族的社會與文化等議題發表評論。2007年這群知識菁英聚集在高雄茂林的得恩谷山莊,舉辦了第一屆的「魯凱學」活動,針對魯凱族當代社會及文化延續課題進行廣泛的交流與討論,同時也提出「魯凱共和國」的主張,希望凝聚魯凱族人的意識,朝著組織化的方向努力,不過那時參加的成員,大多為年輕人,並未涵蓋部落傳統領袖和耆老。到了2008年,「巴冷公主」屬於哪個部落的爭議,意外催生了跨界的「魯凱文化會議」。當時參加會議的成員,除西魯凱群各部落之外,也包括了大南的東魯凱群、以及茂林下三社的魯凱族。此外,這場會議除了知識菁英之外,傳統領袖、耆老也熱烈參與,共同討論魯凱族的起源、傳說及傳統領域的議題。
2016年8月1日,小英總統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並且在總統府成立「原住民族歷史正義及轉型正義委員會」。宣示將以「落實原住民族基本法」,「達成原住民族歷史正義」,並建立「原住民族自治基礎」,為政府原住民政策的三大目標。為因應原住民族政策的新的發展與趨勢,並且建立魯凱族未來與政府對等協商以及推動民族自治等重要事務的組織,魯凱族開始籌劃和孕育民族議會的成立。
2016年底霧台鄉公所邀請了魯凱族民間組織及部落代表成立了「魯凱民族議會」籌備小組,開始進行相關的籌備工作。從2017年初,籌備小組總共舉行三次的籌備會議,並到魯凱族16個部落辦理民族議會成立說明會,包括台東卑南鄉的大南(東興)、嘉蘭,屏東的霧台、大武、德文、青葉、美園、好茶、佳暮、阿禮、吉露、伊拉等西魯凱群各部落,以及茂林區茂林、萬山、多納等下三社群部落,此外,籌備小組還到桃園、台中、台南等都會區魯凱族人舉行交流座談。在十幾場說明會中,約有近千位族人參加。這個事實,顯示族人對整體民族的發展與文化延續有相當高度的期待。
三月二十八日,來自各部落的Raedre(傳統領袖;頭目)及部落代表在屏東原住民文化會館集會,通過了魯凱民族議會的章程,族旗、族歌,以及最重要的傳統領域範圍,同時也選出了民族議會的主席及三位副主席,正式建立了民族議會的組織與架構。同時,來自全台各地的魯凱族人也在四月三日舉行了盛況空前的魯凱民族議會的成立大會,共有超過500位族人熱烈參與。
二、魯凱族傳統領域的劃設
魯凱民族議會的成立,能在短短三個月內完成,跟目前火紅的傳統領域議題有關,傳領可說是民族議會成立的催化劑。不過,魯凱民族議會能在三個月內就提出傳統領域的具體範圍和試算面積,卻是過去幾十年努力所累積的結果。
好茶部落是魯凱族傳領調查的先驅,好茶族人分別在1996及1997年進行了兩次古道尋根與踏查的活動,這也是傳領第一次的實際繪製與標定行動。兩次古道尋根活動,在耆老的解說之下,踏查隊伍一一紀錄了他們經過的傳領地名,包括耕地、獵場、禁地、溪流、遺址、動植物資源分布、祖先遷移路線以及特殊的歷史地景等等資料,不僅將地景上銘刻的趣聞軼事和歷史 事件記錄下來,更對部落的空間地理概念有更多的認識。同時,踏查隊伍也在行經的路途上把預備好的領域牌一一釘在重要的地景地物上,例如大石頭、神木、聚落遺址或遭盜伐的巨樹等,藉以象徵好茶部落傳統領域的自然主權。回到部落之後,踏查隊伍即將沿途所記錄的地名加以整理並製作原住民第一個傳統領域地圖模型,同時也利用GIS(地理資訊系統)的作圖技術,將傳統獵場的分布位置與現有林班地套疊起來。這是原住民自製的第一個部落地圖,當中標示傳統獵場的座標位置以及動植物資源分布的情形,而且也顯示了獵人及傳統的體制如何有效地經營和管理土地資源的傳統知識。
好茶部落傳領調查的結果,也引發其他部落隨後的跟進,包括阿禮、大南、青葉、萬山等部落相繼推動傳領調查的實際行動,也累積不少成果,特別是高雄市茂林區的萬山部落。尋根活動結束後,發起人馬樂要求每位族人從舊部落家屋敲出一片石塊,回到部落時把它插在萬山部落立體模型圖上,代表老家與新家的連結,也是祖先與子孫歷史與血脈相連的重要信物。1997年好茶古道尋根與踏查行動結束後,好茶部落總共記錄了300個地名以及地名的意義,這些資料不僅是2000年Kucapungane部落首次繪製GIS部落地圖的基礎資料,更是2008年原住民族委員會開始推動魯凱族傳統領域調查計畫的原始基礎。
三、魯凱族傳統領域範圍
2017年3月28日魯凱民族議會通過並公告的傳統領域範圍,北抵Taruparingi(大鬼湖)和台東布農族郡社群為鄰;東沿紅葉溪上游及大巴六九稜線抵達呂家溪、太麻里溪流域,與卑南族、東排灣族相接;南境則以隘寮南溪為界,與排灣族Vuculj(布曹爾亞群)相望;西境則以荖濃溪為界,與高雄Isbukun(布農族郡社群)、Hla'alua(卡那卡那富)和Hla'alua(拉阿魯哇)等族群相鄰;在魯凱族傳統領域範圍內的聖地和古蹟,有Talupalringi(大鬼湖)、Taidrengere(小鬼湖)、紅鬼湖、Langoathae(萬山神池)、Parathudane(霧頭山)、Balrukuwane(巴魯谷安)和 Takarausu(北大武山)、Kindooro(肯杜爾山)、Katumuane(大母母山)、Alruane(井步山)、Lrimilrimane(知本主山)等聖地;有位於屏東縣霧台鄉的舊好茶石板屋及高雄市茂林區萬山部落的「萬山岩雕」等重要古蹟。萬山岩雕1989年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舊好茶石板屋在1991年也隨後被宣告為國家二級古蹟,且在2016年時更被「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 WMF)」列入「世界文物守護」(World Monuments Watch)名單,是台灣唯一列入世界重要文化資產的原住民聚落;在面積部分,魯凱族傳統領域總面積為96,114公頃,國有林班地(範圍內的保護區皆屬國有林班地)重疊部分有73,753公頃,約佔傳領面積 77%。其中與保護區系統與傳統領域重疊部分包括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重疊(15,101公頃)、與出雲山自然保留區重疊(2,287公頃)、與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重疊(35,465公頃)、與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重疊(1,642公頃)、與利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重疊 (930公頃)。總共約55,425公頃與保護區重疊,約佔傳領面積58%。至於傳領範圍中的原住民保留地,僅佔傳領面積11%(10,288公頃)。另外,包括非自然保留區、非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非國有林班地及原住民保留地的部分共計12,073公頃,約12%,多為私有地、其他政府機關公有地或水源保護區等。
四、魯凱族傳統領域,大致上有幾個特色:
1.傳統領域最完整:魯凱族傳統領域連接三個亞群的生態及人文環境,無鐵路、公路系統切割,也無任何大型開發建設。
2.傳統領域最單純:領域內族群單一,98%為魯凱族,漢人和其他族群不到2%的。
3.傳統領域自然資源最豐富:領域內有「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出雲山自然保留區」、「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利嘉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是台灣重要森林、水資源涵養及野生動物生存環境。
4.傳統領域人文資產最密集:領域內有Talupalringi(大鬼湖)、Taidrengere(小鬼湖)、紅鬼湖、Langoathae(萬山神池)、Parathudane(霧頭山)、Balrukuwane(巴魯谷安)和 Takarausu(北大武山)、Kindooro(肯杜爾山)、Katumuane(大母母山)、Alruane(井步山)、Lrimilrimane(知本主山)等聖地,有二級古蹟「舊好茶石板屋」及三級古蹟「萬山岩雕」等國家級重要古蹟,是最重要的文化聚落園區。此外,領域內也有多處歷史達數百年以上的聚落遺址,包括台東Kabaliwa(達魯瑪克舊部落),屏東Rumingane(古好茶)、Tatukulu、Kalabuwanane(舊大武)、Dadele、Talamakau、Deraw以及高雄茂林區Teldreka(舊茂林)和'Oponoho(舊萬山)等聚落遺址。
以上傳統領域範圍係根據歷史資料、耆老訪談及實地踏查所得,但各部落的認知有些差異,或因耆老記憶有誤,或部落勢力盛衰、人口遷移,加上歷史社會的變遷等因素,有諸多未能詳盡之處。但調查團隊尊重各部落自我表述的權利,未來傳領劃設還須魯凱族各部落族人發揮智慧,進行後續與國家和其他族群的協商、談判和確認。同時,也期待各部落年輕族人,投入未來傳統領域的深化工作,進行有關地名意義、資源分布、古道路線、文化遺址、古聚落、聖(禁)地等方面的調查,不讓傳統領域運動停留在劃邊界的層級,而是文化、歷史、語言、社會制度復振的行動力量。另外,魯凱民族議會公告的傳領範圍與布農族、卑南族和排灣族重疊部分約3,944公頃,佔4%,這部分留待與其他族群的民族議會或部落會議和平協商。
圖1:魯凱族傳統領域圖
圖2:魯凱族傳統領域圖(含部落)
五、「魯凱族自然保護區」芻議:傳統領域的實踐
雖然魯凱族的傳統領域已經魯凱民族議會公告,但若沒有透過具體的實踐手段和作法,傳統領域就只能停留在紙上作業,無法真正落實傳統領域的自然主權。因此,?凱族傳統領域應交由魯凱族自治管理,或由魯凱族與國家共管,才能積極促進傳領範圍內的資源保育與永續利用,以及魯凱族傳統山林文化的保存和維繫。因此,在原住民自治尚無法源前,建議國家與魯凱族可先成立「魯凱族共管委員會」,就魯凱族傳領範圍內的自然保護區部分實施共管,作為魯凱族自治的先行試點,為將來自治累積經驗和實踐基礎。目前調查出的魯凱傳統領域範圍為基礎,涵蓋現有屏東縣霧台鄉、高雄市茂林區、台東卑南鄉東興村的傳統領域,範圍涵蓋中央山脈東西兩側及台東縣與高屏縣市境內土地,包括原住民族保留地、國有林班地、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利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以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出雲山自然保留區等。
魯凱傳統領域可援引《原住民族基本法》第廿二條公告施行的《原住民族地區資源共同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及《森林法》第十七條之一,申請劃為自然保護區,並依自然保護區設置辦法第8條委託當地社群管理,包括管制人員進出,進行資源調查、環境監測、環境教育與宣導的工作。在該保護區內倘有生態旅遊發展機會者,可再依觀光發展條例第2條第5款公告為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依該法第19條設置專業導覽人員。
上述工作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在地族人,魯凱族傳統獵人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實踐人才。魯凱族傳統上有嚴謹的社會階層制度,頭目名義上擁有部落所有的獵場,長老及貴族在部落事務與空間資源的分配上擁有相當的發言權,其獨特的獵人榮譽百合花頭飾制度,可以是魯凱族自治或實踐在地保育計畫與行動的最佳基礎。百合花頭飾可視為魯凱族內部對獵人的一種認證,蘊含著個人榮譽,成熟的狩獵技術,豐富的山林知識,祭儀禁忌的遵守,還有最重要的分享倫理,是根植於部落的文化機制。除認證外,獵人文化可與當代知識結合,如生態學、保育生物學、地理資訊系統與衛星定位系統的使用、判圖、測量方位與收集相關野生動植物資訊、大樹定位、溝通解說、民族動植物學、山林救護、野火防制等,以進一步跟國家現代化山林治理連結。
自然保護區的機制一方面可以促進林業主管部門對部落的培力,另一方面也可促進部落文化的復振,最重要的是提供部落重新鍵結人地關係的機會與誘因。而透過自然保護區的規劃與分區的過程,也是融入部落在地知識的最佳管道:傳統漁法、獵法、獵區劃分與民族生物學的知識恰可成為保護區規劃與分區計畫的最適參考基礎,也是後續生態旅遊解說導覽的最佳素材。部落傳統的社會組織也可藉經營管理體制的建構有了重新詮釋與組建的可能。
圖3:魯凱族山林巡守隊大樹定位計畫
圖4:大樹定位計畫(樹徑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