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布農族的Asang daingaz (祖聚居地):談布農族地名的取名方式與部落的地名源 本期專題 27 2016/06

文/海樹兒‧犮剌拉菲

 

     布農族的遷移,在現今族人的記憶裡,很清楚知道Asang daingaz(或謂Mai-asang)之曾為族人的聚居地域,但在Asang daingaz之前源自於何處?普遍的說法是在Lamungan。我們可以Asang daingazLamungan地區之間為分界,在聚居於這區域以前的來源可以說是相當模糊,或許我們現在概念裡的「布農族」尚未出現,而只能說是「前布農族」。

 

     在經過漫長歲月的更移後,布農族的歷史進入到了Asang daingaz(布農族祖聚居地)時期,此後可以說是開始進入現今布農族較清楚的口述歷史時代,文獻記載布農族,也多從此開始。布農族的「社群」或「部族」,除了Tapukul(蘭群)外,因著在Asang daingaz的聚居現象而明顯的區分,各方言的發展,依著部族的分離分化而在當中逐步形成。

 

 

依《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1919)重繪之〈北部布農族分布圖〉(圖片來源/海樹兒犮剌拉菲;轉引自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六冊 布農族前篇,中研院民族所編譯,2008

 

 

 

 

 

    布農族聚居在Asang daingaz,是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這個範圍大致是南達玉山區域,而與鄒族為鄰;東至中央山脈東段區域,大致與阿美族為鄰;北至濁水溪上游處,大致與賽德克族、泰雅族、邵族為鄰;西至陳有蘭溪,大致與鄒族魯富都為鄰。我將這個區域內的布農族傳統地名整理成簡圖,資料來源於日治時期森丑之助的紀錄,文獻中原以日文片假名記載,茲以布農族語書寫符號翻譯之。

 

 

 

玉山附近布農族Asang daingaz(祖聚居地)之傳統地名(資料來源/海樹兒犮剌拉菲;繪圖/蔡泊芬)

 

 

 

 

 

 

 

 

 

 

 

    以下要介紹布農族的asang(部落)的形成及布農族地名取名的方式,並彙整列出在Asang daingaz裡的布農族舊社及其地名源。

一、布農族Asang(部落)的形成

     布農族的Asang(部落)是以地域及血緣為基礎而組成的最原始的政治組織,也是最基本的自治單位。新Asang的形成通常是由舊社的若干氏族分子,因原居地人口增加、地力考量、開發新hanupan(獵場)的需要、或其他因素而移居於新移民地,建立成一個新的住居中心,其後,同一親族系統或少數外來分子陸續加入。

     Asang的形成,涉及了為何要選那個地方作為Asang?想必這個地方有值得居住之處。首先,族人要選定一個地方擬建屋以成Asang之處,約有以下幾個原則:

 

1. 適當距離

     簡單的說,即是離原居住地是否太遠?移動時有否危險?例如在20世紀以前的布農族人若要遷到今宜蘭縣南澳地區建立Asang,是不可能的。一來移動過程中可能早已與泰雅族、賽德克等族發生衝突,二來這個區域距離原鄉相當遙遠,要將原鄉東西,如TukbanHusau(臼)、Tultul(杵)、Sinaipuk(家禽)、Bistal石板等,舉家搬遷過來,就不是那麼容易。

2. 可適應地

     擬居住之環境是否可以適應,這包括氣候、地形、土壤及當地周遭生態環境。例如在20世紀以前居住在Mai-asang的布農族人,就不可能會遷移至海邊生活。因為當地之生態環境與原居地落差太大!今天有部分的布農族人定居在花蓮縣豐濱鄉近海的磯奇村高山部落,那也是經過漫長的時間,遷移再遷移,而慢慢習慣當地靠近海邊生活的族人,而那畢竟也是極少數的家戶聚居。另位於台東縣長濱鄉三間村的Kusuhala(南溪)部落,居住有近20戶的布農族。族人當初會遷往該地,實也為了該地之cici(獵獲物)多、以及可耕地多為主要因素,且該地亦未靠近海,是一處位於海岸山脈裡的山林部落。另外,飲水是否易於取得?日照、風勢是否適中?土壤是否肥沃等,也都是選擇新部落地點時會考慮的。

3. 地形具防禦功能

     過去的原住民族社會,彼此間時而會相互出草,甚至布農族的不同部族之間也可能發生。如Isbukun(郡)與Takbanuaz(巒)系統之間過去時而有的衝突。因此,部落若沒有天然的屏障,或是處於易讓敵人攻擊的位置,則部落就難以安寧。

4. masamu-an(不祥)之地

     一般族人認為,曾經發生過意外致人於死,或是曾受敵社攻擊、或大規模的傳染病而致死亡人數眾多的地方,橫死者的亡靈會徘徊在此處危害活人,如此該地就被認為是masamuan(不祥)之地,是不適合人居住的。因此,族人在選擇擬遷移之地時,事前均會探聽,也會先在此地試種maduh(栗),並進行mapudahu(播種小米祭儀),另搭配taisah(夢占),以斷吉凶。吉時,方會遷移過來。

     布農族人到一塊新的地域建屋,並在此地慢慢形成一個Asang,過程中也代表了他離開原居住地而往該地遷入了。

 

 

二、布農族Asang(部落)的取名

     地名代表某一地方或地形之符號,其來源與演變除受天然環境之影響外,亦常受文化的接觸所左右。因此,某一地名的涵義與範圍也會在這些的因素介入下,而形成、轉變或消失。傳統布農族的部落地名,對於族人來說,是同時具有Siduh的指稱意含。此外,如同一般地名的意義一樣,傳統布農族的部落地名,除了作為地理上居住空間的識別符號外,亦反映了當地人文的歷史淵源。

     布農族地名的取名過程和地名的意義是漸進的、變動的;地名所指涉的範圍,亦因族群關係之影響或人群的移動而變化;而地名之命名方式,則是配合著當地地理環境、人文現象或特殊歷史事件而生。了解布農族部落地名的緣由,相信是有助於我們認識布農族部落的形成及其面貌。

     布農族部落地名之取名方式,可分類如下。

1. 緬懷故鄉,故以原居住名為地名

     Tamahu(達馬荷),這個地名係指現今高雄市逃源區勤和村境內的一處平台,而也有當地族人將建山村名為Tamahu(達馬荷)。這地名原來是在高雄Masuhuaz(梅山)再上去的一個部落名Tamuhu,居住著主要是Takistalan氏族,係抗日英雄Dahu ali(拉荷 阿雷)家族之據點。19334月與日本政府達成「和解」後,1939年,被安排移住到今勤和村境內的一處平台(今名舊勤和),此新聚落之名稱以原深山地區的Tamahu(達馬荷)名來使用。1953年,舊勤和村的族人移住到建山村時,族人再一次地將此一地名帶過來使用。

2. 具有歷史意義上的地名

     如在濁水溪上游及其支流郡大、巒大、丹大、卡社溪等地區裡各部族的Asang daingaz(大社),以及拉庫拉庫溪中游由巒社群建立之Asang daingaz(阿桑來嘎日),及其上游郡社群建立之Mi-asang(米阿桑)等。此地名有「大社或舊社」之意,通常是該部族在其遷移過程中最先建立的據點,也通常是一個部族領域的「中心」所在。在新移民區地則較不會出現類似地名,如新武呂溪溪流域、內本鹿地區、荖濃溪上游地區,就未出現該地名。

3. 以當地的地形地物來命名

     masbul(溪會流處)、mahalivan(乾旱之地)、batu daing(大石頭)、dahdah/daqdaq(溫泉處)、vaglas(河床地)、ludun(山)、tahun(有溫泉處)、maungdavan(險要處)、baunngzavan(視野寬闊之平台處)、masisan(太陽不容易照射的山谷區域)、bulbul(積水處)、halipusung(石灰質)、bukzav(平原)、saiku(水流灣處)、hunku(山谷)、halimuzung(樹林叢生)、masubatu(多石頭)、madaipulan(水混濁)等部落名。 

4. 與某一傳說故事有關

     Qaqaqtu社,相傳以前劭族在此地造船,布農語船名Qatu,故名之。如Hihilav社,相傳布農族卓社群祖先曾與地底人打交道,地底人長尾巴,居住於地洞中,生性羞怯,善獵。地底人只吸煮食物的蒸氣,就可以吸飽,其餘食物由布農人拿回家分享給族人。後來有一次布農人不守信用,不經事先通知而直接到地洞,地底人因緊張入座於木臼時,不慎弄斷尾巴,從此將通往地底的門hilav封住,此地名即源於hilav(門)而命名。

5. 當地生產的植物有關

     可分二種:其一為直接以該植物名來命名,該些植物如padan dainagz(大的芒草)、bunbun(香蕉)、litu(琵琶樹,今利稻村)、bahul / babahul(桐樹)、haimus(栗)、salitung(木瓜,今豐丘村)、masi talum(竹林)、vavaluan(樹藤,今霧露村下馬部落)、hamisungi(植物名,崙天中部落)、batakan(粗竹)、 bacingul(樹名)等。

     其二為植物名的發音上接另一個詞根或形容詞等來表示的社(部落)名,如跟izuk(柚子、橘子)有關的地名izukan(卓溪鄉崙天部落);表示很多dakus(樟樹)的dadakus(桃源鄉樟山部落);表示很多dala(楓樹)的masudala(內本鹿地區的「楓」)等。而我們從該些布農族的部落名,也可以推知布農族人居住當地之植物相。

6. 延續當地之異族地名

     現在布農族所居住之地區,在23百年以前有很多是他族原住民之領域,特別是在後期移住的地區。該些部落如鹿野溪畔的pasikau(桃源)、南投縣信義鄉之mahavun〔1〕(久美),都源於該地的異族名稱。

7. 部落位置之特殊性

     pistibuan,以前為專門pistibu(起烽火)之處。傳說本地曾經遭遇鄒族特富野社人的攻擊,死傷不少人。後來,獲知敵人來襲,都會在此處燃起烽火作為警報。

     在《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1935)的記載是這樣:巒大溪南岸之舊地有一個叫做Pistibuan的社,這個社名的由來,據說係當鄒族侵襲時,為了急報各社,在此處作pistibu(起火為信號)而來的。又謂:以前的巒社群人,只有liskadan lusan(祭主)一人住在pistibaun社而作pisitibu,以此為信號,各部落即行開始祭儀,因而產生這個社名稱。

8. 與「位置」有關的地名

     Baungzavan(大分)地區的Isila舊社,和內本鹿地區的Tansiki舊社,都有「在旁邊」的意思。

9. 與人名有關的地名

     如源於丹社群的PalubVatan之名,而有位於丹大溪流域之PalubAsang vatanHaul vatan等地名。Asang vatan意「屬於Vatan的部落」;Haul vatan意「位於Vatan社下方的部落」。

10. 與動物有關之地名

     如丹大溪流域之ka-alang社,即源於kakalang(螃蟹)。高雄縣桃源鄉寶山地區內的舊社masuskan,源於「魚很多的地方」。

11. 與身體部位有關

     Hatazan社,傳說以前布農族的祖先還不會行祭儀的時候,有一次惹怒了天神,以致有人被雷打死。那時,死者的頭飛到東巒大山去,腿是飛到西巒大山去,唯有hataz(膽囊)留在此地。因為是hataz(膽囊)落地的地方,所以稱此地為Hatazan。又一說:古時祖先們曾在此地烹煮鹿膽吃,所以稱此地叫做Hatazan

12.器物類

     如位於新武呂溪流域地區的Itukban舊社,即源於tukban(臼)。另如台東縣延平鄉的永康村,布農族名Sunungsung,即源於nusung(杵)。

13. 原無布農地名而延續日本使用之地名

     如中華民國統治臺灣初期,從秀姑巒溪畔的布農族人翻閱海岸山脈而遷到今長濱鄉三間村的南溪部落,即襲用日本當時對該地名之稱呼Kusuhala來命名。

 

三、布農族Asang daingaz (祖聚居地)之部落地名源

以下舉列各社群地名,以表呈現該些地名之由來。

 

1. Takibaka(卡社群)

Asang(部落)

Paikusnadaan kangaan(源由及意義)

Vavaqa

 「角」之意(如鹿的「角」)。

Tabazuan /

tamazuan

mabazu(擣米)有關。

Bunbun

此地產芭蕉bunbun,故名之。

Qalimuan

Mumuan指蝸牛,意蝸牛很多的地方。

Iqabu

qabu(火藥)有關。

Alusan

布農族語「滑」為luslus,故有「滑」之意。

Palasian

古語「本社」之意?

Asang daingaz

大社、總社之意

Bukzav

平地之處,故謂之。

Bantas

Bantas,為「腳」之意,此地曾發現有鹿的腳而名之。

Dahulan

原名為sutnu。地名可能與dahu人名有關。

又謂於鹿肉撒上maduh(小米)有關。

 

2. Isbubukun(郡社群)

Asang(部落)

Paikusnadaan kangaan(源由及意義)

Gundai

 郡大社,是郡社群的大社,相傳是郡群人在此地區最早建立之部落。

Palukaun

Asang daingaz的人Tapukul有個兒子叫做Paluku。此子告別原社,到這裡來定居。「Palukaun」的意思是「Paluku所住之地」。

Masutalum

從前,有個碧眼卷髮的人住在此地,他的名字叫Talu.族人不知道他是誰,後來逃到花蓮的方向去。族人取了他的名字,把部落名叫做musu talu。另一說:此地多產竹talum,所以稱為masu talum

Musu

從前有人從Vaqlas社的Musu搬到這裡來定居了一陣子。郡社群人來到此地後,他又回到Musu去。自從那個時候,這一個地方就叫做Musu

Hatazan

以前,布農族的祖先還不會祭儀的時候,有一次惹怒了天神,以致有人被雷打死。那時,死者的頭飛到東巒大山去,腿飛到西巒大山去,唯有hataz(膽囊)留在這裡。因為是hataz落地的地方,所以稱為Hatazan。又一說:古時祖先們曾在此地烹煮鹿膽吃,所以把此地叫做Hatazan

Sisilan

此地salizan樹特多,故此社名是此樹名之轉訛。

Ibatan / batang

古時候,本社社人Alang Takiludun出獵Hunku社,獵得了四隻鹿。布農族語稱「四」為pat,因而稱此地為mai pat,後來訛為ibatan。又一說:古時有人將嬰兒放在農舍裡,到野外去開墾荒地,才過了一會兒,當他回到農舍裡去的時候,嬰兒已被山豬咬破側腹而死。自此之後,稱此地為balang(肋骨),但後來轉訛為Ibatan

Hailalu

古時候,有個人叫做Biung Takistalan,在此地削造木刮刀(hailalu),遂引為地名及社名。另一說:古時候,祖先們出獵,曾在此處煮飯吃。那時大家都用飯匙吃飯,所以稱這一個地方為hailas,後來轉訛而為hailalu

Hunku

溪底和凹地叫做Hunku。本社發源自東巒大山的溪流岸邊,以地形為社稱。另一說:本社的地形是南北高而中央低,宛似一把拉緊了的弓,這種情形叫做hunku

Bahul

多梧桐,以此樹名為社名。

Uhahabuhabu

一種叫做「uhahabuhabu」的茅草特多,遂引為社名。部分他社人簡稱本社為「hauhabu」。

Itata

地中湧出水的地方,通常為泥濘地,謂「tataah」,「itata」是「tata-ah」之轉訛。

Talatam

此地多產ulalam(一種山芋),遂延用植物名為社名,後訛為talatam

Siavutazan

此地多havutaz(榛?)樹。siavutazan之稱起自havutaz

Umi-asang

前人自Asang Bukun(郡大社)遷居來此,定為永居之地,因而取此社名。umi意「曾經」。即「曾經住過郡大社者所居之地」。

Bubunul

地凹,一下雨就積水,但一放晴就乾。這種忽積水忽乾的情形名之。

Tunpu

古時鄒族人在此鍛斧,所以稱此地為Tunpu,斧頭之意。

Hulhul

盆地之意。

 

3. Takbanuaz(巒社群)

Asang(部落)

Paikusnadaan kangaan(源由及意義)

Landun

此地多山椒,取其樹名為社名。

Bahul

此地多梧桐,取其樹名為社名。

Tungqu

布農族語稱凸處為tunku,可知社名來自地形。

Isingan

 

Isilua

布農族語稱紅蟻為qaluaislua是「qalua特多之處」的意思。此社社民原住Isingan地,後遷至現址。

Pistibuan

有數種說法:

1. 本地曾經遭遇鄒族特富野社人的攻擊,死傷不少人。後來獲知敵人來襲,都在此處燃起烽火作為警報。

2. 在巒大溪南岸的舊地有一個叫做Pistibuan的社,這個社名的由來,據說係當鄒族侵襲時,為了急報各社,在此處作pistibu(起火為信號)而來的。

3. 以前的巒社群人,只有liskadan lusan(祭主)一人住在pistibaun社而作pisitibu(起烽火),以此為信號,各部落即行開始祭儀,因而產生這個社名稱。

Habatu

因此地出產「石盤石」。batu是石頭之意。

Qalipusung

石灰叫做「qalipusung」,可知此地多石灰。

Lunqaiban

道路險阻叫做「danqaiban」,訛為「lunqaiban」。

Ilitu

此地產枇杷litu,取樹名為社名。

Randai

巒大社,又名asang banuaz,有「總社」或「大社」之意。日語謂之Randai

Bukzav

「平地」之意。這一個地方很平坦。

Qatungulan

 

Qalitang

「樹豆」之意。

 

4. Takitudu(卓社)

Asang(部落)

Paikusnadaan kangaan(源由及意義)

Vaqlac

「河邊」之義。

Ludun

「山頂」之意。

Sailu

「旋渦」之意。本社在濁水溪岸邊,前面河中有旋渦。

Kukus

竹尖。

Tuqkun

茄檀樹Tuqkun特多處,因而得此社名。

Ukutu

  枯木洞中有蜂窩,蜂窩叫做「ukutu」?

Siulau

據傳古時此地有個洞通住地中,本社恰在洞口,因而有此社名。

Acang daingaz

「大社」之意。

Mangdavan

斷崖危險之處叫做「mangdavan」,本社正在斷崖的上方。

Palabanan

郡大社的tas banal首次來此定居,以人名為地名,但是後來轉訛為palabanan

Lua

「螞蟻」之意。

Kanuhungan

以前有族人要到他的耕作地去,過濁水溪遇山洪爆發而不得涉渡。過了幾天,他又到溪邊去「望渡」(kanugun),遂以kanugun為地名,但後來轉訛為kanuhungan

Qatu

以前劭族在此造船,船叫做「qatu」。

Tisau

因濁水溪溪谷彎曲而有一水靜止區,因稱之tisau

Hihilav

相傳其祖先曾與地底人打交道,地底人長尾巴,居住於地洞中,生性羞怯,善獵。地底人只吸煮食物的蒸氣,就可以吸飽,其餘食物由布農人拿回家分享給族人。後來有一次布農人不守信用,不經事先通知而直接到地洞,地底人因緊張入座於木臼時,不慎弄斷尾巴,從此將通往地底的門hilav封住,此地名即源於hilav「門」。

 

5. Takivatan(丹社群)

Asang(部落)

Paikusnadaan kangaan(源由及意義)

Kaitun

取祖先的名字為社名。

Micikuan

曾有名為michiku者,自巒大社asang daingaz來此墾荒耕農,遂以其名為社名。

Asang daigaz

(丹大社?

曾有MichikuanVatan二人,離開了巒大本社,搬到現今的MichikuanHaulvatan地來,此後不久,發生了一次大移動,巒大本社Asang daigaz的大部分人遷來此地,因而得此社名。

Qalmut

以前此地有很多的Qanmucu樹,遂以其樹名為社名。

Kaalang

其附近溪底多蟹。Kaalang的社名來自Kakalang(蟹)。

Habaan

原義是獸類的腿肉,古時曾經在此吃鹿腿而得此社名。

Palub

取祖先的名字做社名

Qanituan

意「鬼魂之地」。過去清國人在此地殺害眾多原住民,因而時有qanitu(鬼魂)出現。

Haulvatan

以前有一個名為Vatan者,出獵途中偶經此地,赫然發現長在狗糞堆裡的一棵粟,竟然結了一尺多長的穗,猜想其地質必定肥沃,於是移去定居。Haulvatan的部落名稱就是取自人名VatanHaul 是下方之意。

Malulum

從前,Palub社裡有一美女,前來獻殷勤者絡繹不絕。雙親不勝其煩,遂將美女關進一個深達二十餘丈的石窟裡,嚴加監視。布農語稱「監視」為「malum」,malulum之地名起自malum

Daqdaq

此地有溫泉,曾經有鹿來吃沈澱下來的礦渣。lakulaku /daqdaq則為「礦渣」之意,也有「舔」之意。

Kuulun

地凹如鍋,所以叫做「kulun」(鍋),但是後來逐漸轉訛為現地名kuulun

(製表/海樹兒犮剌拉菲;詳參海樹兒犮剌拉菲《布農族的起源及部落遷移史》一書附錄二;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原民會,2006)。

 

     由上可知,布農族地名的命名大致有幾個現象:

 

1.     以當地的地形、地物來命名,及以當地生產的植物有關之地名是最多的。

     如上述之HunkuTungkuBukzavSisilanBahulKukus…..等社名。

 

2.     不同地區但出現一樣的地名不少,這個就整體布農族地區來看是很明顯的。

     Vaqlas同樣出現在卡社地域及內本鹿;Bacingul同樣出現在新武呂溪流域上游及內本鹿地區;Halipusung同樣出現在新武呂溪流域上游及內本鹿地區;Padandaingaz同樣出現在花蓮卓溪鄉的崙天與古風的山區間,及內本鹿地區;Talunas同樣出現在大分地區及台東延平鄉桃源村附近的地名等。

     而出現最多的相同地名則是Dahdah,分別在郡大溪上游、清水溪中游、新武呂溪及大崙溪、內本鹿等地區。此正也反映了布農族的傳統領域有許多dahdah(溫泉)的分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學鄒族發mamahavana音,但不準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http://117.56.4.240/ihcfile/EJournals/27/Content/~27img271.jpg

  海樹兒犮剌拉菲

 

 

  Haisul Palalavi,布農族人。政治大學民族學博士,現為原住民族語言發展中心研究員。

  曾任臺北市原住民部落大學校長、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專任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等。

  著有《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布農族的神話傳說及其彙編》等布農族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