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的大地時鐘——欒樹、小米、月亮
本期專題
第14期
2014/04
文/浦忠勇
鄒族的曆法可以說是源自於大自然的生息秩序,年、月、日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如此,然而這樣的大地節序雖融入在實際生活,卻未發展成具體的節氣和曆法語言。以下要從實際現象中,分別從年、月、日以及生活實踐中說明鄒族曆法觀念。
鄒族關於年的概念,沒有單字,而是以組合語詞表示。這些語詞包括Cono-tonsoha(一年)、Faeva-ci-tonsoha(新的一年)以及Sucaevi-ci-tonsoha(過去的一年),鄒語的tonsoha原意指「果子採收一次」以及「一個循環」的意思,依此推測,鄒族是依據草木或作物生長的節序來判定一年的意義。大部分的草木果實一年生長一個循環,一年採收一次,農作物也是如此,所以植物生長自然而然成了族人的時間概念,農耕節序也有所依循,因此植物生息被賦予有意義的時間概念,這個概念可以賦予族人時間歷程、農作時序以及年歲依據。例如要知道孩子幾歲,最簡便而實際的方式就是數一數他出生之後,小米收成幾次了,或數一數他參加過幾次小米有關儀式,也因此歲時祭儀、年祭均有曆法旨意。
鄒族關於「月」的概念很清楚,也很特別,因為「月」是這一概念是重要的生活時間概念,更特別的是族人把「月」這個概念扣連到超自然的神祕領域。鄒族的月份名稱包括Conza (1月)、Eosa(2月)、Tueva(3月)、S?pta(4月)、Eema(5月)、Anma(6月)、Pitva(7月)、Voeva(8月)、Sia(9月)、Maska(10月)、Eoviya(最後一月)等11個。其中特別的是,月份只有11個,這樣最後一個月是含蓋了2個月的長時間,此月份名稱鄒語原意有「回復、重來」之意,有年尾要重新再來的意涵,是其特別之處。南鄒族的月份有12個,跟北鄒有差異,南鄒還留有悅耳動人的「十二月令之歌」,仍流行於部落。
鄒族關於月的概念最特殊的地方,是月的意義涉入神聖與世俗、乾淨與污穢的宗教性意涵。鄒語稱一個月的時間為Cono-feoh?,feoh?即「月亮」,以其出現及消失歷程來計算一個月循環時程,「一個月亮」代表一個月的時間。鄒語有Cofkoya-ci-feoh?(乾淨的月亮)以及Kui-ci-feoh?(不好的月亮)的分別,前者又意含神聖的意義,後者有污穢與世俗之意義,乾淨的月份可以舉行部落儀式,如戰祭,也可以做房屋興建工程;不好的月份,通常是部落有人死亡、失蹤、得怪病或征戰不利等等現象,有此現象,就不能舉行儀式,如果事先已經決定舉行戰祭,有死亡之家族不能參加,而如果舉行期間有部落族人死亡,那麼儀式就得延續一個月結束,直等到新的月份到來。鄒族稱新的月份為Faeva-ci-feoh?,即「新的月亮」,它有新生之意,基本上也是神聖乾淨的新月,所以族人決定部落儀式的時間,會選擇在新月時間辦理,「新月」除了有「新生」之意,也有給予族人有一個重新再來、重新出發的意義;另外,鄒人對剛初生成的新月之象,賦予占卜吉凶之意義,可以從此預知一個月份部落族人是否有人將往生。
鄒族關於「一天」的概念,就扣緊著「太陽」的一日運行。太陽代表光亮、白天,太陽下山即為黑夜,這是鄒人劃分時間的重要概念。鄒人稱一天為Cono-hie,原意即「一個太陽的時間」,指的是從日出到日落的整個歷程時間。鄒族還特別認為日升之方向為Emomho-si-hie,是神聖之地;中午稱Cohzona(達邦社語稱Cohiona),在鄒人一般生活中,上下午都一樣,都可以工作,但許多儀式要在上午完成,最好是清晨Taseona完成;有趣的是鄒族巫師也認為,如果要做巫術儀式,最好也要在早上做,效果比較好,下午能施展的法力有限,清晨則是最神聖乾淨的時間;落日之地的西方,具世俗或惡靈之象徵,天色漸晚,鄒人認為是鬼靈活動的時間,所以鄒族也有Ausuhcu-kuzo-'e-hp?hp?ng?的說法,意即天色轉趨黑暗時分是趨於玄祕又有點邪惡的時間;過去鄒族巫師施展黑巫術(鄒語稱Patihauyu)取敵人魂魄,要在半夜舉行,因為族人認為人在半夜沉睡之際,人的魂魄Piepiya可以離開軀體遊行世間。總之,白天黑夜具超自然的意義,人類稱Yata-Tiskava,語意即「屬光亮之地的族類」。惡靈稱Yata-Voec?vc?,語意即「屬黑暗之地的族類」;鄒族有些祈福儀式或驅邪儀式要面向東方日出之地,部落男子會的正門也是面向東方。所以,太陽運行區隔白天與黑夜,與作息有關,成為族人一日生活時序的基本依據,而陽光、光亮之地、黑夜、黑暗之地等概念,都被賦予時序意義,也相當程度規範了鄒人部分的生活哲學。
鄒族將「季節」區為兩種,即Ho-mu'eina(熱的季節)和Ho-soy?ma(冷的季節),當然前者也意涵著多雨的季節,後者屬乾季,這也直接反應鄒人一年當中的生活作息。夏季多雨,萬物生長,是農耕季節,而冷季乾旱,河水稀少,萬物生長也稍歇,農閒之季,卻是獵人馳騁山林打獵的好時間。鄒語找不到春天和秋天這樣的辭彙,這似乎也反應著阿里山地區氣候的實際狀況。
最後再以Pc??(臺灣欒樹)這一農耕節序的植物來為鄒族曆法作個小註解。前已述及鄒族的生活作息和農作節序,雖然沒有現代化的科技知識和工具作輔助,但族人可以參考各種自然現象,包括植物生長、動物遷移、氣象變化或天象徵兆,安排狩獵和農作生活。在鄒族部落周圍的山林間,隨處可見的台灣欒樹,它一年的生長周期,便是族人農作生活的重要指標。主要原因是台灣欒樹開花的時間,以及它花色的改變,多少可以作為農作時序的參考,例如當欒樹開花,族人便要開始卜夢選擇小米耕地;當欒樹結出深紅的蒴果,族人就要開始開墾農地;當蒴果呈咖啡色,即將凋謝的時候,是族人要火燒耕地的季節;等待新的一年播種小米。台灣欒樹雖然與鄒族的農作儀式沒有直接關係,但它卻是族人一年生活的大地時鐘。
當欒樹開花,便要開始卜夢選擇小米耕地 。(攝影/莊溪)
當欒樹結出粉紅色的蒴果,族人就要開始開墾農地。(攝影/莊溪)
欒樹的蒴果呈咖啡色時,便是放火燒耕地的季節。(攝影/莊溪)
從以上的討論可以看到鄒族曆法的大致輪廓,它與大地的節序緊密相連。觀察草木生息、鳥獸活動及鄒人長期實踐的農耕狩獵經驗,就可約略理解鄒人的曆法觀念。
(本文作者為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