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鄒族頭目的龍袍──從久美鄒族的傳說談起 本期專題 13 2014/02

文/文高明

南投縣信義鄉久美村鄒族頭目家發現兩件清代衣物,因衣物上繡有龍紋圖案,當地人稱之為「龍袍」。從外形來看,這兩件衣物成裙狀,應屬漢人服飾中的馬面裙,或為清代朝廷命婦穿著的服裝【註1。由於歲月侵蝕,衣物表面呈現斑剝現象,但細緻手工仍清晰可見。

 

201313p6

久美鄒族頭目家珍藏的清代女用馬面裙(攝影/文高明)

 

有關這兩件「龍袍」的來源,久美部落鄒族盛傳是清代的皇帝送的。筆者自幼生長在久美,對此「龍袍」早有所聞,並曾做調查【註2,發現該衣物似乎與清朝乾隆年間原住民進京朝覲之事件有關,茲略述如下。

 

鄒族的傳說

根據久美鄒族傳說,龍袍的來源和yahicuva【註3有關。yahicuva是敘述一位鄒族頭目渡海救弟的故事,內容如下:

過去我們有一位頭目名叫Avai,他和弟弟一起出征,弟弟被敵人挾持,滯留未歸。他很生氣,於是再度出征去救弟弟。在渡海(Sumopihi Tupu)途中遇到了大風浪,一個大漩渦(t'maikuyungu ci cumu)將要吞沒船隻,正當危急時,他向天長嘯(puyabai),船頭突然轉向,順利擺脫險境。他抵達目的地,看見弟弟坐在hongte【註4的身邊,頭戴著和敵人一樣的帽子。敵人看見他來勢洶洶,把他關進牢裡。弟弟卻對他們說:「你們別關他,他有神靈保佑,如果得罪他,後果不堪設想。」對方聞言趕緊放人,但他餘怒末消。對方極力安撫,並送他許多布匹,但他連看都不看一眼。他把手上的長矛插在地上,對方開始在長矛旁邊放衣物,一層一層往上疊,直到衣物超過長矛頂端,他才欣然接受。這兩件「龍袍」就是Avai那時候帶回來的。

以上為當地鄒族耆老文進光(1984)的口述內容。另外,根據衣物持有人久美頭目遺孀巫阿寶(1984)稱:「巫家保存的這兩件『龍袍』,是過去漢人的hongte送的。以往只有在舉行mayasvi【註5祭典時才由頭目的女兒穿著亮相,祭典結束後立即收藏,因此才能保存到今天。」

事實上,久美的mayasvi祭典自1956年中斷,數十年來幾乎沒有人看過這衣物。巫阿寶從不輕易展示,顯見巫家對此衣物珍視的程度。

 

P48-3

2007年,時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浦忠成探訪衣物持有人巫阿寶女士。(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文獻的記載

林衡立(1953)指出:「有清一代臺灣番人之朝覲只有二次,皆在清乾隆末年。」他列舉大清實錄,說明臺灣原住民確曾渡海朝覲,而鄒族頭目阿吧哩亦列名其中。其相關資料援引如下:

乾隆五十三年,福康安等追捕逆匪林爽文、莊大田,各生番協同擒剿,傾心歸順。是年冬,番社頭目華篤哇哨等三十人來京朝覲,並記於此。【註6

此段文字說明原住民因協助清廷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因而獲得進京朝貢之機會。有關林爽文戰役經過,以下文獻記載甚詳:

林爽文再敗於集集埔後,一時逃入小半天,該地為水沙連生番與阿里山生番接壤地帶。??此時協助搜拏,似以阿里山生番為主。其雖未能擒獻賊首林爽文,然自其後林爽文復潛回埔里番社觀之,該生番等果不容留匪犯。【註7

此段文字記述阿里山番協助搜拏匪犯甚力,且形成主要勢力,使竄匪無處藏匿,終至落網就逮。

臺灣內山各社生番於八月上旬到郡,共計頭目四名,番目二十六名,通事四名,社丁八名。委在臺灣辦事福州同知楊紹裘帶同義民首曾中立、黃奠邦、張維光、葉培英、王松護送,於八月二十八日自鹿耳門登舟,候風。約十二月望前可以抵京。【註8

此段文字敘述當年朝覲者及護送人員候風登舟及預定抵達之行程。

(十二月)戊申。上幸瀛台。土爾扈特郡王車凌德勒克??臺灣屋鱉總社番頭目華篤哇哨、阿里山總社番頭目阿吧哩、大武壟總社番頭目樂吧紅、傀儡山總社番頭目加六賽等於西華門外瞻覲。命隨至瀛台,賜食。

(十二月)庚戌。上御撫辰殿大幄次,賜蒙古王??土爾扈特郡王、回部柏克、朝鮮國、暹邏國使臣、臺灣生番等宴。

(十二月)丙辰,上御重華宮,賜土爾扈特郡王??臺灣生番等宴,並賞賚有差。

(十二月)丁巳。上御保和殿,筵宴朝正外番??阿里山總社番頭目阿吧哩??至御座前錫酒成禮。【註9

以上各段文字敘述臺灣頭目抵達目的地後,與其他朝正外番、使臣等一同瞻仰天顏、接受賞賚,並在御座前錫酒成禮之事。阿里山總社頭目阿吧哩亦參與其中。

現二逆首具已就擒,所有打仗出力??。至生番等,雖與內地言語不通,亦不能辨識文字,但伊等素性好利,如內地布匹、鹽、茶等物,皆所嗜好,著福康安查明幫同搜捕逸犯之生番等,就其所好內地物件,酌量從優賞給,俾伊等益加感激,蒸蒸向化。【註10

此段描述清廷為酬謝原住民出力,允依所需就內地物質從優賞給,其中提到布匹等。

又根據大清實錄記載,原住民朝覲不只一次,1790年(乾隆55年)另有一批臺灣原住民入京,這次入京是為了祝賀乾隆八旬大壽,其記錄如下:

(七月)丁亥。??臺灣生番懷目懷等十二人入覲。??賜食,並賞賚有差。

 (七月)己丑。??臺灣生番等賜食,??餘各賞賚有差。

(七月)壬辰。上御澹泊敬誠殿,賜??臺灣生番等宴。

(八月)庚申。上御禮輿還宮,騎駕鹵簿全設??臺灣生番等環跪稱慶。

(八月)辛酉。上八旬萬壽慶節。??臺灣生番等行慶賀禮,作樂宣表如儀。

(八月)丁卯。上御同樂園,賜??臺灣生番等食。賞賚有差。【註11

阿吧哩此行獲賞賜六品頂戴及官用緞面補掛、蟒袍、袖襖、緞靴、布襪、絲棉帶手巾等。【註12

P64

鄒族的「龍袍」上有類似龍紋的圖案。(攝影/文高明)

 

傳說與文獻的巧合

從以上文獻資料觀察,阿吧哩頭目進京朝覲肇因於平亂有功。但巧妙的是久美鄒族的傳說與清代的文獻卻有許多吻合之處﹕就人物來說,久美鄒族人稱Yahicuva者為Avai,而文獻上登載進京朝覲之頭目亦為阿吧哩,兩者名稱相仿。就朝覲次數而言,久美傳說中提到Avai頭目兩度出征,而文獻記載亦顯示臺灣原住民朝覲次數有二次;朝覲行程言,傳說中提到Avai頭目曾經渡海,且在途中遭遇大漩渦。(按前清時代官民來往臺海,必須經過俗稱的黑水溝)Avai頭目所見大漩渦是否為黑水溝?若從文獻記載候風登舟季候異常的情形來看,兩者之間似有巧妙關聯;就餽贈物品而言,傳說Avai抵達目的地後,要求賞賜物品必須越過長矛頂端,而文獻中亦記載阿吧哩頭目接受賞賚,並獲贈內地布匹、鹽、茶等物資,朝廷之餽贈竟與頭目的長矛之說不謀而合。

 

待釐清疑點

綜上所述,清乾隆年間,鄒族的確有一位名叫阿吧哩的頭目及數名番目進京朝覲,並接受封賞。清廷謂番人搜捕圍堵有功,又稱協助搜拏以阿里山番為主,而久美鄒族的傳說故事竟與中國文獻不謀而合。久美「龍袍」是否為當時帶回來的犒賞之物?若由清軍與林爽文交戰情形來看,當年林爽文戰敗逃逸的路線恰好位於北鄒魯富圖社境內,而久美又處於與敵人交戰的前緣地帶,可見鄒族魯富圖社群確曾獻力,清廷論功行賞自不致遺漏魯富圖大社及其所轄久美小社。今日我們在久美目睹清代的「龍袍」遺物,並聽到相關的傳說,顯示「龍袍」之說並非空穴來風,唯此說尚待進一步查證,蒐集更多的佐證資料,如:鑑定衣物出土的年代,方能對「龍袍」的來源作更精確的描述。

(本文原載於《北美鄒再發現》,2010年3月,頁76-80)

 

註釋

1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1995,《國立歷史博物館珍藏臺灣早期民間服》。台北市:史博館。

2 1984127日筆者首度披露該衣物並做探述,國內各媒體包括《聯合報》、《中國時報》、《民生報》、《中華日報》、《臺灣日報》、《民生日報》均予報導。

3 鄒族語指有靈力的人為yahicuva

4 hongte與「皇帝」同音,為鄒人對漢人首領的稱呼。

5 mayasvi為鄒族重要的部落祭典儀式。鄒族人在出征(ozomu)、修築集會所(ekubi)、新建集會會所(moikuba)、豐收祭(homeyaya)、修整道路(sumocionu)時舉行這項儀式。久美的mayasvi祭典通常於8月舉行。1956年起因老人凋零及宗教傳入等因素停辦至今。

6-11 林衡立,1953,〈清乾隆年臺灣生番朝貢考〉,《文獻專刊》,34期,頁21-26

12 何孟侯,2007,《百年觀點特展──史料中的臺灣‧原住民及臺東》。臺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