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阿美族的宗教信仰變遷 本期專題 26 2016/04

文/林素珍

     阿美族自稱「Pangcah」,是「人」或「同族人」的意思,而Amis原意為北方,是卑南族人對於其北方阿美族人的稱呼,久而久之,約定成俗,「阿美」漸漸成為現代的通稱。阿美族為臺灣原住民十六族中人口數最多的民族,目前人口數20,4423人(20165月,行政院內政部人口統計),其原分布於臺灣東部地區,以花蓮到臺東一帶的縱谷平原與海岸山脈外側之平地為主,也有部分族人居住於屏東恆春地區。

 

2009年太巴塱巫師舉行祭儀(照片來源/林素珍)

 

     阿美族的傳統信仰相信天地萬物都有靈性,以kawas(靈魂)為核心概念,有神、鬼、人、動物、植物等不同類別,各類的精靈及人的靈魂,是十分複雜的概念,這樣的信仰與其生活作息例如耕作、狩獵、活動等息息相關。在接受西方宗教之前,阿美族有許多占卜吉凶的方式,如夢兆、竹占、鳥占等,做為避邪、祈福的行為依據;傳統信仰中的巫師,稱為cikawasaysikawasay,是專職的宗教人員,用占卜的神靈溝通儀式為族人消災、治病。巫師除了幫個別族人的招吉避兇之外,也會在部落農耕儀式與狩獵前後的各項儀式中向天神和祖靈祈福或感謝。清領時期恆春阿美族,因為與漢族接觸往來,受到漢人宗教文化的影響,祭祀漢人神明燒香拜拜成為文化特徵之一。戰後國民政府時期,基督宗教傳入阿美族部落,以長老教會、天主教、聖教會、真耶穌教會信徒較多,基督教的牧師或是天主教的神父,在部落中取代了許多巫師的祈福儀式與服務工作,成為目前原鄉中最普遍與主要的宗教專職人員。在西方宗教在部落盛行時期,曾經一段時間部落文化和祭儀部分遭受到壓制,一直到近年各種宗教組織參與部落公共事務,西方宗教的神職人員乃扮演振興部落文化更積極的角色。

 

     目前阿美族部落中除了傳統信仰、西方宗教外,長期與漢人通婚和漢化的結果,花蓮、臺東漢族民間宗教信仰的神壇、廟宇錯落在部落當中,呈顯出今日阿美宗教多元並存的現象,在我們理解阿美族文化時,也值得關注其複雜的宗教現況。

 

 

 

 

2009年太巴塱巫師舉行祭儀(照片來源/林素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林素珍,阿美族人,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喜歡藉田野調查順便遊山玩水親近史料中的場景,平日以拉大提琴來紓解催稿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