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南王村音樂傳奇——南王「民生康樂隊」 部落故事 18 2014/12

文/黃國超

一、前言

森寶老師(BaLiwakes,森寶一郎),1910 年生於臺東南王部落,1988 年辭世,享年79 歲。熱愛音樂創作的他,是原住民族跨語世代重要創作者,也是原住民族當代通俗音樂的開拓者。他一生所創作的歌曲,內容包羅萬象,歌譜中滿是部落庶民生活的點滴。不僅在卑南族各部落間廣泛傳唱,成為當代卑南族人生活的集體記憶,深深牽繫著族人的心靈與認同,更成為後輩子孫們(如胡德夫、陳建年、紀曉君、陳永龍等)音樂創作的靈感源頭。而他無私分享的個性,享受大家演唱他創作歌曲的快樂,也使得他的作品意外地成為戰後臺灣首張山地唱片的主旋律。究竟陸老師的作品是如何與山地唱片工業搭起橋梁的呢? 一切的故事必須從「南王民生康樂隊」說起。

 

二、臺灣戰後山地唱片先鋒

約莫1957 年左右,臺東市南王部落當時擔任村長的南信彥(族名ulumakan1912-1962),有感於娛樂資源匱乏,而南信彥家中剛剛裝設了一支擴音喇叭,所以晚上的時候,他就召集部落已婚或未婚的男女到家中來唱歌一同娛樂大家。慢慢的他從裡面挑出一些最會歌唱的人才,組成了「南王民生康樂隊」到各地巡迴勞軍及表演。根據當時擔任「民生康樂隊」舞蹈指導的王州美表示,那時候她剛剛從臺北師範學校畢業回到卑南國小教書,而南王擅長樂器演奏的青年陳清文、陳弘建等人才也陸續退伍回到了部落。在歌唱表演及樂隊人才同時齊聚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民生康樂隊」。根據筆者訪談,「民生康樂隊」女隊員固定有5人:王州美、吳花枝、陳仙嬌、陳春花、王美妹;而男隊員有:陳清文(小喇叭)、張榮宗(打鼓)、陳弘建(小喇叭)。有時樂隊人手不夠時,會另外找臺東農工的學生莊永福、林聰明等人支援。195060 年代,臺灣社會最常見的文康娛樂莫過於各類文化工作隊的勞軍活動,「民生康樂隊」也不例外。

10318topic02 (1)

南王民生康樂隊員與台東縣黨部人員合影,前排中著傳統服飾者即南信彥。(圖片提供/吳花枝)

 

在國民黨臺東縣黨部的邀請下,「民生康樂隊」平常演出地點以臺東縣內軍營(陸、空軍基地)以及泰源監獄等為主。這些邀請多由縣黨部直接跟老村長南信彥接洽,之後團員們就在南信彥家開始練習,練唱新歌跟樂隊搭配等等。據王州美回憶,「民生康樂隊」成立後,在臺東農校擔任體育和音樂老師的陸森寶便自願義務擔任音樂指導,陸老師曾表示,「我有很多歌,你們可以拿去表演,如果有需要,可以找我,我可以幫你們創作」。雖然陸老師很熱情,但當年國軍對於原住民的族語歌曲卻不是很捧場。吳花枝就表示,每次當她們唱完上海或香港的流行歌曲時,台下的外省阿兵哥們莫不老淚縱橫,大聲鼓掌叫好,要求再來一曲,反應比台語歌及山地歌曲熱烈。

10318topic02 (2)

民生康樂隊成員勞軍演出情形。(圖片提供/吳花枝)

 

三、迎接艾森豪與金馬前線勞軍

1960 6 18 日美國總統艾森豪來臺訪問,總統蔣中正親自到松山機場接機,艾森豪座車所經路線沿途50 萬民眾高揮中美國旗迎接,場面盛大。在這象徵美/臺安全合作的歷史一隅,作為臺東歡迎代表團的「民生康樂隊」躬逢其盛。據《中央日報》1960 6 15 日的報導:「臺東縣民眾對於艾森豪總統前來自由中國訪問,有十二萬分興奮,今已決定派此間著名的南王村山地歌舞團,前往表演山地歌舞,以示至誠歡迎。山地歌舞團一行18 人,由縣府主秘陳禮建率領,定16 日出發,該團這次演出之節目中,南王村之花王州美、林清美均將參加表演。」

據吳花枝阿姨回憶,在國民黨黨工的帶領下,她們在前一天搭火車到達花蓮,然後搭乘空軍的飛機飛到臺北。而王州美則表示,當天艾森豪來臺時,「民生康樂隊」隊員們被安排在今日市立美術館通往圓山飯店的中山橋上表演歌舞表示歡迎。

 

當時臺北市民看到他們還直稱「番仔」、「假黎」。不久之後,1961 年南王「民生康樂隊」再次受邀赴金馬前線勞軍演出。她們前一天晚上集中住宿在臺北國軍英雄館,並進行行前預演。隔天晚上8 點從基隆搭船,下午2 點抵達馬祖,演出完畢後當日返臺。吳花枝回憶,當時她們抵達馬祖時,受到沙灘上大群的士兵拿著國旗歡迎,全體的官兵起立向她們敬禮,這時有一位士兵看到南信彥突然衝過去抱住他,叫聲舅舅後大聲哭了出來,他是南信彥的姪子南順德。隔天隊員們搭機到金門,演出時還因為砲彈聲而被迫中斷,陣陣砲響「大家心裡都很緊張」。

10318topic02 (3)

1961 年臺灣原住民(排灣/卑南/泰雅/阿美)金門勞軍合影。(圖片提供/吳花枝)

 

「民生康樂隊」隊員當天從金門返回基隆港下船後,便被唱片公司接到北投的溫泉旅社,作錄音前的選曲跟練唱工作。原因是擔任領隊的南信彥(已當選縣議員),行前便有意為這次的活動灌製一張唱片以資紀念,遂透過臺東市第一家唱片行「唱片大王」老闆王炳源幫忙牽線,由於王炳源是「鈴鈴唱片」臺東市的代理商,因而接軌上了三重「鈴鈴唱片公司」的老闆洪傳興。當時「鈴鈴唱片」在三重市自強路上設有單軌錄音室,可以自製唱片。這張勞軍紀念唱片,為戰後臺灣山地流行唱片意外地揭開了序曲。

 

四、戰後山地唱片首部曲:《台灣山地同胞跳舞歌集》

本唱片內容是集一部份山地歌,自開臺以來,算來算數百年歷史,在六十年前逐漸改進為山地民謠,至今有陸森寶、陳實,兩位先生在採曲作詞。又南信彥、賴萬成等先生領導,訓練組成,四九年美國總統艾森豪訪臺時,代表臺灣山地同胞歌舞會中提出公演,及五十年七月,代表臺東縣山地同胞慰問金馬將士,為了此次勞軍紀念起見,所留存唱片」。

──封底簡介

 

康樂隊隊員們在北投休息了一夜之後,隔日晚上8 點,一行人來到三重錄音室,一直錄到凌晨4 點多才結束。參與這張專輯的演出者,女隊員有:吳花枝(花花)、王州美(寶珍)、陳仙嬌(睦鹿)、陳春花(山珊)、王美妹(小維);男隊員則有:陳清文(卑南族,打鼓)、陳弘建(小喇叭)、張榮宗、林聰明、莊元富,還有一位吹黑管的客家人劉先生。之後這張專集由「鈴鈴唱片」以《台灣山地同胞跳舞歌集》為名發行。嚴格來說,臺灣戰後的「第一張」山地唱片,應該說是「一套」唱片,因為南王「民生康樂隊」當晚一口氣一共灌錄了編號FL-284FL-285FL-519 三張唱片,共27 首歌曲,但分開於不同時間發行。其中較讓人不解的是編號FL-519 的〈勞軍紀念錄音〉,根據吳花枝的收藏係以「歌樂唱片」(RA-11)的名義出版,但亦出現在「鈴鈴」的出版目錄裡面,重複出版的詳細原因還有待釐清。

 

《台灣山地同胞跳舞歌集》第1216集曲目表

 

第一集 FL-284

A

B

1.祭祖先-吳花枝

2.慶豐收-吳花枝

3.三重山歌-男女合唱

4.美麗的台東-男女合唱

1.念故鄉-吳花枝

2.改善民俗曲-王州美

3.青春小調-吳花枝

4.當兵好-女合唱

第二集 FL-285

A

B

1.散步-花花小姐

2.過年歌舞-男女合唱

3.南王村的姑娘(國語)-花花小姐

4.山地姑娘(閩南語)-寶珍小姐

5.湖畔情侶(國語)-小維

1.思君(客家語)-睦鹿小姐

2.黃櫻桃(閩南語)-寶珍、睦鹿、山珊

3.採檳榔(國語)-花花小姐

4.羅馬娜(國語,正確為羅曼娜)-寶珍

第十六集 FL-519(勞軍紀念錄音)

A

B

1南王之戀

2湖畔情侶

3迎接新娘

4都戀山謠

5看!造林在生長

1贈金馬戰士的禮物

2慕情之曲

3我是快樂的農家女

4少年節歡樂歌

5歡送之歌

 

10318topic02 (4)

南王民生康樂隊員於金馬勞軍前線合影。(圖片提供/吳花枝)

 

我們仔細分析這戰後第一「套」山地唱片的內容,主要可以歸納為四類:1、陸森寶創作歌曲;2、卑南族民謠;3、國台語流行歌曲;4、山地生活改進運動歌曲(含造林)。從第一類歌曲內容,我們可以看到由於陸森寶平常就喜歡與族人分享他的歌,也慷慨歡迎大家利用、唱他的歌,而意外地造就了他的作品成為戰後臺灣第一張山地流行唱片的主軸。我們從FL-284285519 的曲目:〈祭祖先〉、〈念故鄉〉、〈當兵好〉、〈散步〉、〈贈金馬戰士的禮物〉等作品,可以確認的是,戰後第一位創作歌謠被唱片工業製作發行的原住民作曲家就是陸森寶,而他後來被胡德夫唱紅廣為人知的作品〈美麗的稻穗〉,最早在山地唱片問世時的名稱是〈贈金馬戰士的禮物〉。

而「第一群」灌錄唱片的歌星,則是陸森寶的女弟子吳花枝等「民生康樂隊」隊員。專輯內的其他歌曲則反映出了當時流行文化元素的雜揉,那些國台語流行歌曲,是隊員們收聽廣播、國台語唱片或購買「歌選本」練習而學會的。專輯中隊員們的「藝名」:睦鹿,就是來自於1950 年代美軍帶入的瑪麗蓮夢露電影,這種收錄歌謠呈現不同語言風格的特質,對應的是時代變遷與多元文化互動的關係。

 

五、結論:鈴鈴唱片與後民生康樂隊

「民生康樂隊」在1960 年代以後,因南信彥的辭世及女隊員陸續出嫁而漸漸停擺。與唱片工業的關係,變成了以個人的社會連帶為主。據筆者訪談,洪傳興在《台灣山地同胞跳舞歌集》後,搭著陳清文與王炳源在臺東的人脈,就此開啟了戰後臺灣山地唱片一系列的生產。「鈴鈴唱片」從1961-1979 年左右,共計出版有編號FLRR 開頭的「台灣山地民謠」系列約近百張專輯(前者約69張,後者約30),以單面5首歌來說(整張約10-12),「鈴鈴」一家公司,至少保存了1960-70年代山地社會近千首的各式歌曲。

整體而言,FL 系列歌謠採集集中於臺東、花蓮原住民部落為主,數量占約三分之二,當中又以臺東地區的錄音採集數量最多。臺東縣的原住民族音樂多產,筆者推測與具地緣關係的合作夥伴陳清文、汪寬志或王炳源的人脈有關。根據筆者訪談,「鈴鈴唱片」卑南族歌謠錄音(南王、知本為主),陳清文是主要負責人。其次,阿美族的歌謠部分,陸森寶的學生黃貴潮(宜灣、成功)也扮演過中介角色。

這些當年出版的山地唱片,以歌曲名稱及性質來看大致可以歸納為11 類:1、傳統生活的描述;2、慶典儀式(又可細分為:婚禮、宗教禮拜、豐年祭);3、男女情愛;4、兵歌;5、山地生活改進運動政令宣導歌;6、國語山地歌;7、陸森寶、陳實創作歌謠;8、社會變遷歌曲;9、日語山地流行歌;10、改編山地流行歌。11、觀光表演舞曲。然而,遺憾的是卑南族的歌謠扣掉上述3 張專輯後,僅有3 張專輯,以數量而言比例並不高。加上語言門檻、音樂品味差異及傳播管道有限,卑南族語的歌曲在跨地域/跨族群的流行上多有障礙。但回顧原住民族音樂史,陸森寶及「民生康樂隊」確實為臺灣戰後的山地唱片產業,意外地創造了一段美好的燦爛時光。(本文作者為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