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之鑰──基國派老教堂的故事
老照片講古
第23期
2015/10
文/比恕依‧西浪
一、不分男女少,同心協力蓋教堂
1963年1月25日聖誕節那天,基國派部落的教堂落成了。那一天,基國派部落族人在部落領袖(mrhuw)李儀(Losun)的帶領之下,聚集在基國派教堂。從來沒吃過三明治、漢堡,沒見過外國人的部落族人,在這一天宛如置身童話故事一樣,看到了出資興建教堂的美國人,也吃到未曾享用過的西點。基國派部落領袖李儀穿著傳統服飾,代表族人感謝為建造教堂奔走的孫雅各牧師,以及出資興建基國派部落教堂的美軍中山北路教堂。
基督教山光雜誌的聖誕特刊以基國派教堂落成的大合照為封面。(拍攝時間:1963年12月25日)
教堂外的廣場是孩子們的遊戲場,基國派教堂是部落族人成長的共同背景。(拍攝時間:約1985年)
回溯這座教堂的建立,大約在民國五十年代,當基督教信仰開始在原住民部落傳遞福音時,基國派部落族人就和大多數原住民一樣,沒有固定聚會的場所,為了實現上主之恩,林美秀女士(Yagu)及林德旺先生(Watan)姐弟倆毅然決定捐出家族的曬穀場,作為興建教堂的基地。
在臺灣神學院首任院長孫雅各牧師以及復興區巡迴牧師陳忠輝牧師的四方奔走之下,中山北路教堂的美軍奉獻了二萬元,孫雅各牧師則自己奉獻了一萬元籌建這座教堂。教堂建築本體是採用部落溪流讀法阿溪(llyung Tuba)溪底的砂岩,並依照身為泰雅族的黃榮泉(Masa)傳道師以天堂之鑰的理念進行設計。黃榮泉傳道回想起當時建造基國派教堂的經過,以及孫雅各牧師對於建造基國派教堂的堅持。
臺灣神學院也是孫雅各牧師蓋的,那時候北投那個神學院就蓋鋼筋水泥的,孫牧師覺得這個不好。他到過中東造教堂的地方,一看他們幾千年來都是用石頭,柱子、牆壁、基礎都是大塊、大塊的石頭。他回來就說,我們蓋水泥頂多一百年就風化掉,木頭也會腐爛,最好就是石頭啊,這也是上帝給我們的。為什麼不用它?(黃榮泉)
因而在孫雅各牧師的建議之下,擔任設計以及監工的黃榮泉傳道師使用當地讀法阿溪底的石頭作為教堂的材料,並將教堂入口處設計成鑰匙孔,意思是「通往天堂之鑰」,凡是進入教會的人就可以得到通往天堂的鑰匙。
黃榮泉傳道師號召復興區泰雅族人組成工班,工班分成木作、石作以及鋼筋混泥土三個部分,除了石作之外,工班成員均為復興區泰雅族人。石作的部分,是由孫雅各牧師聘請北投的漢人打石師傅前來部落,在讀法阿溪底採砂打石,再由基國派部落族人負責搬運。除了搬運石材之外,水泥、木料等材料及工具也都是由部落族人分工搬運。在那個交通不便、生活困苦的年代,部落對外的聯絡道路僅是一條羊腸小徑,搬運砂岩、水泥均需仰賴人力搬運。師傅們在大溪鎮訂好材料,商家會把材料運送到三民街上,之後便只能靠族人把材料一一揹回部落,每一趟來回就要六公里。
現任復興區民代表林玉花女士(Wume)的母親與舅舅,便是當時奉獻了家族曬穀場土地的姊弟。林女士回想五十三年前,建造教會的情形,當時她還是個國小三、四年級的學生:
我們每個教友的家庭都要去分配,看大概要用多少石塊就去分攤,分組去負擔,一個家庭負擔多少,去搬回來,如果不夠的部分,會由復興區其他教會來分擔。像西浪長老那時還是雪霧鬧部落永美教會的信徒,他也有幫忙……。像砂子和水泥部分要從三民轉進來部落橋那邊開始搬,那時候我們國小三、四年級,放學的時候是下午三點多,我們父母親知道我們這些小孩子可以背一點東西回來,就叫我們帶一點袋子,放學的時候可以順便背一些水泥和砂子回部落。至少我們還是有一點參與。所以這間教會完全是我們部落裡的元老,一同建造起來的。
為了興建教堂,部落裡的大大小小都竭盡所能地參與,能付出多少就付出多少。在許多人的奉獻及協助之下,基國派教堂終於在1963年的聖誕節落成了,成為基國派部落最好的聖誕禮物。
二、溫馨的共同記憶
落成後的基國派教堂除了是部落族人信仰中心,同時是部落的活動中心。每週日的主日禮拜成了部落族人固定會面的時間,禮拜天不只是禮拜,也是族人聚會、聊天、交換資訊的時間。嫁入部落大約三十五年的張美惠提到:「那時候我們都還很年輕,教會中有很多『少婦』,就是我們這個年齡層的,我們都會為了要上教會特別打扮,甚至還會到外面去做頭髮,每個禮拜就好像『比美』一樣,想起來就覺得很好笑。」那時,最流行的裝扮,女生就是梳得高高的「半屏山」瀏海以及夢幻的長裙,男生則是浪子頭配上刺有「龍、鳳」的長褲,如果再耍帥一點,男生還會留著小鬍子,這是部落年輕人最時尚的裝扮了。
聖誕節是部落大事,族人都會把小小的基國派妝點一番,彩球、萬國旗高掛在教堂屋樑下,加上部落族人精心設計的的活動:舞蹈、戲劇、歌唱、反串秀等表演……教堂的聖誕節,成了全部落一年一度部落最大的盛事。聖誕節表演節目由不同年齡階層的族人提供。有國小學童的主日學、國高中生的「青少年團契」、年輕夫婦組成的「夫婦團契」、婦女組成的「婦女會」,加上部落裡長老級以及青壯中堅組成的教會核心幹部群。每一組都拿出了最拿手的表演。
記得當我還是十幾歲的青少年的時候,參加了教會的青少年團契。為了準備年底的聖誕晚會,我們差不多九月就要決定表演什麼節目。因為其實每個一團契都會有一點相互競爭的味道,會比較表演的節目精不精彩。為了要表現我們這群青少年「很會」,我們都會選擇很複雜的舞碼。這些舞碼都是由在台北商專讀書,參加原住民社團的珮琦教我們的,她教我們很多其他族群的舞蹈。我們曾經在部落的聖誕晚會跳過竹竿舞、阿美山鳳、太魯閣之戀,以及達悟族的勇士舞等等其他族群的舞蹈。這些舞蹈其實都是很複雜,需要很多時間練習,記得每個週末我們從不同的求學地點回到部落,就在老教堂裡面拼命練習,為了是能在聖誕節帶給大家最好的演出。
其實每一組為了要在聖誕節晚會順利演出,都籌備相當長的時間。但也有無需準備,憑著天生的幽默感就能帶來族人歡笑的演出,西浪和亞畢兩位長老,是部落裡最具喜感的人,他們帶著部落的年輕男生,穿著裙子、高跟鞋,再加上誇張的妝,一扭一扭的在舞臺上走著,並不時拋出媚眼,演出「驚人的美女秀」,成為每年最令人期待的演出。
西浪長老男扮女裝的「驚人美女秀」,每年在基國派部落的聖誕晚會上演,這張照片是1996年的聖誕節所拍下,長老領著一群部落青少男所表演的反串秀。(拍攝時間:1990年12月25日)
部落聖誕晚會的獻詩,部落小姐媽媽們都頂著「半屏山」的髮型。(拍攝時間:1992年12月25日)
四十五年前,桃園市復興區基國派部落發展協會的理事長黃天來、吳中蘭夫婦的婚禮,跟大多數部落族人一樣在基國派教堂舉行婚禮。那時,前往教會的路仍是一條羊腸小徑,穿著高跟鞋、白紗的新娘吳中蘭,在其夫婿黃理事長的扶持下,走過大約五百公尺的泥濘小徑才能夠到達教會。他們的婚禮由巡迴牧師陳忠輝牧師主持,在牧師的福證之下,兩人完成了對彼此婚姻守護的誓言,與親友在教堂外歡喜合影。
基國派部落理事長黃天來、吳中蘭夫婦在教堂舉行婚禮,禮成後與親友在教堂外合影。(拍攝時間:1973年7月20日)
三、找回老教堂,保護族人共同的文化資產
悠悠三十載光陰經過,小小的教堂已經容納不下眾多信徒,加上對外僅能靠一條羊腸小徑到達教堂,交通非常不方便,在教會牧師與長老們思議後,決定將小教堂的土地與林美秀家族大路邊的土地交換。於是,1994年10月部落大教堂(今日之三民基督長老教會)落成後,從此便取代了石造的教堂,成為部落人聚會的中心。
而老教堂從回鍋為林美秀、林德旺家族的土地以後,隨著林美秀的辭世,土地權早已悄悄易主,變成漢人王先生的土地。對基國派部落泰雅族人而言,滿載部落記憶的小教堂頓時雖近卻遠,可望而不可及。2001年,基國派老教堂入選臺灣歷史百景之一,地主王先生卻把老教堂作為自己的財產,與桃園市政府簽約作為地方文化館。這對部落來說卻是憂喜參半,喜的是桃園縣政府願意投注資源修復這座老教堂、並藉此活絡部落的泰雅族文化;憂的是這座部落族人一起建造、伴隨成長、部落共同擁有的老教堂,怎麼毫無理由地變成了漢人的私人財產?
然而,部落族人仍然感謝桃園市政府的居中協調,透過地方文化館計畫讓基國派部落族人得以使用這座部落族人共同擁有的教堂。六年來,部落族人讓基國派老教堂不僅只是一個空間,而是結合環境生態、部落歷史與文化,再創造部落共同記憶的重要基地。計畫結束後,基國派老教堂這座地方文化館不再開館營運。然而,老教堂與周遭園區的生態仍舊吸引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他們觀賞初夏時節,老教堂周遭多如繁星的螢火蟲,與夜空中閃亮的銀河帶。然而即便沒有政府資源的挹注,多年來,基國派老教堂的基本的維護,都是由三民基督長老教會與部落族人默默地進行整理、砍草,並在老教堂周圍種植美麗的櫻花樹。
老教堂所在土地的債權人王先生在購入土地多年之後,雖然沒有因為眾多的參觀人潮,而將土地販賣給財團,但卻也從沒斷過要將土地連同老教堂出售的想法。而今,王先生因為私人因素,計畫賣出老教堂所在的土地。王先生雖能理解部落族人與老教堂深刻的情感,願意將土地回賣給部落,然而三百坪的原住民保留地,卻開出新臺幣一千三百五十萬元的天價,每坪換算要價四萬五千元,完全與當初購入的金額一百六十萬元,以及目前原住民族保留地的公告地價相差甚遠。其間,王先生強力建議部落族人尋求公部門協助,否則老教堂將聯同土地賣給有財力雄厚的外地人,這無疑是部落族人重大而且嚴峻的挑戰。
從2014年開始,基國派部落族人不斷地召開部落會議,嘗試向公部門陳情,希望公部門能夠協助部落族人價購這一間由部落族人共同建造、承載著部落族人成長記憶的重要空間,但一年來向區公所、桃園縣政府文化局陳情的結果,總是被公部門並無編列相關經費為由遭婉拒。
回首老教堂興建的過程,一幕幕族人背著石頭、水泥努力搬運的片段、教堂裡過節、舉行婚禮的情景一一浮現。這些部落族人的共同記憶,已成為基國派部落族人的爭取教堂回鍋成為部落共有資產的動力。因為我們知道,這一間部落長輩共同建造、承載著部落族人成長記憶的重要空間,是族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們努力拒絕讓部落珍貴的資產在流俗的金錢交易中被湮沒。
【作者介紹】
比恕依‧西浪
Pisuy Silan,桃園市復興區基國派部落泰雅族人,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同時在美麗的東海岸擔任公僕。穿梭於部落間,看見並感受到各部落雖有不同,但面對的困境幾乎相同,期待也相信有一天部落發揮內部的力量扭轉劣勢的處境,走出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