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樹皮布在世界各地的文化蹤影 本期專題 15 2014/06

文/蔡銹鵞

樹皮布是許多原始民族織品的前身,是利用樹皮纖維,製成蔽體保暖衣物的古老技藝。樹皮布文化分布區域包括亞洲東北庫頁島、日本、中國、臺灣、東南亞,到南太平洋群島,向西至非洲西岸,向東至中南美洲,是古代樹皮布文化分布的區域。穿起來舒適透氣的樹皮布,尤其適合南太平洋島嶼上濕熱的氣候,造就此地擁有最精緻豐富及多樣化的樹皮布文化。
經過上千年錘鍊的樹皮布工藝,有些隨時代演進而改變穿衣習性導致技藝失傳,有些區域仍相當活絡,例如非洲、新幾內亞、馬奎斯群島和復活島樹皮布。
尋找世界樹皮布蹤影的過程雖然費時,卻有豐碩的收穫,可觀察到民族的差異性。透過資料收集與欣賞實品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運用樹皮布方式,也開啟筆者對樹皮布文化的層面有更遠的視野深度,希以各國樹皮布文化演變過程的觀點,來探討原住民樹皮布文化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最毒的樹皮衣

生長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有種樹叫「見血封喉」(箭毒木)(Antiaris toxicaria),是木本植物中最毒的一種,人稱「鬼樹」,常被古代獵手用來塗在箭頭之上,以獵取鳥獸和射殺敵人。「見血封喉」樹製成的樹皮布不僅經久耐洗,而且柔軟、白淨,箭毒木的毒液與樹脂,經水沖洗乾淨,可保留其潔淨透白的樹皮布表面。因此被黎族先民當作製成樹皮布的首選樹種。
黎族先民大多生活在偏僻封閉的山區,毒蟲蛇獸隨處可見。「見血封喉」的樹皮質地堅韌,有很好的遮罩作用,其毒性還有防蟲功能。時至今日,在西雙版納一些山區還可看到一些人家用樹皮加工的睡墊。這種樹皮是取自於熱帶雨林中,樹漿有劇毒的高大樹種:箭毒木也稱為「見血封喉」的樹幹。這個勇敢的民族用世界上最毒的樹加工衣服,一個智慧的民族以木皮為布,開始了服裝系統的先河[注1]中國大陸的南方(雲南省、海南島一帶),尋找重現4,000年前先民們製作衣服的技藝。

在此區域,箭毒木樹皮衣可看不能買,在昆明的「雲南民俗村」內比較罕見的是在哈尼族村寨中,有位以「見血封喉樹」的樹皮製作服飾、臉譜和首飾的奇人張衛平,由於廣為製作樹皮,被人稱為「張樹皮」,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曾經在此於樹皮上寫下「天下一絕」的字。張樹皮的「見血封喉樹」樹皮衣材料取自西雙版納,白晰透氣,看不到樹皮的晦暗色澤,目前的作品已不出售,未來都要於博物館中典藏[注2]

日本的樹皮會唱歌

專研紙張保存研究的日本學者.本勇教授在2008年12月初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演講關於樹皮文化的演進過程,他提到:「樹皮布在日本是非常高級的物品,也是賜給天皇的禮物之一。」可見樹皮布在歷史上的珍貴性,未來的科技如果更先進,也許會有樹皮的DNA檢定,甚至進步到只要看到書籍的紙張,就知道那是哪個年代的樹皮技術。
日本在樹皮的運用上,有杉樹、檜木、櫻、櫸、椴木、胡桃、山葡萄等等,樹材的選擇較多樣化。日本的構樹很瘦小,這和氣候溫度有很大的關係。作者名久井文明在《樹皮的文化史[注3]一書,記載江戶時代以前的樹皮利用是非常多元的,例如:包裹物件、收納容器、腳鞋、照明的燈飾、音樂器具、房子的根柱……等等。日本也曾經有樹皮加工的技術方法記錄:1、剝離法(縱剝、橫剝、螺旋剝)。2、拔取法(輪狀、筒狀)。北海道的少數民族—愛奴族(aina)在以前就用樹皮鍋煮飯或料理食物,可見樹皮的文化在遠古時代是非常普遍的。

現今從樹皮布遺物的觀察中善用樹材的資源在日常生活,近年因環保的意識抬頭下,日本現在已少有樹皮製作的技術傳承了。

見血

中國西南見血封喉樹皮衣,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館館藏。(攝影/張至善)

                           日本?本勇教授。(圖片來源/蔡銹?)

 

?本勇教授在演講中提及樹皮上紋飾的圖案意義可進一步探索,如運用在衣服上的紋飾是否有信仰方面或神明保護的意義?在原住民文化保存工作中,?本勇教授提醒在臺灣的文化推廣,太注重表象的文化展演,而忽略了更具核心的研究工作。文化資產的維護與研究工作深度的投資保存,政府單位如能重視此層面的思考[注4]了解教育只是手段,而發揚文化與保存傳統並整理學術內涵才是重點,培育人才與國際化的接軌,以此鼓勵新秀們發輝更多的新點子與創意內容,使文化的研究更加延續,開創臺灣文化的新遠景。

斐濟的樹皮禮服為婚禮謝禮

斐濟的傳統婚禮,有一個特別風俗,就是在婚禮結束後,穿在身上的傳統樹皮衣和裝飾品都要脫下來連同婚禮儀式上的草席,一起當作送給牧師的謝禮。史前館的文物收藏,也增加了我對各國樹皮布豐富資源的認識,以下的圖例即為史前館的斐濟樹皮布收藏品,樹皮背面的接縫處看出樹皮塊狀組合的痕跡。

印尼樹皮衣象徵豐收意象

樹皮衣採自蘇拉威西中部地區,以構樹纖維製成。這種帶著彩繪的女用樹皮短衫通常為長袖,其顏料亦多取自周遭植物染料,主要於婚喪生命儀禮中穿著,其繁複幾何紋飾以水牛角最具特色,為繁盛豐收之象徵,這種紋飾也出現於男性衣著及家屋刻飾中[注5]

斐濟樹皮布

          斐濟樹皮布,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藏。(攝影/蔡銹?)

 

 

 

樹皮接縫

 

 

        樹皮背面的接縫,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藏。(攝影/蔡銹?)

 

 

 

 

印尼中蘇威拉西樹皮布

 

  

                 印尼中蘇拉威西的樹皮布。(攝影/張至善)

非洲部落的成年禮樹皮衣

在非洲的節慶活動中,「坎科冉」是塞內加爾和岡比亞的曼丁人地區的一種成年禮。坎科冉儀式最主要的特徵是:受成年禮者帶著用樹皮和faara樹的紅根鬚做成的面具,穿著樹葉做成的衣服,用蔬菜漿汁塗畫全身。儀式通常在8月和9月左右舉行,受禮者之所以要如此打扮,是割禮和成年禮儀式的要求,因為坎科冉是秩序的守護者、靈魂的法官和驅魔者。

成年禮是年輕人學習集體的行為準則,了解本部族的特性,領會植物的奧妙和醫藥的價值,並且從中學習打獵技巧的時機!近期甘比亞與塞內加爾隨著都市化與原始森林被砍伐成耕地,甘比亞與塞內加爾的樹皮布文化也逐漸式微,雖然過程歷經滄桑變幻,但珍貴的民族傳統還是被保存了下來。

夏威夷精緻壓印圖案的樹皮布

「檀島傳奇-從羽神到熔爐[注6]特展在2005年12月於國立史前館展出。以典藏太平洋南島語族民族學標本豐富而聞名的比夏博物館(Bishop Museum),將夏威夷原住民生活、神話和傳說等相關的生活用品、工藝品、圖像和影片等,以生動有趣的展示手法說明夏威夷文化的特色和發展。

在夏威夷,樹皮布的製作傳統上都是女人的工作,在木砧板上,以敲打器具敲打平整,直到變成像紙一般的厚度,敲打最後幾個階段會使用具有圖紋的敲打工具,使布面呈現浮水印般的裝飾,或乾燥後可在樹皮布上繪畫、版印等。

夏威夷樹皮布的特色,主要使纖維的製作過程延長,以便讓織品變得耐用、細緻,以及廣泛的裝飾技法和顏色。樹皮布打棒展現了圖樣的變化類型,在製作「塔帕[注7]的最後階段時提供壓印的運用。

夏威夷樹皮布

                                 夏威夷樹皮布。(攝影/張至善)

 

美屬薩摩亞樹皮布以大地為景

美屬薩摩亞位於南太平洋,是美國海外屬地的一部分,薩摩亞人稱構樹為Siapo。從構樹上取下樹皮並敲打成非常薄的床單和禮服,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製作樹皮布時以三種不同粗細的貝殼,在樹皮上來回慢慢磨擦,接著使水份排出,直到樹皮被壓扁而得到較薄的素材,再以木搥敲打樹皮,得到寬面又透光的樹皮布。
藝術家混合植物染料和其他自然材料,將塗料運用幾何形狀的設計,壓印在樹皮布上,使布料上多了許多代表各種存在意義的符號。在圖案設計的運用上,與身處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例如:魚網的線、海浪、貝殼三角形(鑽石)、花朵、不同的葉形、鳥類、海星、香蕉莢、蟲、蜈蚣……等造形變化。
《SIAPO[注8]書中作者Mary是位手繪專家,提到「SIAPO」,認為它不是一種靜態的藝術,在創意上,總不斷令他們新奇、實驗與進行著他們的理想!

國際間的發展與交流

在尋找樹皮布蹤影的過程中,史前館是筆者汲取樹皮布研究的重要場所,擴展筆者在國際上的視野,從認識南島民族的船形、染織文化、纖維創作特展、夏威夷比夏博物館提供並展出各種與樹皮布文化相關的物品。因為有史前館提供各項素材的介紹與展示,透過展覽與活動,可使一般民眾深度了解世界樹皮文化,也為保留樹皮布文
化作出重大貢獻,並提供國際交流的重要管道,串起多采多姿的樹皮布文化!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本文摘錄其發表《東台灣樹皮布製作之研究與創作》碩士論文)


注釋

[注1] 參見中國科普博覽〈樹皮衣與桐布紡織〉http:www.kepu.net.cn/gb/lives/banna/folk/fol102.html。
[注2] 參見http:tw.myblog.yahoo.com/jw!ge5yHEqYAwJclp5zYbw-/article?mid=2551,CCTV,2007年05月22日中國大陸著名的自然保護區「西雙版納」原始森林,以珍貴獨特的熱帶雨林景觀與多民族文化為主要特色。
[注3] 名久井文明:《樹皮的文化史》,(日本:吉川弘文館,1999年)。
[注4] 《原教界期刊》,(台中市:五南文化廣場),2008年,20期,頁59。
[注5] 參見〈菲越泰印:東南亞民俗文物展〉http://english.moe.gov.tw/public/Attachment/7101511144571.doc
[注6] 林妙香:《檀島傳奇-從羽神到熔爐》(英譯本),(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6年),頁90-93。
[注7] 塔帕是東加群島用嫩桑樹皮製作的一種土布,再用薑黃屬植物和天然靛青等印上各種幾何圖形。
[注8] Mary J.Pritchard:《SIAPO》,1984年美屬薩摩亞在文化藝術上的議會和慈善行為的1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