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久美部落群像 本期專題 13 2014/02

文/文高明

鄒族魯富圖部落的集會所(kuba)

1-2

(圖片來源/森丑之助(1906),載於《賴川孝吉臺灣先住民寫真誌碻‧???篇》,湯淺浩史著)

 

根據鄒族的傳說,大約一千多年前,有一支叫做yasiungu的氏族,從patunguanu(玉山)下山朝北方遷徙,進入魯富圖

鄒族家園的建立,最初是由某一個氏族在一地方定居,建立氏族集會所(kuba),以此招徠其他氏族加入。當其他氏族陸續加入後,原先的居住地逐漸形成小社(danohi'u)的型態,待小社的勢力增強再演變成大社(hosa)。而氏族原先設立的小集會所,則變成了大社共同的大集會所了。境內。他們越過havuhavu(鹿窟山),經西部平原最後到達南部。此後又有niahosa氏、yatauyongana氏、noacaciana氏、eucna氏等多個氏族相繼進入本地區,進而奠定了鄒族北疆的領土範圍。

千百年來,鄒族的部落大社便是透過這樣的模式,在氏族不斷遷徙、結盟、合併中發展出來的。而在部落建立的過程中,鄒族的勢力不斷往外擴張,生存空間亦自然加大。

久美部落青年團與高砂義勇隊

倉田秋夫森田

(圖片提供/文高明)

臺灣總督府完成蕃界「膺懲」及初期撫育任務後,為徹底實施皇民化,於1931年(昭和6年)提出設立原住民青年團的主張,希望比照日本國內青年會訓練方式,鍛鍊原住民青年,使其成為具備生產力及推動「日本化」國民的中堅分子,並加強軍事訓練,為日後原住民投入戰場作準備。

根據1934年調查資料顯示,久美部落的男子青年團共有31人,開會次數12次,列為出席狀況良好的部落。青年團的成員有兩種,一為蕃童教育所畢業至20歲的青年,另一為21-35歲的青壯年。成員除了參加定期會議外,每年必須接受1-2星期講習教育。日治末期,戰事吃緊,臺灣總督府開始徵召青年團成員加入高砂義勇隊,分派至南洋各地支援作戰。1942-1943年總計徵召10回的高砂義勇隊,久美部落中的若干家族,如yudunana、mukinana、kautuwana、usaiyana的壯丁均被徵召入伍,但都客死異鄉,無一生還。

右圖為1943年參加第二回高砂義勇隊的倉田秋夫(日本名),他在南洋捐軀身亡。據說當時他的營區被敵人攻破,為了保護長官,他奮不顧身跳到敵人身上,緊咬敵人不放,最後壯烈犧牲,他的英勇事蹟傳回久美部落,日方並為他舉行隆重的悼念儀式。左圖為久美部落青年團團員,左為???(森田)二次大戰時加入高砂義勇隊,後來戰死南洋。

日治時期強迫原住民族集團移住

1-16

(圖片來源/信義派出所)

1917年(大正6年)時,鹿株大社的魯富圖蕃共有25戶287人,其中魯富圖大社(和社)有12戶148人,楠仔腳萬社有13戶139人。其後日人認為楠子腳萬社與和社分區,不利於撫育指導,故於1925年首先將散居在各地的蕃社集團移住到楠仔腳萬社(久美)。並於1930年將合社與楠仔腳萬社合併。楠仔腳萬社久美部落過去原為鄒族單一族群居住的部落,在大規模集團移住前,先有少數布農族郡社人,包括takishosongan及takistalan等,他們因為過去殺害日警被鄒族收留。後來1934年,日方將布農族郡社群集團移住至楠仔腳萬社北方的羅娜,1938-1940年間再將巒社群移入新鄉及望鄉。久美部落從此成為多個族群共居的部落。圖為1935年參與羅娜部落搬遷工事的人員。

為久美部落蓋木板屋的日本師傅

3-3

(圖片提供/文高明)

久美部落境內有布農族、鄒族及少數閩南人。布農族最初移住到魯富圖部落時,曾經蓋石板屋給鄒族的頭目,以表示尊敬和敦睦。因此,後來頭目的家被稱做Pafatua。久美鄒族的家屋分布在部落的西北端,布農族的家屋則集中在部落的南端。早期久美部落鄒族的房子是用茅草及竹子搭蓋,主要房舍有主屋、祭屋、獸骨架等。日治時期改成木板屋,現在則普遍改為水泥房。

1943年布農族卓社群搬入久美時,住在嶄新的日本式建築屋。日本人請了一位名叫濱野?????的師傅(稱作統領)負責蓋房子。當房子結構完成準備蓋屋頂時,許多人圍繞在房子四周,有幾個大人爬上屋頂將預先準備好的米糕及小禮物丟下去(日本語稱????),大家拚命去搶,非常熱鬧!米糕裡包有錢幣,有人撿到5元十分開心,因為據說當時買一頭耕牛的價錢就是5元。

1981年間,濱野先生(右)再度來臺拜訪舊友,與信義鄉首任民選鄉長全萬盛(中)及久美國小主任文進光(左)留下這張合照。

久美鄒族的最後一位頭目pasuya

4-7

(圖片提供/文高明)

久美部落鄒族最後一任頭目,原名avai,後改名pasuya。大約30歲時因病去世。當時適逢日本政府施行「集團移住」,布農族進入久美部落及周遭領地,部落生態產生巨大改變。1945年臺灣光復,政權易幟,pasuya頭目的長子巫開吉尚年幼,故由來自魯富圖大社的同宗堂弟pasuya peongsi領導舉行部落的祭典儀式。

有關pasuya的死因,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如下:「某日,頭目pasuya上山打獵,架設陷阱,捕獲了一頭白色的山豬,但是被羅娜布農族人ibitua的弟弟偷去。於是頭目向天祈求降罰。偷竊者隨即感染一種叫做musihupa的疾病,後來竟一病不起。ibitua是布農族最厲害的巫師,他認為弟弟被鄒族頭目所害,於是展開報復行動,趁機下咒害死了頭目。」雖是穿鑿附會之說,但似乎也反映出集團移住初期,布農族和鄒族摩擦事件時有所聞。

久美部落的教堂

DSC_0527

(攝影/bobowin)

教會在久美部落的發展,依傳入時間及信徒的選擇,分成基督教、真耶穌教、天主教等幾個教派。1898年德國人史脫貝在攀登模里西斯山(玉山)記行中曾記述:「1897年(明治30年)間,林圯埔撫墾署曾派署員進駐楠仔腳萬社(今久美),並利用部落工廨進行傳教活動。」臺灣總督府在此地進行教育實驗,宣教的對象是鄒族原住民,希望藉宗教的力量感化當地的居民,配合正規的教育逐步導正族人的惡習,達到教化的目的。

久美部落教會經過多年經營發展,擁有各自的信徒:基督教教友早期以史啟明牧師帶領的布農族郡社群人為主,加入卓社群及鄒族;真耶穌教以布農族卓社群為主,加入郡社群及鄒族;天主教則以鄒族人信奉者為多。

久美部落教堂的外貌各具特色,基督教堂是用石塊砌成,外型堅固美觀(見上圖),石材來自久美部落近郊的sisiyau溪的一塊大岩石;真耶穌教堂位於部落南端的一座高坡上,居高臨下,氣勢宏偉。天主教堂早年在集會所旁以麻竹搭建的建築物,因年久失修,已被拆掉,教友轉而加入羅娜教堂做禮拜。最近久美的天主教友們正積極爭取興建教堂。