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能高棒球隊──第一支打進甲子園的臺灣原住民球隊 原史風雲 13 2014/02

文/張哲民

【編按】1900年代臺灣棒球運動開始萌芽,1931年默默無聞的嘉義農林學校野球部(棒球隊)在日本甲子園比賽中,先後擊敗神奈川商工、札幌商業、小倉工業,奪得亞軍,震驚日本,當時甚至流傳一句話,「英雄戰場‧天下嘉農」。這段光榮的歷史,在2014年的《Kano》中重現。

這部由《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監製,馬志翔導演的棒球電影上映至4月中,票房已突破3億。嘉農投手吳明捷的雕像也在嘉義圓環揭幕,成為嘉義新地標。因為電影引起熱烈討論,人們也開始關注在紅葉少棒之前,臺灣棒球曾經有過的一段輝煌歲月。

在這一場空前風靡的棒球運動中,原住民族扮演了開路先鋒的角色:1921年成立的「能高團」,征戰臺灣、日本,後來有4位選手被網羅到日本球隊,其中之一的羅道厚,更成為臺灣第一個加入日本職棒隊的先鋒;嘉農棒球隊的組成,也網羅了陳耕元、拓弘山、羅保農、藍德和等四位原住民。

本期【原史風雲】刊出〈能高棒球隊──第一支打進甲子園的臺灣原住民球隊〉、〈嘉農球員陳耕元的臺東故事〉二篇,讓讀者了解這一段輝煌的棒球史。

棒球引進臺灣,最初是在1897年(明治30年)由日本駐臺銀行職員閒暇時練習娛樂的遊戲肇始的,當時並無正式球隊與比賽。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於1906年開始推動棒球運動,並於臺北一中(今建國中學,時為專屬日本人就讀的學校)成立第一個棒球隊伍。花東地區隨後也推廣棒球,1917年(大正6年)在臺東製糖株式會社庶務課長吉野清一主導下,於臺東成立第一支棒球隊「製糖隊」,此後5年間,臺東地區陸續成立:守備隊(軍方):臺東廳隊(公務)、櫻隊(民間團體)等隊。花蓮地區棒球發展較臺東晚,但遲至1922年由花蓮港廳長江口良三郎成立「花蓮港體育協會」時,已擁有:鐵道隊、花蓮廳隊、鹽糖隊、商工隊、元老隊、旭組營造隊等幾支球隊。

1921年,擔任花蓮旭組營造隊主將的林桂興,在秀姑巒溪畔一個偶然機緣下看到阿美族青年以木棒揮打投出的石頭,驚訝其棒球運動的潛力,因此以查屋馬、辜茂得兩人為骨幹,成立了全由原住民組成的「高砂棒球隊」,短短兩年,這支球隊便與花蓮港廳隊等球隊相抗衡。

1922年末到1923年初,臺北州組成的棒球隊來花蓮做親善訪問比賽,花蓮港聯隊以3勝2負打敗臺北州代表隊,引起花蓮地區一片盛況。

花蓮港廳長江口良三郎趁此風潮,於1923年與承包建造花蓮港、東部鐵路與臨海道路三項工程的日本旭組、櫻組兩家營造廠董事長梅野清太郎支持下,將高砂族學生收編至「花蓮港農業補習學校」,並令其學生練習棒球,成立「花蓮港農業補習學校棒球隊」,隨後改稱為「能高團」,隊中以阿美族選手為主。

能高團於1924年9月,在校長?本帶領下,與「全花軍」(全花蓮港棒球代表隊)遠征西部。由於「能高」之名被認為有僭越之嫌,故改稱為「阿美族野球團」。球隊遠征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屏東、新竹、基隆等地;除了在臺北敗給取得甲子園球賽代表資格的「臺北商業」(隊員為日本人)和有職業水準的總督府隊、大正職業隊,在臺南敗給「臺南一中」(今臺南二中)隊外,餘戰皆捷。

這次的臺灣島內初征,使得全島各地對高砂族的體能與運動精神刮目相看,甚至謂其勇敢堅忍是日本選手所不及。江口良三郎打鐵趁熱,鼓吹總督府提撥經費,讓其球隊遠征日本。

1925年7月,球隊一行15人抵達日本,與早稻田中學、神奈川中學等隊伍較勁,表現亮眼,令日本棒界不可思議,其間與愛知中學的比賽吸引了約2萬名觀眾,日本不得不開始注意這群臺灣選手,後來隊中有4名選手被日本平安中學網羅,他們是:羅道厚(伊藤次郎)、羅沙威(伊藤正雄)兩兄弟及紀薩(西村嘉造)與阿仙(稻田照夫)。羅道厚後來成為臺灣第一個加入日本職棒隊的先鋒。

回到東臺灣,「能高團」因陣中4名選手赴日導致解散,其成員則擴散於臺灣各棒球隊或轉其他職業。然「能高團」不僅掀起臺灣東部棒運的熱潮,更延燒全臺,1928年(昭和3年)嘉義農林學校(今嘉義大學)成立棒球隊,廣羅全臺各地選手,教練近藤兵太郎更至東部特別網羅高砂族選手,成為臺灣第一個臺灣球員比日本球員多的球隊,而其中更以高砂族球員為主要成員,1931年嘉農棒球隊進軍日本甲子園棒球大賽並榮獲亞軍,先發9位球員中有4位是來自臺東的原住民,他們是:陳耕元、羅保農、藍德和(東和一)、拓弘山,其中羅保農還以5成33打擊率,成為甲子園創立17年來最強的打者,開創日治時期臺灣棒運的最高峰。

(本文原載於「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