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原住民族與博物館:2016年「原知原衛」系列講座與公共論壇 時事快遞 26 2016/04

文/黃維晨

 

 

 

     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下稱臺大原民中心)是臺大於2004年成立的校級研究中心。作為臺大原住民族議題跨領域的討論平臺,臺大原民中心近年來致力於以學術研究為基礎,參與原住民族當下面臨的公共議題之討論,期待引起公眾的關注而導致政策的良性變化,並促成臺灣原住民族與其他族群間能互相理解、尊重並享有平等發展的機會,以落實臺灣作為多元文化社會的理念。自2013年起,臺大原民中心每年皆會挑選一至兩個主題舉辦「原知原衛」系列講座和公共論壇,至今已討論過「傳統知識與文化資產」、「原住民族當代議題」、「都市原住民」、「原住民族國際連結」等題目。

 

時事快遞_原住民族與博物館系列講座.jpg

2016年「原知原衛」系列講座海報(圖片來源/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由於2015年公布施行的《博物館法》中明訂應設置原住民族博物館,以蒐藏、保存、研究原住民族文獻、歷史與文物,藉此契機,臺大原民中心決定將「原住民族與博物館」定為今(2016)年度公共議題的主軸,規劃一系列的研習講座(上半年)及論壇(下半年),來討論博物館或學術機構裡的原住民相關藏品與原住民族及典藏機構之間的關係,並特別聚焦在相關藏品的返還議題上。我們規劃從法律、知識、倫理的角度探討器物與人體遺骸兩個範疇的博物館典藏,期待臺灣主流社會及原住民族,政府單位、典藏機構及部落之間能開啟對話、尋求合作的空間。


     
以提供文物返還議題的討論基礎為主要目的,上半年的四場「原住民族與博物館」講座在本(六)月初已圓滿結束。第一場演講邀請到國立臺灣博物館的李子寧副研究員介紹「文物返還」這個議題的國際背景、發展跟現況。接著的第二、三場演講,為了引介紐西蘭在此議題上的經驗,我們邀請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楊翎副研究員談紐西蘭如何建立提供毛利人諮詢、參與博物館和文化資產的共治原則方針,也邀請曾參與紐西蘭國家博物館針對毛利祖先遺骸提出的「奧提羅亞的呼喚回歸計畫」的杜麗琴女士,介紹毛利文面頭顱的意義、製作、外流背景和幾個從國外博物館返還給紐西蘭的案例。

 時事快遞_20160510 杜麗琴.jpg

講者杜麗琴女士介紹國外博物館返還給紐西蘭毛利人的幾個案例(照片來源/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最後一場演講,我們則把焦點拉回臺灣,邀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江芝華助理教授為我們介紹當代考古學家對於考古發掘出土原住民遺骸的處理方式及態度轉換,以及「原住民考古學」發展的可能。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江芝華教授與聽眾討論「原住民考古學」(照片來源/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延續上半年的討論,臺大原民中心預計於今年10月底舉辦公共論壇,將邀集學界、博物館實務界、部落文化傳承者、政府代表等,共同討論國內原住民族文物返還的案例、困境,並尋求可行的解決途徑。論壇將分兩個場次,上半場的主題暫定為「誰的祖先?人體遺骸的返還」,討論一向較少觸及的人體遺骸的返還;下半場主題是「文物如何返還?」,嘗試從制度和實務上檢視目前文物返還的現況,以及突破如何可能。

 

     此「原住民族與博物館」系列講座的詳細訊息(含各場活動之報名及延伸閱讀資料)皆會刊載於臺大原民中心的網站及臉書專頁。為了讓更多關心我們的活動卻無法與會的人能參與,也期望為相關議題的討論留下記錄,並透過網路持續醱酵,以刺激公眾討論,臺大原民中心會在徵得講者之同意後進行活動錄影,並上傳至中心之YouTube。對此系列講座感興趣的朋友歡迎至YouTube搜尋「臺大原民中心」觀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黃維晨,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專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