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文學之眼:文學史料中的原住民形象(1895~1945) 本期專題 17 2014/10

文/本刊編輯部

史料的蒐集、彙編,是一切學術研究的基礎。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臺灣大學 臺灣文學研究所黃美娥教授所主持的學術團隊,於2013 年12 月編纂出版了《臺灣原 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目錄(1603-1945)》、《臺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選集(1603-1945)》,這一套具豐富性意義的文學史料,不僅可以做為認識臺灣原住民族文獻的 一塊入門磚,而以這一成果為基礎,更可刺激產生許多研究主題,進以探索臺灣原 住民族的歷史際遇、文化內涵、生活樣貌。

為此,本期《原住民族文獻》特別邀請黃美娥教授以「臺灣原住民族關係作品 目錄暨作品選集」為基礎,挑選其中多種文學文獻,規劃「文學之眼: 文學史料中 的原住民形象(1895-1945)」專題,經由相關研究論文的撰稿,藉此勾勒、還原時人眼中的原住民族相關樣貌。

本期專題所刊文稿共計六篇,依序如下:

 

一、黃美娥〈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料的翻譯與選錄〉: 本文節選自前述《臺灣原住民族關係作品目錄暨選集》之〈導論〉,文章旨於說明該套書籍譯錄作品的大致 情形,並簡述各類文本的內容要義,藉此引領讀者一窺當時日人有關臺灣各地原住 民族的觀察與描寫。

二、賴衍宏〈日治時期「生蕃」短歌選譯〉: 本文選擇津端亨所編纂的《現代短 歌分類辭典》之中,六首與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族相關的短歌予以譯介,作者非但 如實譯出詩意,更嚴守短歌「五七五七七」節拍的特殊性,得使讀者在一般較為常 見的散文、小說之外,能夠領略另一類型作品的風格,以及相關描述原住民族的諸 多面向。

三、林以衡〈被觀看的族群: 李碩卿的原住民書寫〉: 本文以 1932 年北臺漢文 人李碩卿遊歷花東所創作的《東臺吟草》為分析文本,進以歸納期東臺灣原住民族 在一般漢文人眼中的印象,其中不僅觸及了東部原住民族部落、市街、飲食、歌謠等樣貌,從中更可看見族群從接觸乃至認同的過程,以及李氏刻板認知之侷限處。

四、趙偵宇〈理解的距離: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青木繁的原住民書寫〉: 本文以 穿梭在臺灣山林的臺灣總督府技師青木繁之作品為研究對象,文中闡述其人觀看臺 灣所獨具的「垂直臺灣」特殊觀點,以及與官方全然不同的觀看視角,突出了青木 繁認為惟有拉近彼此距離,才有可能促成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的意義與價值。

五、溫席昕〈瀨野尾寧與「蕃界美談」: 日本理蕃警察筆下的臺灣原住民〉: 本 文著眼於在臺「理蕃警察」的角色,除了指出他們作為征服者、統治者、教育者的 複合身分之外,更揭示他們如何透過文學寫作來強化政策、宣傳理念,卻也為此引 發了統治者與殖民地之間無以消弭鴻溝的悖論現象。

六、陳萱〈日本人的臺灣原住民印象之起源: 以牡丹社事件之紀錄為中心〉: 本文引領讀者回到日本軍方與臺灣及原住民相遇之初的 1873 年,亦即牡丹社事件 前一年,追溯樺山資紀與水野遵來臺所進行的「臺灣視察」,指出其中對於原住民 的認知,正是日本政府認識臺灣原住民的重要資訊來源,也是日後制訂原住民政策 的重要依據,文中進行了一番細心的考察。

 

本期專題-前言

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族群圖像。(圖片來源/《風俗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