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找回樹皮布的文化榮耀──都蘭耆老沈太木的傳承故事 本期專題 15 2014/06

文/侯方達

臺灣原住民文化的編織、刺繡是大眾耳熟能詳的特色工藝,許多族群的編織和刺繡精美絕倫,令人讚嘆不已。南島語系的穿著文化,尤其是樹皮布文化,被認為是一項具代表性的物質文明,但在同為南島語族臺灣原住民卻鮮少被觸及,樹皮衣的傳承,曾中斷長達60餘年。

樹皮布這項珍貴的工藝,10餘年來開始受外界重視、受邀教學示範,吸引國際媒體的關注;受到美國有線電視CNBC World〈KARMA  TREKKERS〉旅遊節目至都蘭採訪,大溪地國家〈南島技藝〉紀錄工作隊、以及來臺參與「南島國際論壇」的各國原住民酋長重視,都到都蘭取經,其中推廣樹皮布文化的重要功臣是臺東都蘭部落的沈太木。

高齡已81歲的阿美族人沈太木(Panay),研究樹皮製作已經近20年,默默地將樹皮文化點點滴滴保存下來。詢及當初為何會去接觸樹皮創作,沈太木表示其動心起念是為了要將文化遺產留給下一代。

沈太木


 千錘百鍊的美麗部落文明

1995年,沈太木是都蘭部落的頭目,常思索當頭目能為部落、為下一代做些什麼?眼見部落的編織、刺繡、雕刻等傳統工藝都有人傳承,唯獨印象中聽父親講過部落的「樹皮衣」的故事,自己卻從未親眼目睹,因此開始探索樹皮衣這個傳統卻又陌生的文化。

一開始沈太木召集部落耆老,詢問有關樹皮衣的訊息,結果發現,不只他自己,就連部落的老一輩,都只聽聞樹皮衣,卻未有人真正見過,更遑論樹皮衣的製作方法。在部落做過一番田野調查後,沒有得到任何有幫助的資訊,於是沈太木採取最直接也是最笨的方法,直接去做,從做中學。

沈太木長年致力於發揚樹皮布文化工藝。(攝影/侯方達)

 

「從無到有」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摸索過程,在沒有任何基礎經驗下,最初幾年製作樹皮衣的思維全然走向錯誤的方向,吃了不少苦頭。
那時沈太木是用剝離的方式將樹皮從樹幹剝下來,然後將樹皮縫製成衣服形狀,這樣製成的樹皮衣就像是把木頭穿在身上一樣,不但不舒服,還容易傷到皮膚。

沈太木隨著經驗累積,慢慢知道取樹皮不能用剝的,而是要透過敲打的方式將樹皮分離,於是沈太木家裡就不時傳來敲打木頭的聲音。辛苦的地方不是這單調又無止盡地敲打,但在伴隨敲擊的聲音中,卻是部落其他人的揶喻與質疑的異樣眼光。沈太木開玩笑說:「原本在部落裡很多朋友一起喝酒,自從做樹皮衣,整天敲敲打打,都沒有時間喝酒,變得都沒有朋友」。


敲打樹皮衣是冗長又枯燥的過程,好幾次沈太木也曾想放棄,在最失意時遇見都蘭國中的林正春老師,他致力發揚都蘭部落文化,得知沈太木在做樹皮衣,適時給沈太木鼓勵,這無疑為他打了一劑強心針,讓熱情之火不再因挫敗而澆熄。妻子也不斷地給予精神上的鼓勵,並化作實際行動支持,夫妻倆人一起繼續製作,才有辦法堅持下來 。

懂得敲打樹皮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不過如何敲打卻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沈太木是取雀榕的樹幹為材料,因為雀榕的樹皮纖維成分高,延展性較高。最初都是取很大根的木頭,後來慢慢發現並不是越大的木頭越好,反而是大小適中的木頭的樹皮質地更好。

由於生態環境的改變,好的雀榕漸漸難尋,沈太木於是改取構樹當作材料。構樹的分布很廣且取得容易,品質跟雀榕不相上下,所以現在樹皮衣幾乎都是以構樹為主要材料。

從1995年開始學習樹皮衣,歷經近20年,嘗試無數次失敗的經驗,13年後才完成他認為合格的樹皮衣。現在看來,製作樹皮衣對沈太木已經不是件難事,製作一件傳統上衣大約要1星期,如果是一整套,包含褲子、情人袋則將近1個月。

_HOU9760

樹皮布衣的製作相當費時,傳統上衣要費時1星期才能完成。(攝影/侯方達)

                                               

                                                                                                                

製作前敬拜樹的感恩儀式

整個製作樹皮衣的過程,第一個步驟是從山上採集構樹開始。對阿美族而言,樹木是有靈性的,在鋸取樹木前,要先倒杯酒敬樹靈,感謝樹木提供木頭。如果要鋸的樹木比較大棵,有時還會擺一顆石頭在樹頭上,當作是跟樹木交換的禮物。

第二個步驟是要打樹皮,採集的木頭不能閒置太久,通常2-3天內就要將樹皮敲打下來,否則會影響樹皮的品質。敲打是取樹皮的重要關鍵,敲打時力道大小跟施力均勻是樹皮品質的重要因素。敲打分成兩個步驟,一是敲打木頭將樹皮與樹幹分離,第二個過程則是單獨敲打樹皮,要將樹皮面積打到2到3倍的延展後才算完成。至於樹皮要打多厚多薄,則是根據所要製作的物件不同來決定。例如欲做成衣服的樹皮會保留較厚一點,若是做成裝飾品如筆筒、燈罩等,則會將樹皮打薄一點。

第三個步驟是修飾樹皮和清洗,打下來的樹皮會根據製作內容不同,保留樹皮上的角質,營造不一樣的質感,若不需要這些角質,則必須用刀子將之去除,然後用清水加以清洗。清洗後必須放在陰涼處風乾,接著便可以依照製作物的大小剪裁縫製。如果製作的成品是比較大的物件,就需要從大量的樹皮中選擇顏色、紋路接近的加以拼貼,如此作品才會有完整性。

 左邊是雀榕          

                 

左邊是雀榕,右邊是構樹成品。(攝影/侯方達)

                                                                                      

                                                                              
推廣樹皮布文化與學校教育接軌

沈太木十分熱衷推廣樹皮布文化,閒暇之餘還利用樹皮開研發各種文創商品,如帽子、提包、小燈架、零錢包等,提升樹皮的使用價值。由於長期推廣樹皮文化,也有實踐大學織品系的學生慕名而來向他請益,將時尚的織品結合樹皮,讓傳統樹皮文化變成文化創意產品。

                                                                                 

 沈太木長年的持續努力,備受政府單位與社會大眾的肯定,他曾受邀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工藝研究所示範教學, 2010年獲行政院   

原住民族委員會頒發 「原住民工藝薪傳獎」。現在都蘭國小的畢業生,學校都會安排來沈太木這裡體驗樹皮的敲打製作,讓部落的小朋友與傳統文化接軌。沈太木從最初接觸樹皮布製作就不是為了商業考量,才能有這樣的執著跟毅力,使阿美族樹皮衣重現,也因為這股使命感,才得以將這個文化持續傳承,並揚名國際舞台,古老樹皮布的回聲源源流傳,重生部落文明榮耀。

                                                    

_HOU9782

 

沈太木製作的樹皮帽。(攝影/侯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