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的變遷看萬山部落對時間的詮釋
本期專題
第14期
2014/04
文/林惠娟
曆法其實歸根到底是一個時間觀念的問題。萬山人跟其他臺灣原住民一樣,在近代接觸荷蘭人、日本人與漢人以前,根本沒有辦法看到西曆、黃曆(農曆)或類似於通書的書面曆法參考書。之前,完全依靠自己的時間觀念和年月周旋的知識來安排社會生活,包括一年到頭的農業活動與一年季節進展有關的儀式活動。這種知識是口頭傳承的。如果說現在的萬山人,經過日治時期與民國時期的動盪,大都使用通用的年曆,而很少保留自己固有的時間安排體系,那並不代表說他們過去沒有整套的時間演算法。
他們時間觀念過去是什麼性質?從南島語系其它族群的民族誌資料可以看到一般,或至少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線索。美國人類學家霍斯金(Janet Hoskins)進行了對於印尼東部海島松巴(Sumba)上考底(Kodi)人的傳統時間觀念的考察,發現他們跟許多太平洋海島上的族群一樣,主要是依靠海裡與地上的自然變化來安排一整個年度的社會活動,而將天上星宿的觀察為副。他們傳統上認識幾個比較顯著的星宿並加以命名,但最主要的依據是每年相當於西曆4月左右出現的海上巨蚯蚓的大集合。人們看到蚯蚓大集合發生以後第一個之新月後才把這一段時間的月份加以命名。之後再依其他自然現象,包括開花及其它植被變化來調整農業活動開始、收割等。【註1】負責安排各群體節日活動的儀式專家,當地叫做「年曆君長」(Rato nale)。一年的錯綜複雜的季節性自然現象由他來安排成一個自成體系的「年曆」。【註2】
如果說東亞北方的民族,包括古代漢人,主要依靠天文觀察和數學來訂每年的年曆,而以地上自然現象為副,南方民族則多半是以自然現象為主要動機,而較少用天文觀察。大陸上的壯侗語系各民族,過去同樣是以植物變化或動物動靜為季節的主要標誌。社會上的相關知識是通過很多傳統季節對歌的歌詞一代傳一代。【註3】
一個社會有這種傳統曆法的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或副作用,是有時候多數當地人未必能說清楚當時的月份是叫什麼名字,偶爾也會因為自然現象本身出現異常或混亂而發生對曆法不同的看法或爭議。爭論的內容包括年的開頭定位、月份的命名等。【註4】
在萬山魯凱語言中,每一個單詞或詞組的語義不是單一的,而是有它一定的使用範圍,包括本意、引申等。每一個語言的基本詞彙的使用範圍未必是對應的,特別是在當地社會有重要或特殊文化意義的那些詞。在此,要特別說明,中文和萬山話基本詞彙也有不少格格不入的地方。儀式、曆法和禁忌三個詞在中原文化體系有自己很豐富的內容和用法,但在萬山話沒有完全對應的詞彙。較接近這個概念的辭彙lehe'e, 其語意範圍則是處在儀式、曆法和禁忌三個詞中間。
以下將探討當地時間概念的呈現與演變,特別是文字系統對於傳統時間觀的影響。
(一)從語言系統看傳統時間觀
1. 時期kala-…-ae
關於kala-?-ae「時期、季節」的表示法,該詞綴需附加在名詞或者是動詞來表示。此結構於當地語言極為普遍,甚至可以與借詞連結,如'aomo「日本、日本人」衍生語意為kala-'aom-ae「日治時期」。遺憾的是kala-?-ae當中的詞根早已消失於一般用語,無從推測語意,本研究盡可能從上下文脈絡,找出最貼近的語意。以kala-'atamor-ae的詞根'atamoro為例,依據文本中出現將要跨年的祭詞,而予以「跨年儀式時期」的語意。下表彙整出與kala-?-ae「時期、季節」相關的衍生詞。
表1 kala-…-ae(時期、季節)的表示方式
編號
|
詞幹
|
語意
|
儀式名稱
|
儀式舉行時間
|
備註
|
1
|
pa-ecece
|
?
|
kala-pa-eceec-ae
|
小米收成後
|
可能7~8月
|
2
|
to-volro
|
?
|
kala-to-volro
|
播種小米前
|
可能1~2月
|
3
|
’i-pa-odho
|
被盪鞦韆
|
kala-’i-pa-odh-ae
|
播種小米前
|
可能1~2月
|
4
|
tacovonganae
|
kala-tacovongan-ae
|
稻米收成後/播種小米前
|
可能1~2月
|
|
5
|
’okalave
|
拔稻米田雜草
|
kala-’okalav-ae
|
稻米生長期間/拔稻米田的草
|
可能7~8月
|
6
|
lramolro
|
拔小米田雜草
|
kala-lramolramolr-ae
|
小米生長期間/拔小米田的草
|
可能3~5月
|
7
|
aoko
|
人名
|
kala-aok-ae
|
種植小米和稻米時期舉行
|
可能2~9月
|
8
|
’atamoro
|
?
|
kala-’atamor-ae
|
小米收成後/稻米收成前
|
可能8~9月
|
9
|
pa-dhoko
|
?
|
kala-pa-dhoko-ae
|
?
|
?
|
10
|
’i-paodho
|
?
|
kala-’i-paodho-ae
|
?
|
?
|
11
|
’i-lrovehe
|
?
|
kala-’i-lroveh-ae
|
?
|
?
|
註:?表示語意未詳或時間未詳。
值得再深入研究的是,kala-?-ae「時期、季節」不僅是時間概念,還能巧妙地融合了當時的自然環境狀態,以kala-to-ta-lelep-an-ae為例:在舊萬山時期該詞語意為「下雨時期」,然而詞根並非以dho'olo「雨」一詞,卻是以lelepe「豆子」為詞根,若就字面翻譯kala-to-ta-lelep-an-ae指的是「曬豆子的時期」。
藉此,可推測舊萬山當時的生活習慣及環境,並再次印證當地語言不同於漢語的邏輯觀。隨著遷村後的環境驟變,曬豆子已非日常生活出現的場景,該詞也就逐漸消失,改以kala-dhodha'ol-ae一詞表達。
延續上述kala-dhodha'ol-ae一詞的的探討。詞幹dhodha'olo因重疊而有強調之意,故譯為「常常下雨」。若細究該詞的語意範圍,其對應的漢語除了「梅雨季」,還包含了所有「常常下雨」的時期。因此,翻譯當地文本的同時,也須掌握研究主體背後的文化脈絡。
圖1 魯凱人種植豆類作為副食。圖為樹豆。(攝影/莊溪)
表2 kala-…-ae之構詞變化
詞綴
|
語意
|
編號
|
字根/語意
|
範例/語意
|
kala-…-ae
|
時期、季節
|
1
|
’atamoho/?
|
kala-’atamoh-ae/跨年儀式時期
|
2
|
ilrovehe/?
|
kala-’ilroveh-ae/試做儀式時期
|
3
|
lelepe/豆子
|
kala-to-ta-lelep-an-ae/曬豆子【註5】時期
|
4
|
dha’olo/雨
|
kala-dhodha’ol-ae/梅雨季節
|
5
|
aomo 日本
|
kala-’aom-ae/日治時期
|
6
|
cikoko 中國
|
kala-ciokok-ae/國民政府時期
|
註:?表示語意未詳。
2. 時間與日期
當地表達時間的方式,側重兩個元素「動詞」及「事件」,以下列中文句子為例:[我吃完飯後]1,[就出門了]2,句中以「吃飯」為主要的動作,於後才能表述「出門」該事件。當地語言是以詞綴maka-?(-nga)「完成-?.(已/了)」放在副詞子句中的動詞上,或以mani「然後」放在主子句前來表示時間,如:[lo maka-'ipahai]1 [mani tongoso-nga-mao dhona dha'ananae morilehe'e.]2「當稻米收割後,家人就舉行家庭儀式。」文本中普遍以此句法表示時間順序。是故,曆法儀式的時間與日期,無法以固定的時間點來判定。
事實上,文本中另有其他具體的時間表示法,但出現次數微乎其微,即時間副詞'idhanae「隔天」,相較於上述1 的語意情境,該詞指涉的時間範圍較長。
3. 時段
文本中雖然無法找到實際範例,但根據過去所記錄的語料,當地語言可依據太陽座落的位置,及月亮的形狀來判定大約的時段。【註6】
(二)當代時間觀之演變
本節,將試圖從當代推廣的書寫系統角度,說明另一種影響傳統時間觀的因素。最顯而易見的變化是時間愈趨具體化的表現,以筆者聘書及參與編撰的教材為例。聘書內容出現了年、月與日(如圖2),教材內容更進一步出現幾點和幾分的時間概念,這些詞彙皆出自日語,印證了具體的時間觀並非出自當地原始的邏輯,如表3。
圖2 原住民族語言教材編輯委員聘書。(圖片提供/林惠娟)
表3 萬山魯凱語生活會話篇第三課【註7】
角色
|
第五課 nanggace nangnicingai? 今天星期幾
|
ritahe
|
mene ’a nang gace nang nicingai? 今天是幾月幾日?
|
’enedhe
|
mene ’a lroko gace goo nici. 今天是六月五日。
|
ritahe
|
nangyobingai mene?今天星期幾?
|
’enedhe
|
mene ’a dhooyobi. 今天是星期六。
|
ritahe
|
’olevakai yobingi dhooyobi? 星期六郵局有開嗎?
|
’enedhe
|
omiki, aha’eve la ’oeleve lo maelre ’aliki hacizi paokela zionizi.
有,但是(只有)早上開,從八點到十二點。
|
ritahe
|
nangzingai? 幾點了?
|
’enedhe
|
omikinga zio’ici zi yongzi pong. 已經十一點四十分了。
|
ritahe
|
topodhaolaekai toki’o? 你的錶準確嗎?
|
’enedhe
|
mahidhahe tokili zi pong, topodhaolae ’a zio’ici zi hang.
我的錶快十分,真正是十一點半。
|
1
|
nang
|
幾
|
8
|
dhooyobi
|
星期六
|
15
|
yongzi
|
四十
|
2
|
gace
|
月
|
9
|
’olevekai
|
有開嗎?
|
16
|
pong
|
分
|
3
|
nicingai
|
(已經)幾日
|
10
|
aha’eve
|
但是
|
17
|
toki’o
|
你的手錶
|
4
|
lroko
|
六
|
11
|
hacizi
|
八
|
18
|
tokili
|
我的錶
|
5
|
goo
|
五
|
12
|
zionizi
|
十二
|
19
|
hang
|
半
|
6
|
nici
|
日
|
13
|
zio’ici
|
十一
|
|
|
|
7
|
nangyobingai
|
星期幾
|
14
|
zi
|
時
|
|
|
|
綜觀上述,語言不僅能記錄過去也能體現當代之文化。採取精準的紀錄當地語言,正確書寫當地文字系統,這樣的文本確實有益於於研究者分析出更貼近於當地文化的研究。故重新檢視當地語言和文記系統,方能詮釋出最貼近於當地人的邏輯觀。
(本文節錄自作者之碩士論文〈以民族語言學角度探討萬山魯凱族之曆法儀式〉)
註釋
【註1】 Janet Hoskins 霍斯金, The Play of Time: Kodi Perspectives on Calendars, History and Exchange (時間的戲變:考底人對年曆、歷史與交換的觀念),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333-352。
【註2】 Janet Hoskins, pp. 364-366。
【註3】 Meng Yuanyao 蒙元耀, The Nam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mmon Plants in Zhuang (壯語常見 植物的命名與分類),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 pp. 73-83, and 255-302。
【註4】 Janet Hoskins, pp. 336-341。
【註5】 係指所有豆子的統稱。
【註6】 齊莉莎(Elizabeth Zeitoun)、林惠娟(leeve kadhalae),2003,《我們不要忘記咱們萬山的故事:過去的回憶》。語言暨語言學專刊甲種之四。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籌備處,頁507。
【註7 】2012 年,駱秋香、林惠娟,《萬山魯凱語生活會話篇第三課》,台北: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