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女王的身體,部落的眼睛:讀巴代《最後的女王》 新書視窗 27 2016/06

文/馬翊航

 

     「一八九五」的劇烈變動,從來不乏漢人視角的詮釋與敘述,然而在棄保去留之外,我們其實極少,也幾乎無能去想像與理解,島上如此繁複的部落政治生態,當時之肆應與變動。小說家巴代的新作《最後的女王》,時空坐落在1886年到1896年的彪馬社,他描繪了部落核心「拉赫拉氏族」的女性領導者陳達達,如何在重重威脅與挑戰中,穩固氏族勢力與部落的領導地位,也重新詮釋、擴充此一關鍵人物、時刻,之於族群歷史的意義。

 

A451最後的女王-立體書3.jpg小說家巴代新作《最後的女王》(圖片來源/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巴代筆下的「女王」,刻意淡化了傳奇色彩的渲染,細膩地呈顯、復原這位女性領導者的思想與行動。身體與治權的描繪,是這本小說最獨特的向度,無論是原漢婚配關係內蘊的複雜政治,「女王出巡」的儀式場景與武力宣示,乃至於小說末尾雷公火戰役中陳達達的果敢與驚懼,都展現了性別與部落政治運作的複雜與艱難。部落與異文化的關係在小說中反覆游移,巴代藉由陳達達對經血與日本帝國太陽旗的聯想,暗示某種顛覆、釋放國家概念的可能;「薙髮」的身體政治,更不再局限於漢文化的遺民論述,而帶動了部落與帝國之間的拉鋸角力。女性角色之外,巴代也刻畫了眾多「婚入」彪馬社的漢族男性,當他們出入、斡旋於原與漢,官與商,家庭、部落與帝國等身分、位置與界域之間,亦轉化、開了另一種敘述族群歷史的視角。

     《最後的女王》是巴代族群歷史寫作計畫的序幕,在此之前,巴代早已透過《笛鸛》、《斯卡羅人》、《馬鐵路》、《白鹿之愛》、《巫旅》等作品,編織了立體綿密、彼此牽連的族群歷史網絡,為當代讀者展示「巫」的世界觀與時空想像。回歸當代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書寫的系譜,巴代《最後的女王》更擴充了原/漢的連結關係──他雖以漢語作為工具,撈捕、翻譯、再現過往的族群歷史,卻翻轉了漢文化視角的史觀;他重新描繪了原漢通婚下的權力光譜,但這樣的混血關係,卻拒絕了文化-血緣的僵化論述;巴代眼中梁紅玉與陳達達的聯繫,是另一種女性形象的原漢結盟,但在部落母系文化的概念下,女王/女英雄並非陽剛氣質的複製,而以自身的眼淚、血肉與思想,化為穩固社群的母性力量。《最後的女王》以女王的身體,部落的眼睛,豐富了當代的歷史視野;巴代的書寫策略,也為我們重現身體與情感、儀式與秩序、默契與盟約之間,流動的牽制、讓渡與協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新書視窗_馬翊航肖像照.jpg

馬翊航

 

 

臺東卑南族人。

獲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現為該所博士候選人,現以「臺灣文學中的戰爭書寫」為主題撰寫博士學位論文。

創作以新詩、散文為主,曾獲臺北文學獎、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花蓮文學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