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原住民族與名源學 本期專題 27 2016/06

文/翁佳音

 

     近日,又回頭重讀荷蘭東印度公司、蘭印政府殖民統治下,印尼(主要是雅加達)三百多年來之社會變遷,荷蘭人的亞洲殖民地統治,族群差別待遇是基調。直到十九世紀,蘭印政府採用公職人員,幾乎都為內地人,即住在荷蘭本土者。印尼當地荷蘭混血後裔,若不回去內地特定學院取得文憑並參加高考,頂多只能作個低層公務員。至於印尼在地人,就更不用多講了。

 

     當時,荷蘭國內的特定殖民官僚養成學院,學費與生活費非常高,普遍印尼的荷裔負擔不起。1848年,在雅加達的侯業博(W. R. van Hoëvell, 1812-1879)牧師於是號召抗議,結局當然被蘭印政府驅逐出境。侯牧師是反殖民主義健將之一,1836年自神學院畢業後不久,便來到印尼雅加達牧會。有一次,他要在教會檔案室裡找前人用馬來亞等文抄註的著名希伯來文‧拉丁文字典,遍尋不著,卻意外發現一本標題為〈虎尾語字典(Woordboek der Favorlangsche taal)〉的手稿,寫成年代約在1650年。

 

     1839年,他把這個發現發表於他創辦的《蘭印期刊(Tijdschrift voor Neêrlands Indie?)》二卷二期,得到迴響。因此,1840年,先有麥都思(W. H. Medhurst, 1797-1857)牧師的英語版,侯牧師本人則於1842刊行荷語原版;兩人都分別對虎尾語的音義,提出數十餘條的意見。最後,則有長老會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牧師的1896年綜合版。

翁佳音_虎尾語字典.jpg

《虎尾語字典》書影(圖片來源/翁佳音)

 

 

     侯業博牧師再發現的〈虎尾語字典〉,是古早彰化臺中雲林原住民的語言,文獻價值,自不待言。然而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字典透露不少有趣的語言文化。像是我們知道,彼時中部原住民語已有的糖、冰糖詞彙;又,據《諸羅縣志》說,書籍叫做「謎路」,原來是Bido,其實另有原意。而侯、麥兩位牧師解不出來的,這個由閩南語番語化的「Summamgean」一字,很簡單,語根就是閩南語的三獻(sam-hiàn)。由此看來,1650年代臺灣中部應該有漢語系的臺灣人做三獻的平安祭了。

 

     從這個閱讀《虎尾語字典》的因緣,我們再次看到文獻對解讀過往語言、文化、傳統的能動性,也看到了從文獻還原歷史的可能性。由此,本期專題期透過對文獻中所保留的臺灣原住民族進行整理,盡可能為讀者呈現出當前的研究者的視野與關注。誠然,歷來原住民族各族相關研究甚多,包含地名、動植物名、部落名稱等等,展現出命名政治的名源學。在本期專題有限的篇幅裡,我們也挑選了其中特別精彩的部分,一併介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翁佳音

 

  研究近代初期(16-18世紀)臺灣‧東亞東南亞史、史學思想與歷史的歷史。

   流派,屬乾嘉考證與Ranckean文獻實證主義的復辟新保守派,愛講政治‧外交以外的社會‧文化往事。老宅,每次出門便覺得出國,所以愛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