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
新書視窗
第21期
2015/06
文/廖英杰
廖英杰
一、原書出版緣起
本書全名為《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以下簡稱《臺北州理蕃誌》】,全書主要記載1920年以前,日治時期原宜蘭廳時期「理蕃」事務相關史料與史事。1920年以後,因地方制度調整,宜蘭廳畫分設為宜蘭、羅東與蘇澳三郡,屬臺北州管轄,自此不再稱宜蘭廳。
《臺北州理蕃誌》原書分為上、下編,共計兩冊。上編實又分為兩部份,前段為「總說附考」,主要記載自荷西時期至日人治臺之前宜蘭歷史發展,計有95頁;後段為主文,始自1895(明治28)年至1906(明治39)年,計有1,126頁。此外,並有目錄59頁。當時臺北州知事高田富藏及曾任宜蘭廳長之小松吉久,各作序一篇,另有編輯凡例一篇,出版於1924(大正13)年3月。
下編史事始自1907(明治40)年至1920(大正9)年間,共計657頁,並有目錄24頁,總說及凡例各一篇,出版於1923(大正12)年3月。從頁數總量來看,上編幾乎為下編的兩倍。下編出版時間比上編提早一年,推測可能是上編所記載的年度長了許多,材料甚為豐富,致使編修時間比下編更久。
就本書時間斷限而言,由於1920年臺灣地方制度調整,原本宜蘭廳一分為三,因此本書以《臺北州理蕃誌》為名,應係當時臺北州警務部認為,應對宜蘭廳時期「治理」泰雅族及週邊族群之相關史事、檔案及相關文書進行整理的工作,並藉以彰顯日人「理蕃」成功的表徵。
上編部份,主要由曾任宜蘭廳囑託的波越重之主編,以及時任臺北州警部高橋政吉,曾參與部份編修的工作;下編部份,則由臺北州聘用人員松室謙太郎專責編修。何以由這三人擔任本書編纂,若由三者的工作經歷來看,應與他們均曾參與過宜蘭「治理」泰雅族事務有關。
波越重之於1896(明治29)年至1908(明治42)年間,於臺北、新竹地區任職,並編著有《新竹廳志》。1908年至1914(大正3)年間,波越任職於宜蘭廳警務課與理蕃課,身份為雇用人員,其所任職的單位均為當時宜蘭廳負責「治理」泰雅族事務者。此外,由《臺北州理蕃誌》書中,看得出來波越對於清代宜蘭資料,應投入相當多的心力蒐集整理,同時也閱讀了清代宜蘭史籍與官方檔案,甚而親自對於平埔族人進行訪談或採集相關史料。目前平埔族猴猴族人,從一到十的記音,便是由波越所記錄。
高橋正吉,自1913(大正2)年起任職宜蘭叭哩沙支廳警部補,1920(大正9)年8月任職於南澳支廳,同年底轉任臺北州警務部理蕃課,1924(大正13)年任蘇澳郡役所警察課課長(南澳支廳隸屬蘇澳郡),1926(昭和元)年至1929(昭和4)年於淡水郡、海山郡任職,1929年至1931(昭和16)年間,再度回到宜蘭任職於羅東郡。
松室謙太郎自1911(明治44)年起任職於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調查課,1919(大正8)年起任職於宜蘭廳警務課,1921(大正10)年起任職於臺北州警務部調查課。
由上述三人資歷來看,兩位主編均擔任「理蕃」機關的幕僚人員,應該熟悉「理蕃」史事與相關公文書的內容。而高橋正吉為基層「理蕃」警察出身,也曾參與第一線的工作,因此由他協助波越編輯上編,該是考量對於史事與檔案的解讀,應有所助益。
二、本書的史料價值
何以《臺北州理蕃誌》被視為重要的原住民史料,而需投入大量人力與時間,以進行研究、翻譯、註解,歷經進二十年方得以出版。對此,我們可由下面幾點了解其重要性:
(一)彌補1895年以前,宜蘭史籍不足之處
漢人正式進入宜蘭拓墾,目前以清代《噶瑪蘭廳誌》、《噶瑪蘭志略》等方志,或宜蘭地區古契書來看,大致上均以1796年(陰曆)9月16日(陽曆為10月16日)吳沙率漳、泉及粵籍千餘人進入哈仔蘭(宜蘭舊稱),於烏石港及頭城地區建立據點,被視為漢人正式進入宜蘭地區集團拓墾的開始。
記錄漢人於宜蘭地區歷史發展的史料,主要以1852年出版的《噶瑪蘭廳誌》為主。在此之前,宜蘭地區平埔族人的史事,清代其它文獻並無詳細的記載;在《噶瑪蘭廳誌》出版之後至日人來台前,相關資料也是一片空白。隨著臺灣史研究的發展,越來越多學者利用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探究1796年以前宜蘭地區噶瑪蘭族人的相關史事。而1852年至1895年(日人治臺開始)間宜蘭史的補遺,最重要的史料便在《臺北州理蕃誌》上編的「總說附考」之中。
由「總說附考」的內容來看,編者可能曾經參閱日籍學者的研究,對於荷西時期的宜蘭歷史發展亦有所涉略。清治之後,編者對於當時宜蘭地區歷史開發、族群關係,以及大清帝國對於平埔族人的治理策略,以時間為軸,採專題、事件或題綱方式,記載清代平埔族的社群、人口、與清帝國間的關係、遷徙、流亡等相關史事。其中,相當重要的是編者可能參考了清末的地方文獻或進行田野訪談,彌補了19世紀下半葉宜蘭史的空白,特別是平埔族人的歷史。
宜蘭地區的平埔族人,除了噶瑪蘭族人外,還有至今仍成迷的猴猴族,以及來自於臺灣中部東勢、神岡等地區的岸裡社、烏牛欄社、阿里史社等。而《臺北州理蕃誌》正是對於上述平埔族人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史料之一。
清末曾設立臺灣通志局修志,全臺各地亦開始編修采訪冊。目前僅餘雲林、新竹、臺東、鳳山等地采訪冊尚保存可見,而宜蘭縣部份已不存在。不過,在「總說附考」文中載,作者曾參考《續噶瑪蘭廳誌》稿本,或許《臺北州理蕃誌》的「總說附考」,便可能是以《續噶瑪蘭廳誌》稿本為基礎編修而成,其內容方足以補拾1852年《噶瑪蘭廳誌》出版後宜蘭史事不足之處。
(二)日治時期泰雅族「治理」一手史料彙輯
由於本書是日人著眼於對原住民「治理」的成果,因此全書上、下編均以與原住民相關之史事為主要內容。在此所稱之原住民,包含現今所稱的噶瑪蘭族、泰雅族、賽德克族及太魯閣族等。
上編部份,在日治初期對於平埔族人(主要是噶瑪蘭族),具有相當多詳細的記載,包含社群狀況、戶口及受漢化之情況。其後,隨著日人政權的穩定,與臺灣總督府對於山地資源控制的需求,日人的「治理」對象開始關注於泰雅族人,而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歷史主角,開始上場。
相較於當時英、俄、德、法等西方國家,日本做為後進的殖民者對於臺灣原住民的控制手段,是採取人類學研究調查於前,治理政策制定與決策繼之,而後再遂行武力鎮壓與殖民教育的手段。為殖民治理的需要,因此對於宜蘭地區泰雅族人及社群的調查成果、治理政策的討論與擬定、武裝鎮壓的過程、部落控制手段與殖民教育方法等,便成為本書所要記錄的核心。也由於是殖民者的歷史文本,文中總是帶有上對下的殖民觀點或評論,這是在閱讀此書時當謹慎小心之處。
基於上述,如果,我們暫時放下本書是日本殖民者書寫史料文本的觀點。從書中內容來看,其實記載了大量當時日人以殖民者,也是「他者」的眼光對於泰雅族人的觀察與理解。就本書編者所輯史料而言,下列幾項是極為重要,目前尚無法看到最原始的檔案,所幸卻能彙輯於本書當中:
1.蒐錄宜蘭廳內部的重要公文檔案
日治初期宜蘭地區處理有關泰雅族之事務,主要由當時的叭哩沙支廳(負責今大同鄉地區)及羅東支廳(負責蘇澳鎮、南澳鄉地區)為主要機關。因此,此兩支廳所做之旬報、月報,經呈報給宜蘭廳後,再轉呈臺灣總督府。此兩支廳對於處理泰雅族事務之各種臨時報告、建議、對策等,有相當多公文檔案選錄於本書之中,其內容遠較今日所存「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檔案更為詳細,也更貼近於歷史事件,其價值甚為珍貴。
1914年的太魯閣蕃附近圖,是日人為鎮壓太魯閣族與泰雅族南澳群所繪的軍事行動地圖。(圖片出處/《臺北州理蕃誌》)
2.紀錄百年前重要泰雅族史事與樣貌
由於日人為對泰雅族進行統治,因此曾進行多次的調查,也透過平埔族人獲取有關泰雅族人的相關訊息。就泰雅族史研究觀點來看,本書中所保存大量的調查復命書、平埔族人所提供的泰雅知識,甚至是日本官員與泰雅族部落領導人之間多次的對話錄,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呈現當時外族人所知的宜蘭泰雅樣貌。這些文字的紀錄,不論是歷史發展、部落名稱、空間領域等,時至今日,有許多內容尚能與今日宜蘭泰雅族部落耆老進行對話與驗證。其史料的重要性,可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一手的泰雅族史研究的材料。
3.見證殖民力量對於泰雅族的影響
本書以編年方式記載有關日人治理泰雅族人之經過與史事,經歷長達25年的歷史動態發展,透過豐富而細膩的文獻與史料,讓我們能夠明瞭泰雅族人面對殖民者,日漸逼進甚而蠶食鯨吞的殖民力量,如何逼迫族人臣服於日人統治。特別是對於歷次的隘勇線設立,以及各場「理蕃戰爭」的計畫與過程,均有詳細而完整的記載。日人所記錄的相關對象,不只是宜蘭地區(大同、南澳兩鄉)的泰雅族人,並包含桃園地區大漢溪上游的Gaogan群、臺中大甲溪上游的Sqoyaw群,以及太魯閣族。
因此,本書所呈現的,不僅是四分之一個世紀之久,相當長時間北臺灣山地原住民族歷史發展的趨勢,亦包含日人對於此地域泰雅族、太魯閣族等,族群傳統領域控制、族群關係的操弄、分裂、改變的殖民作為。此書讓讀者明瞭,族人們日後漸漸成為現代國家公民,在20世紀初期面對殖民者時不得不屈從的緣由。
三、關於本書的翻譯與中文版出版
本書原件為宜蘭縣史館典藏,最初於1950年代宜蘭文獻委員會時期,由當時的文獻委員們所徵集而來。1992年本館成立,翌年即開始進行日文史料翻譯計畫。本書由莊振榮先生與(其女)莊芳玲女士翻譯,並由本館長年志工李英茂老師、縣府退休督學方坤邕所審訂。莊振榮先生、李英茂老師及方坤邕督學,均出生於日治時期,並受過日治中學以上教育,熟稔戰前的舊式日文,因此翻譯與審訂之譯稿,閱讀起來相當流暢。
然本書於1994年完成翻譯之後,本館卻遲遲不敢出版。未敢出版之因,在於本書內容涉及眾多噶瑪蘭、泰雅與太魯閣族之社名、社群空間名稱、傳統地名、人名,這些疑惑在二十年前臺灣的學術研究尚無法解答。
隨著臺灣史研究的日漸有成,特別是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地名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積累,因此本書中原有許多未解之惑,終能撥雲見日,明瞭其意。因此本館遂向原住民族委員會提案,由時任主任委員之孫大川先生,邀請東華大學童春發院長、中央研究院翁佳音與詹素娟老師、臺灣山林史專家楊南郡先生、收藏家魏德文先生共同審查本館出版計畫。所幸獲各位學者專家鼎力支持,遂以兩年的時間,依原稿逐依恢復原書假名拼音,並請相關學者進行譯註,以利讀者閱讀。除此之外,並蒐羅日治時期與本書史事相關地圖,經重製並透過專業影像技術進行修復後一併出版,以使讀者於閱讀文字之際能參酌所附地圖,期更能掌握族群與歷史空間的脈絡,益使加深了解本書的內容。
日治時期羅東郡松羅社,該社由桃園Gaogan群移入定居。(圖片出處/《臺北州理蕃誌》)
在本書出版過程中,由於考量文字與地圖之外,影像也是重要史料形態之一。因此,本館特別整理、收錄自1912~1960年間,計220張與本書相關之影像,其中許多為本館從未公開的典藏品。另,近年來在原住民族委員會支持下,於本縣泰雅各部落所徵集之影像,亦為首次正式曝光的日治時期舊照,藉由這些本館所典藏與徵集之珍貴影像,集結成《Ska yulung宜蘭泰雅族百年影像》一書,並同步完成數位資源網站。Ska yulung,泰雅語意為雲深霧濃之意,隱喻著19、20世紀之交,他族人對於常年深居山林的泰雅族人,充滿神祕與傳說的想像與認知。
從《臺北州理蕃誌》、舊地圖到這些彌足珍貴的舊照畫面,讓我們打開了歷史了的大門,重新並能深入認識泰雅族人。這套書我們也期待,能讓族人們重新再次檢視自身的歷史與文化資產,有助於族人進行部落史調查與研究之參考,進而書寫自身的歷史。
敬邀大家,讓我們一同打開歷史,走入泰雅,看見族群發展可能的未來。
【作者介紹】
廖英杰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博士,專長於樟腦產業史、宜蘭史、泰雅族史。多年來,感激泰雅Yudas們的引領,進入廣袤的山林,由閱讀、行走、攀登,方有幸見證祖靈們的榮耀,看見百年泰雅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