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老七佳部落流浪的石板屋檔案 本期專題 25 2016/02

文/王雅萍

 

一、          老七佳部落石板屋在何處?

 

     排灣族老七佳舊社石板屋聚落位於屏東縣春日鄉境北石可見山海拔高約570公尺處,目前仍有近50幢石板屋,為現存排灣族石板屋聚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於2010(民國99)年被指定為18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

 

一、          實踐大學有棟石板屋

 

     實踐大學有棟石板屋,經過追查乃因該校創辦人謝東閔先生在日本時代曾留學廣東,因而在1945年獲選為中國國民黨在重慶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臺灣代表,並在8月日本宣布投降後,參與接收臺灣工作,後被任命為高雄州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並在1946年,接任第一任高雄縣長。因而與原住民結緣,甚至當年排灣族大頭目分別改謝東閔縣長夫婦的漢姓「謝」與「潘」,最有名的是三地門鄉的謝貴大頭目等。

 

     1958年謝東閔先生創辦「實踐家政專科學校」,為臺灣第一所家政學校。而後謝創辦人歷任省府教育廳委員、省主席等工作期間都跟排灣族人多有往來,才有於1985年建造石板屋的因緣,但是實踐校方並未留下完整的修建歷史沿革資料。

 

     筆者在2010年間意外發現並確認實踐大學石板屋確實跟謝東閔有關後,受屏東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管理局(按:2016115日,改組更名為「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委託調查實踐大學石板屋的相關沿革。趁著2012年農曆春節期間把跟謝東閔有關的傳記與照片集全部讀完後,發現跟原住民活動有關資料很少。僅在《謝東閔百歲誕辰紀念集》及《謝創辦人東閔先生逝世週年紀念文集》,有東閔先生任省主席時與原住民人士合影照片兩禎。以及謝東閔副總統過世時有原住民人士前往哭喪悼唁的新聞報導。根據郭松老村長的訪談,郭松說其是排灣族政治人物謝貴選舉的重要樁腳,若石板屋是出身三地門的謝貴頭目贈送給謝東閔(時任實踐家專校長),為何石板屋落成典禮沒有看到跟謝貴有關的照片?原本筆者以為這是一段原住民感謝謝東閔副總統德澤的贈屋因緣,經過近二年的田野調查追尋,才知竟是一段屏東老七佳石板屋的原住民文物流浪滄桑史。

 

     1980年前後,應該也是老七佳石板屋的文物保存的關鍵時刻,原住民正面臨貨幣經濟的艱困挑戰,頭目家屋變成是收藏家眼中搶手的文物。《文化資產法》剛在1982年通過,屏東瑪家鄉原住民文化園區也尚未興建完工,當時國人對文物保存的觀念還很模糊。那個年代山地部落文物流落出來,是在博物館還是古董店裡?還是蒐藏家的手裡?其實當時最令人擔心的恐怕就看到山地文物流落異國,古物收藏家孔昭興倡議「莫讓山地文物流落國外」,才開始一連串文物蒐購與石板屋重建。

 

     筆者以老照片解讀法回到新七佳村,找到當年參與實踐大學石板屋施工的排灣族工頭楊枝明與耆老郭松村長,追查出當時實踐校方是透過古物商張木養(曾任北投文物館的創館館長,2000年歿)及平地人營造商孔昭興先生,還原當年實踐大學石板屋施建整修經過,訪查並意外發現當年老七佳部落的石板屋被拆離散在全國5處的「老七佳石板屋流浪史」。

 

 

二、          其他四棟在外的老七佳石板屋現況

 

     經過田野追查,實踐大學以外的其它四棟流浪的石板屋現況,依田野調查發現時間整理如下:

 

(一)  第一棟:新竹北埔

◎建造人:謝森展

◎收藏背景:

孔志勝先生表示是孔昭興先生原先幫劉其偉老師蓋的那棟石板屋,再拆去蓋在謝先生的農場。到過農場的人是冠蓋雲集,包括李登輝及吳伯雄等人。經謝森展先生本人證實當年是透過張木養先生,介紹孔昭興先生買下石板屋並請原住民前往興建,已是距今三十多年前興建(約為1991年左右)。

◎報導人:楊枝明、孔志勝、濟化宮前雜貨店的在地居民、農場餐廳煮飯的林大姊、農場業務彭經理、謝森展董事長。

◎田野現場勘查調查時間:201284日(六)、2013415日(一)。

  ◎相關文獻報導:在惠森農場簡介中,有石板屋的外觀照片簡介。

  ◎石板屋現況:

    該處石板屋保存良好。但是木雕門牆部分有損毀,改做水泥化,石板的工法已非原住民傳統工法,且上樑柱的方式已是平地式。在濟化宮前的雜貨店的鄉親表示協助施工者是當地的客家工人。但是楊枝明工頭又表示其有參與施工,因此懷疑是否已有修建。彭經理說明他於1994年即來此工作,應該是1992年左右施工完成。文物另外保存於文物館中,當天因時間因素未及瞭解。謝家公子說謝森展與謝東閔熟識,但是兩家沒有親戚關係。後於2013415日找到謝森展教授本人瞭解興建詳細經過。該處確實因為內部木頭建材腐朽曾經換樑木及修建,因為謝董事長當時創辦有關自然生態的國際性研究會,常常有外國友人來訪,怕門楣太低不小心撞倒危險,修建時有運用石頭改變結構提升高度。

 

 

新竹北埔的謝森展石板屋,石板屋水泥的雕刻想來是材料不夠的替代方案吧!(照片來源/范月華)

 

 

(二)  第二棟:新店屈尺

◎建造人:林登太

◎收藏背景:

據林家二媳婦表示,林登太與孔昭興是朋友,由孔昭興先生推薦文物收藏。林登太之前即在中和興建二間木造屋,後轉賣給北投的民藝之家(張木養先生是第一任館長)。根據林登太幾次接受媒體訪問表示因為原住民的生活改善後,早期的石板屋大都改建,他覺得美麗的石板屋被拆掉很可惜,請人把一磚一瓦全部運來臺北,再重新拼湊。

◎報導人:楊枝明、孔志勝、宋神財老師、夏聖禮老師、胡勝家老闆、林登太二媳婦及其孫女、陳文玲老師。

   ◎田野現場勘查時間:2012810日(五)下午

◎相關文獻報導:

資訊清楚,有不少多媒體影片的相關報導。其中對新店文史很瞭解的夏聖禮老師曾提供在2004年大新店有線電視拍攝《街頭巷尾第28集:探訪新城:屈尺爺爺》的影帶,影帶中林登太收藏的文物以排灣族多。夏老師當時說「林登太的收藏好像留下不多,因其後代對此沒大興趣,其住處古人坊的牌子好像也拿掉了」(經筆者查明是颱風受創嚴重)。

◎石板屋現況:

原屋受創於象神颱風及蘇拉颱風已拆毀,目前林登太家只剩石板,因林家在濛濛谷旁,有些文物直接入水潭中,文物部分初步判斷有些不是原件,應是複刻品或林登太的創作品。

 

IMG_4368_0.tmp

 

林登太先生本人非常細心,家中收藏的名片、照片和相關文獻資料保存豐富,收藏品除原住民文物外,其他民俗文物也收藏頗多。蘇拉颱風後因水災後屋內文物受創嚴重,建議啟動文物搶救及數位典藏計畫整理,對整個原住民文物的蒐藏史與在林登太家宅所做過的影像資料做基本的編目與彙整。

 

 

林登太與好友攝於石板屋一隅。(照片來源/范月華)

 

 

 

 

 

 

 

 

 

 

(三)  第三棟:高雄燕巢

◎建造人:楊清島

◎收藏背景:不詳。

◎報導人:孔志勝、楊枝明、劉勝雄(貨運司機)、陳萬全老闆、法主宮廟祝王萬忠夫婦、王何月理及其孫子、燕巢區現任區長吳德雄。

◎田野現場勘查時間:2012814日、2012103

◎相關文獻報導:無。

◎石板屋現況:

根據筆者訪問楊枝明先生,他曾說楊清島最後未蓋成石板屋,原因在於楊清島相信風水,因此建照比例要比照平地人建築規格,楊枝明認為無法呈現原住民真正的建築意涵,且擔心石板屋會塌陷,反覆溝通後無效,只協助載送石板過去,並不知道其後來是否有施工。

石板及木雕棟樑在荒煙蔓草間。報導人多提及楊清島做軍火生意,賺不少錢,1980年間在燕巢地區大量購買許多國有林地及土地。據其本人說是要蓋山地屋,但是一直沒蓋。目前存放石板處,路已十多年荒廢不通,楊清島涉及1993年的尹清楓命案,被檢調約談,之後被調查周轉不靈,與吳德雄區長(時任農會總幹事)有金錢糾紛,負債頗多。目前大埔巷山中大門深鎖,門前養許多隻狗,不易靠近。目前楊清島本人居無定所,石板疑已毀壞。

IMG_4468_0.tmp

 

 

 

 

 

 

燕巢石板屋四周看來十分森嚴。(照片來源/范月華)

 

 

 

 

 

 

 

 

(四)  第四棟:屏東內埔

◎建造人:劉活(1925-1994

◎報導人:劉黃麥、劉活大女兒劉麗雪及六女兒劉麗娟。

◎田野現場勘查時間:2012815日、816日、829

◎文獻報導:

非常完整。劉活家人提供劉活本人保存的剪報、當年施工過程及落成典禮的照片。劉活過世後2002年前後劉家被拆屋的相關陳情書、公文及剪報。

◎石板屋現況:

石板屋已於2012513日上午被強制拆除,目前老七佳的石板都仍還在。木雕棟樑收藏在屋內已有蛀蟲損壞情況。劉家的相關報導文獻資料及照片保存情況良好,特別是還保有非常好的文物。劉活家人非常和善,且劉活二公子劉聰銘先生還長期在文化園區做志工,建議原住民文化園區應與劉家後代合作編預算啟動文物搶救清點及數位典藏計畫。

 

IMG_4591_0.tmp

 

 

 

 

劉活女兒劉麗雪說:自從石板屋被怪手暴力拆除後,我們將石板整齊堆放,每看一次就心痛一次。(照片來源/范月華)

 

 

 

 

 

 

 

 

 

 

 

三、          小結

 

     總結五棟石板屋興修沿革田野調查結果,從1981年後因為遷村後的老七佳部落的石板及文物開始外流到日本的古物商,以及原住民文化園區開始籌備興建,在報章雜誌引發對保存原住民文物的討論。文物收藏家孔昭興在198438月間價購五間石板屋,然後開始一一找尋買主,孔先生跟買主收石板屋的材料費,等買主確定後,再由老七佳部落的排灣族工頭楊枝明按照原住民傳統工法前往施工,施工期間的工錢由孔昭興先生報價,由買主出工錢。買主劉活、謝森展及林登太,以及促成實踐大學創辦人蓋石板屋的張木養先生等四位都是收藏家,張木養先生是走再製山地文物的路線,間接影響了孔昭興先生、劉活及林登太三位不約而同地走石板及文物創作,共同促成原住民文物收藏的風潮。在襲捲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中,原住民文化資產保護日受重視,本書這段在1981(民國70)年代前後的老七佳部落石板屋離散的歷史,其實就是原住民文化園區興建前後的原住民部落文化資產的真實縮影。

 

      實踐大學黃則修教授曾帶領學生們處理石板屋修繕工程,細膩地一一留下修復過程的步驟記錄,看到工業設計系吳純珠助教搬出那兩大冊的石板屋修復照片輯時,讓人內心有股很溫暖的讚嘆,這是生產冷冰冰學術論文之外,校園流傳的教育大愛與師生守護文化的傳承用心。

 

     本書中唯一還建在的五棟石板屋建造人之一,謝森展教授高齡90多歲,出身新竹望族,記得他用典雅有力的閩南語曾在電話中道出他在臺日交流過程習得的文化反思,讓他不惜代價修建座落在惠森生態林場的那棟石板屋,並編纂出版《臺灣懷舊》和《臺灣回想》,近30年來他長期經營生態農場做有機認證,又看見前輩守護臺灣土地文化資產的用心與先知智慧。田野追查時遇到瓶頸,書中的多位人物(張木養、孔青松、林會承)都跟南臺灣最高學府成功大學有關,因為是成大學妹的緣分,田野十分的順利。

 

     筆者一直覺得這段因為追查實踐大學石板屋身世而跟老七佳部落的邂逅,是祖靈巧妙的安排,《老七佳流浪的石板屋》(2014)一書算是因緣俱足,完成祖靈交代任務的產品。全書共分五章,並附錄有照片、田野筆記、和大事記及幾篇重要文獻的節錄。因為追查實踐大學石板屋來源的田野,遇見了老七佳部落親切的趙秀英頭目、幾位巫師(pulinggau)和耆老(vuvu)們,聽了很多遷村的生命故事,慢慢學到優美典雅的排灣族文化底韻。追根究底的探索,認真地讀著從小就聽聞家中受日本教育的阿公阿嬤提過隔壁鄉鎮彰化二水先賢謝東閔前副總統相關行誼,瞭解其辦學實踐家專的教育理念與高風亮節,最近清明回鄉掃墓看到家鄉那條「東閔路」路牌時倍感親切,對這位鄉土先賢有種理解後油然而生的敬意。因此書的編寫,認識很多跨學界前輩及收藏家,發現那年他們一起收藏保護原住民文物的曲折故事,原來他們的收藏經驗幾乎都跟實踐大學這棟石板屋有關,原來那年他們也曾一起到過老七佳等排灣族石板屋聚落烤火、喝酒、看星星,用不同的方式保存著原住民文化。

 

     未來期待能加強落實推廣社會對原住民歷史文化的瞭解與重視,隨著臺灣社會對原住民文化的多元文化資產保護程度深化,這些離散四處的石板屋終能一家團聚。本文節錄自王雅萍編《老七佳流浪的石板屋》(屏東縣: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4)一書。

 

 



「屏東山地門原住民熱烈歡迎謝東閔」,《謝東閔百歲誕辰紀念集》(臺北市:國父紀念館,2007),頁5

謝創辦人東閔先生逝世週年紀念文集》(臺北市:實踐大學,2002),家居生活篇從政留影篇,頁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雅萍肖像照(照片來源/王雅萍)王雅萍,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科技部委託政大烏來樂酷計畫執行長。成大歷史系學士,政大民族系碩士,政大教育系博士。專攻民族教育。民族實務經驗豐富,熱心關懷原住民族運動與服務性社團學習活動,常於各種原住民及新移民營隊、災區重建、社區營造、族語復振、部落大學師資培育工作坊等講授課程。教學領域包含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教育政策、部落重建營造、文化產業、田野調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