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賽夏族民俗文物館 文物掌故 23 2015/10

文/本刊編輯部

賽夏族分布於臺灣的西北部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包含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庄鄉及獅潭鄉一帶,賽夏族民俗文物館(後簡稱為賽夏館)位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向天湖部落,為臺灣賽夏族群中人口分布最多,也是賽夏族保存語言及傳統文化比較完整的部落,同時也是南庄巴斯達隘祭場所在地。結合鄰近豐富的觀光資源,每年入館人數多達二十萬人。

 

 

相傳百年前向天湖原是一寬廣的湖泊,後因湖水流失而成為肥沃的開墾耕地,目前的湖面為1974年開挖形成的人工湖,賽夏族民俗文物館緊鄰向天湖而立,結合賽夏祖先在此開墾的歷史紋理。

 

一、豐富且完整的展示空間

 

賽夏館基地為三樓建築物,外觀以賽夏竹片編織為風格,一樓設藤編工藝特區;二樓設多媒體簡報室及主展覽場;三樓設文物展場、特展區、竹屋(賽夏族語言研究中心)等,館外牆、屋頂採真竹配飾、廊柱及三樓陽臺之女兒牆外側,採黑白色編織圖飾,以突顯賽夏族日常生活之文化樣貌。

 

一樓設藤編工藝特區呈現賽夏族人仍持續經營的工藝文化,二樓展館中賽夏特色竹藤編工藝作品亦相當豐富。 

 

比起許多空間或文物量受限的文物館,賽夏族民俗文物館的展覽規模相對完整,二樓簡報室定時播放由迪士尼製作的動畫片「雷女的故事」及賽夏館簡介,主展覽場則以三十八座圖文兼具且中英對照的燈箱,配合文物展示,從賽夏的起源神話、遷移傳說、農業、漁獵、祭典,都有詳細的說明,參觀者可以透過解說快速的獲得基本概念。賽夏館典藏文物超過兩百件,大約每三個月會換展一次。展品部分是早期由民政處及文化觀光局的藏品移撥,另亦有相當數量的藏品,則是透過文獻的收集研究後,請部落工藝師再製的器具,例如竹、藤編織的農具或容器、背籠等。賽夏族人的傳統工具製作多不假手他人,因而男孩在成年前就學會工具製作、女孩學會織布,男女均擅長竹藤為素材編織生活用品,如今仍保留傳統技術的族人為數仍不少,且如今文化傳承風氣漸盛,部落內部也常開設相關課程。

 

二樓展館每三個月固定換展,透過文字圖說、展品與複製品的相互搭配,完整的表現賽夏文化。

 

二、展覽與田野調查並重

 

在文物嚴重流失的今日,燈箱上展示原始文物照片與文字說明,現場輔以再製文物作為對照是頗有功效的展示方法,然而文物珍品的現身則能提供更深層的精神刺激,將人與歷史更緊密的連結。因而2014年底,賽夏館與臺博館合作了一檔《maSpalaw-臺博館賽夏族文物返鄉特展》,展品涵蓋了織品、竹籐編器、紙質文物、貝珠金玉、武器等四十件,文物年代約自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其中二十件文物為臺博館入藏後首次返鄉展示。

 

此展源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有年的「大館帶小館」計畫,maSpalaw為賽夏族「回娘家」的意思,由臺博館提供文物,文物館邀集南庄跟五峰兩個地區的耆老一起開會選件,確認之後則由賽夏館規畫員風曉春、菈露.打赫斯.改擺刨二位走訪各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找到文物相關的當事人,讓文物與族人產生更多連結,並將文物內容詮釋的主導權回歸部落,最後視田調所得到資料的多寡與深度來決定該物件是否展出。舉例而言,耳飾是男子武勇的象徵,而該展中「男子蕈狀貝片耳飾」則由賽夏耆老趙正貴透過老照片指認出他祖父即新竹五峰北賽夏大隘社總頭目趙明正的所有物。館員表示,賽夏館的藏品以重製品居多,因而此次展品跨越時空的串連深具意義,特別是透過田調的過程創造了接觸到耆老們各自珍藏品的機會,像是百年前的傳統服飾就收集了兩件,一併邀請於該檔展覽中展出。展覽期間逢遇巴斯達隘祭典,對回鄉族人也造成相當的刺激作用。

 

三樓的特展區每年會規畫三檔左右的展覽,以館際交流為主,如今年度7月與屏東縣政府原住民文化會館合作辦理的「原民之美──全國原住民木雕競賽優選作品精選展」,及919日起與泰安鄉泰雅原住民文化產業園區所合作的「LOKAH SU!泰雅──泰雅族編織工藝特展」將展出十五件傳統編織品。館際交流展於每年年底由策展規畫員提供展覽規畫,再交由縣府承辦單位進行聯繫與溝通,與他館商借展品。賽夏族屬原住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族群,約六千多人,因此生活習俗、語言等傳統文化容易受到周邊族群的影響,泰雅化正是其中之一傾向,本展除了可以增加對泰雅族的認識,透過展覽或可將這個部份呈顯出來。

 

在沒有特展的日子裡,特展區則是姓名牆的展示,賽夏為父系氏族,以地域和親屬關係的圖騰氏族做為社會組織的基本構成單位,有很清楚姓氏制度語命名制度,是典型的親子聯名制,子聯親名。牆面呈顯各氏族的脈絡與特性,讓該空間在沒有特展時保有充足的展示機能。

 

三樓特展區以館際交流為主,每年規畫至少三檔展覽。 

 

三、困境與展望

 

文物館的經營,「人力」一直是較為困頓的一環,館員們既要負擔每日的開館營運,更要肩負田野調查及展覽規畫,其中牽涉到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術,例如策展專業能力不足一直是原住民地方館長期遭遇的問題。賽夏館因地緣關係,常有旅行團的團客參訪,部落族人亦會將導覽行程安排到館內,館方雖將重心擺放在文化的保存與推廣上,每年均投入相當多的心力針對現有館藏進行田野調查,力求文物解說的完整性。然而參觀人次高也相對提升日常營運上的人力負荷,201571日起,苗栗縣七大展館改為收費制,賽夏館為其中之一,此舉雖提供了相當的篩選功能降低了入館人數,卻也因售票行政而提昇了工作量,在部落連結上所能投入的精力則相對難以提昇,因此人員的增編仍有待縣府解決。目前館方正積極增設語音導覽設備,讓遊客可以自行租用,降低導覽方面的人力需求。

 

如何改善行政環境,更健全館務服務組織;建立部落參與機制,加強文化深度及研究詮釋;同時落實社區友善連結,整合社區資源,增加部落對本館參與感及認同感,進而重視文化保存之使命感,並漸次發展國際連結,這些都是賽夏館正努力經營的方向。期待未來館內藏品及軟體設施將陸續加強充實,逐步達成賽夏族文化生態園區的目標。

 

 

喇叭口背簍

此種喇叭口型藤背簍在各原住民族群中是賽夏族人特有的,1920年代運往日本的三件「藤製背負籠」已被日本列為國家重要有形文化財,其中一件就是喇叭口背簍,2009年曾經來台展出;當時媒體報導後,族人根秀麗女士受賽夏族民俗文物館委託製作出相同的背簍。本次特展的田野調查顯示,五峰一帶賽夏族人並未製作類似背簍,這應是南庄一帶族人特有的編器工藝。(圖、文提供/賽夏民俗文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