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搶救瀕危語言─在家說族語! 本期專題 16 2014/08

文/本刊編輯部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方式與價值判斷,呈現獨有的民族象徵,藉此與其他民族作出區別。
失去語言,文化也會逐漸流逝。換言之,語言的流失也等同民族的消失。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09年報告以及國內語言學者調查,臺灣原住民族語中,被列為瀕危語言者有9種,包括「極度危險」之撒奇萊雅語、噶瑪蘭語、邵語、沙阿魯阿語、卡那卡那富語,以及「嚴重危險」之賽夏語、魯凱語下三社(茂林、萬山、多納)方言。

0160001

透過校園的母語教學來讓族語往下紮根,延續族語。(攝影/邱英哲)


2012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啟動「搶救原住民族瀕危語言實施計畫」,積極推動原住民族語的復振工作,計畫以「自己救自己」提升危機意識為主軸,由部落自主成立搶救組織,原民會補助族語學習師徒制、族語學習家庭,學校族語教育課程,並獎勵鄰里、教會及部落會議說族語、語料紀錄與教材編纂,訪問並記錄耆老口述歷史。

本期針對被列為瀕危語言的語系、搶救過程、復振之困境、族人自發的行動、現有的成果等角度,介紹族語復育的概況。行政院於2014年公布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第15族、第16族,將會加強語言復振與文化傳承,也讓瀕危語言的復振露出一線曙光。透過政府單位與族人共同守護及復育語言,豐富呈現各族文明的多樣性,將有利於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原住民族文化光采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