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王天主堂:心靈繫所、文化新鄉
部落故事
第18期
2014/12
文/林志興
西方基督教傳到南王,在日治時代即有蹤跡,筆者的家族長輩約在1920-30 年代受日本基督徒的影響而入教,並到日本研習神學,再返回卑南部落傳教。不過,當時的日本政府對西方宗教採取戒慎與壓抑的態度。由此例來看,南王(卑南)人可能是原住民(不含平埔族)中最早接觸西方基督宗教的部落,但就信眾來看,卑南族皈依基督的人口並不多。信仰人口比率偏低的現象之因可能有二:其一、卑南族擁有較根深柢固的傳統信仰,以南王部落為例,女巫團就有組織化與體系化的現象。其二、與漢人文化接觸較久,受漢式民間信仰(雜揉祖先崇拜、佛教與道教的信仰)影響較深,在信仰上有更多的選擇,讓堅定信仰一神而具有「專斷性」、「排他性」、欠缺包容性的西方宗教不易在地生根。
南王天主堂開教神父吳博滿神父(左)與費宏道神父在在三和附近的卑南族發祥地合影。(圖片提供/白冷會)
根據《南王聖德範天主堂慶祝開教五十五週年暨主保瞻禮感恩彌撒1956-2012》手冊記載,基督信仰傳入南王部落的概況大致如下:
最早進入南王社區的教會是耶和華教會,而後是基督長老教會,最後進入的才是天主教會。天主教大約於1956 年(民國45年)進入南王的,開教神父是吳博滿神父(白冷會,瑞士藉)。當時望教者有9 戶,集會地點是在周喜熟先生的家,大家利用周喜熟先生家裡的空地,建蓋了茅草屋式的集會所。
1956年12月30日,重安天主堂落成,神父與教友合影。前排坐者右起第四人為曹經五神父,第五人為吳博滿神父。(圖片提供/白冷會)
由上述引文,天主教會較晚傳入南王。耶和華教會、基督長老教會均透過華人傳入,天主教則是由西方傳教士直接傳入。現在筆者在南王部落的日常生活中,已不見耶和華教會的聚會場所,也少見其教徒或信眾的活動,但天主教與基督長老教會,均有教堂或教會建築與信眾。
天主教在南王發展至今(2014)58 年,教友亦多身居聚落中社會文化重要地位者,但信眾人數一直有限,未能成為聚落中多數或優勢的人口。筆者依天主堂架上的主日奉獻袋來看,南王部落常上教會的有63 人,另有賓朗38 人、利嘉10人、泰安9人,顯示非南王聚落的信眾也到南王禮拜。就天主教的系統來看,知本、南王是兩個重要的中心,南王堂區的信眾包含南王、賓朗、利嘉及泰安等聚落。
天主教對南王的影響,除了個人信仰本身(諸如人生觀、宇宙觀、社會觀、文化觀等)外,對南王部落(甚至整個卑南族)更產生三種深遠的影響:其一,部落文化的保存與傳承;其二、音樂文化的保存與發揚;其三,催生了南王儲畜互助社,在經濟生活方面提供了許多的幫助。
因受到梵蒂岡本土化政策的影響,天主教的傳教士顯現了對在地文化更大的興趣與包容。此一政策,促進了傳教士本身參與原住民文化的保存工作。他們在傳教過程中所作的生活記錄、筆記或訪談調查資料,均成為現在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依據。費道宏神父(Fr. Patrick Veil)是其中典範之例。米將在〈濟貧救苦傳文化 知本紀念費道宏〉(2011.05.20)一文中提到:
費道宏神父是德國沃根萊茵人,1957 年來到臺東知本部落傳教??在知本天主堂服務期間,費神父對部落最大的貢獻, 是與山道明神父(Dominik Schröder),記錄了卑南族石生系統的口傳歷史與祭儀文化。??
費道宏神父(左)、山道明神父(右)對保存卑南文化貢獻卓著。兩人於1986 年與陳光榮長老合影。(圖片提供/陳光榮)
費道宏神父(右)與曾建次神父合影。(圖片提供/白冷會)
費神父分別在知本以及南王天主堂擔任司鐸,在他服務的三十幾年當中,致力於傳揚天主的福音,而且將卑南族的文化,精心的保存下來,當年他所錄製的錄音帶,經過曾建次主教,從德國帶回來重新整理之後,成為後來知本部落重建祭典樣貌的依據。他的人格以及他生前的作為,成為部落永遠的典範。
前引南王天主堂的手冊中記載,費道宏、山道明兩位神父均到過南王,費神父在1982-1986 年擔任南王堂區第七任神父。山道明神父則在1986 年奉教宗之託,自瑞士專程來到南王堂,說服費神父退休回國。
天主教傳教士除了親身投入卑南族文化的研究與保存,也發掘了本族人才。最明顯的例子是,費道宏與出身知本部落的曾建次主教的關係,在曾建次的信仰與傳統文化研究方面,費道宏扮演了引領者。由於時代變遷,知本部落的文化祭儀中斷多年,曾建次為此遠赴德國,將費道宏、山道明神父收集的珍貴資料帶回臺灣,重新整理,成為1990年代以後,知本部落重建傳統與祭儀的依據。
在南王部落的天主教信眾中,有一位關鍵人物:陳光榮長老,1956年天主教傳入南王之初,來自德國的學者鮑克蘭女士(Inez de Beauclair),請年方20的陳光榮擔任她的助手,進行田野調查,陳光榮曾陪同她在南王進行調查。由於這段因緣,當原住民文化復振運動興起之後,陳光榮長老成為南王部落極為重要的活字典。他雖是天主教徒,但精通卑南族傳統祭儀與經文,有些族人在他幫助下成為部落的祭師,更有些祭師受他影響皈依了天主教。
天主教卑南化,卑南人皈依天主,兩者交流互動最典範的人物就是音樂家陸森寶先生(BaLiwakes)。根據陸森寶之子陸賢文的追憶,1960 年天主教中樞梵蒂岡舉行第二次大公會議,決定了鼓勵教會本土化的政策,在此影響下,南王天主堂希望能聖樂本土化,教徒們想了很久,想到尚非信徒、在臺東農工擔任音樂老師的陸森寶是適當人選。在親友的盛情相託之下,陸森寶接受此一頗有挑戰性的工作。次年,他創作第一首聖歌〈耶穌基督〉,神父和信眾聽了十分感動、滿意,之後他陸續以卑南族語及音樂元素創作了25 首聖歌,這讓信徒們融合在信仰與文化的雙重感動中,使南王教堂成為最有文化特色的禮拜與彌撒。陸老師因為不斷接觸天主教的教義與信仰,逐漸認識耶穌基督,在1971年皈依入教。
天主教對南王的經濟生活上,也有不小的貢獻。前引南王天主堂的手冊中記載:「我們教會不但關心牧靈工作,也關心南王族人的生活改善,因此1969 年,成立了南王儲蓄互助社。賀石神父(Hans Husser)很重視儲蓄互助社,他大力推動大家加入社員,後來果然南王村的人,甚至賓朗、泰安、利嘉、新園等地的人,也都加入儲蓄互助社了。大家不分教派,都來加入互助社。」南王互助社組織至今還在運作,幫助族人建立儲蓄習慣,更提供族人在生活急難之助。
基督宗教傳入部落的年代,從1627 年干治士(Georgic Candidius)到新港社傳教算起,已近四百年;從我的長輩算起,也近90年了;天主教傳入則是二戰結束後10年的事。但相較於其他原住民族的部落而言,南王卑南族人面對西方宗教的態度比較「頑固」。這或許可以說明,南王部落地理與社會空間均被包含入臺東都會地區之中,何以傳統祭儀仍能堅持未輟之因。而在眾基督信仰教派之中,天主教可說是最尊重卑南族傳統文化的一派,也是最融入卑南族生活文化中者,在傳教態度上,天主教比較像是「同甘共苦」的伙伴,而不太像是天上降臨的救贖者。(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兼任南科館籌備主任)
賀石神父為南王天主堂第五任神父(1969-1974),1974年6月,賀神父車禍返國就醫時與教友合影。後排盛裝者為陸森寶,前排蹲者為陳光榮長老,蹲在旁邊的小男孩則是金曲歌王陳建年。(攝影/艾格里神父‧ 圖片提供/白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