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拉雅族的生活詞彙
文獻評介
第2期
2012/04
文/林昌華
從《臺灣語辭彙集》當中所收錄和部落、住家相關的詞彙,似乎可以建構出17世紀西拉雅部落的景象。辭彙集所收錄的詞彙如下:
Gouma(城市或村落)、Darang(道路)、Gouva(守望台)、Attatallachang(一間教堂)、Harongkong kasato kapatasa soang(講道台)、Taltal(橋)、Pesasarauang(橋欄)、Tatikogang(操場)、Sackig(鈴鐺)、Tmikog(戴鈴鐺跑步)、Kilikili或Tagley(鐘)、Onini(鐘錘)、Oni(聲音)、Dmadarang(去(某處))、Demarang(離開)、Nimacatallach(我從家裡來)、Atta tallach(留在家裡)Tallach(房舍)、Apang(屋頂)、Vadig(房舍正面)、Vagag(房舍側面)、Saeig(木料)、Caiou(薪材)、Tpal(木板或桌面板)、Apouch(灰泥)、Vourig(竹子)、Tatavag(柵欄)、Paho(釘子)、Alilip(門)、Gnataf(窗戶)、Magoulif(開敞的門)、Agoulifey(將門打開)、Illifey(關門﹝帶有命令語調﹞)、Illilif(關門)、Glaf(房間)、Kada(階梯)、Poukong(盒子)、Agoualilif(鑰匙)、Tagoang(走廊)、Vagilock(食品儲藏室)、Loudock(爐火邊)、Mala(院子)、Raoul(菜園)、Ratta(小寮)、Ratta kwadoch(禽鳥籠)、Ratta ki taucka(狗屋)、Ittata ingang(廁所)、Daouck(水井)。
從上述的文字,我們似乎可以看到17世紀荷蘭人統治之後的西拉雅部落景象:部落建制有瞭望台守護村莊的安全,當中設有教堂鐘樓和教室。教堂裡面設有講道台,作為禮拜天牧師主持禮拜講道的所在;教堂上也有掛鐘,除了可以召喚部落成員參加禮拜外,也是教會所設立學校召喚學童上課,以及控制上課時間的工具。部落邊的溪流上方建造擁有欄杆的橋梁,而村民的住家高於地面,因此需要階梯,家中設有食物的儲藏室和房間,住家大門甚至可以上鎖,屋外設有菜園、柵欄和禽鳥籠和狗屋,也有廁所和水井。此外,根據荷蘭人的紀錄顯示,西拉雅人是男女分開居住,所以有關住家的詞彙其實不是單一家庭的設備,而是供給男性或女性宿舍的日常生活所需之用。而男性到了50歲之後,便會離開部落進入田中,和妻子一起住在小寮裡。(本文原載於「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