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七佳部落檔案 本期專題 25 2016/02

 

整理/本刊編輯部

 

      paiwan」為排灣族的自稱,大都分布在臺灣南部山岳地帶及東南部海岸地帶,東北與魯凱族和卑南族為鄰,也就是北從三地門鄉口社溪起,南到恆春半島沿岸一帶,東到臺東海岸一帶。族人起源於屏東第一高峰海拔3095公尺之大武山四周,後來,不斷的向南及向東等各地遷移,以擴展族人的生活空間,這一行動大約在公元十七世紀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paiwan」其實非指「人」的意思,排灣語稱「人」為「caucau」。所謂的「paiwan」應是指祖先最早發跡於大武山的一個地方,子孫繁衍後從大武山各處分佈,所以排灣族以取祖源地之名稱ka-paiwan作為族名。

 

七佳部落頭目家族及祭司(照片來源/趙秀英)

七佳部落頭目家族及祭司(照片來源/趙秀英)

 

      七佳部落位於屏東平原南部東側山間,屬中部排灣族paumaumaq群最南端之部落,該群從北起隘寮溪的南岸泰武鄉一帶,南止於浸水營越嶺古道北側的力里社。現隸屬屏東縣春日鄉,其位置東以中央山脈與臺東縣達仁鄉為鄰,南與獅子鄉為界,北與來義鄉相接,西與枋寮鄉、枋山鄉相連。春日鄉為屏東縣八個原住民鄉之一,日治時期分春日、古華、士文、歸崇、力里、七佳等六社,各社設警察官吏派出所,掌理一切行政工作。戰後,在原春日社設鄉,轄以上各社。七佳部落原住民語稱之為tjuvecekadan,係指「中央之意」,其名稱由來主要是因為祖居地老七佳部落的位置,北到七佳溪、南到力里溪、東到臺東線界、西到平地界址,正好位於各方位大約同等的距離,因此就稱此部落為tjuvecekadan。到了日治時代,為方便管理與統治,多數原住民部落仍延續舊有的稱呼,所以就按原來的語音稱七佳部落為chikadan,直至戰後將日治時期的稱呼,以閩南語發音翻譯命名為現在的名稱-「七佳村」。

 

排灣族系統分布圖(圖片來源/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七佳部落遷徙順序(圖片提供/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排灣族系統分布圖(圖片來源/原民會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七佳部落遷徙順序(圖片來源/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根據族人的說法與文獻史料的記載,從1624年的荷治時期即已存在。所以tjuvecekadan(老七佳)存在的歷史歲月距今起碼超過四百年以上。若放在整個排灣族族群遷徙的脈絡中,老七佳部落算是年輕的聚落,但卻保存了非常完整的聚落型態,同時也是呈現排灣族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場域。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裡,不僅有五十餘棟的傳統建築石板屋,每棟傳統建築石板屋更具神祕的生活空間、在地特色與豐富的神話故事、傳說、祭儀、歌謠……等。這些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揭示的盡是老七佳部落族人豐富且瑰麗的文化與寶貴的歷史記憶。近百年來,隨著大時代的變遷,老七佳從傳統的部落生活型態,走進了不同執政者的治理,先後遷徙了兩次,依照時間的先後將聚落分別稱為:老七佳(tjuvecekadan)、舊七佳(tjukarangan)及現址的新七佳(tjuadresir)。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今為文化部)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於2009814日第二次「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的會議中,將排灣族石板屋聚落列為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其中又以老七佳石板屋聚落之現況,最完整也最具代表性。是在老七佳部落裡,不僅可以看到完整的部落格局,每當月光灑下柔和的光影,映出山城石板嶙峋如一片片炫亮的百步蛇紋鱗時,更增添了老七佳部落祖靈居所的神秘風采。2011年由文化部文資局與屏東縣政府補助,辦理「老七佳石板屋緊急修復搶故計畫」,同年在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管理局(現原住民族發展中心)中辦理「月影山城-老七家石板屋部落特展」,並著手撰寫《排灣族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一書,於2013年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